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真實的日本風情街(亞洲最大集中營)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34)
在日本鬼子的集中營中,一百多小蘿莉,啊咧,這是什么節奏,無法言說的事在我腦子中升起,我饒有興致地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小囚徒》。看完后,我有點失望,通篇沒有提到我想象中的事情。但是也有點小感動,片中有囚徒們樂觀向上,互相幫助克服困難求生的感人事跡;有大人們對孩子的保護,讓孩子遠離戰爭侵害的努力;有中國百姓不懼犧牲,給集中營人們偷運食物的大義;有無私的人將生的機會留給他人,將死的威脅留給自己的悲壯。不禁讓人聯想到了意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在納粹集中營中,父親為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戰爭真相的侵害,努力扮演和孩子在做游戲,最終讓孩子躲過納粹的荼毒獲得解救。現在,讓小編帶讀者們來看看濰縣集中營中小蘿莉們的“美麗人生”吧。

集中營幸存者戴愛美(當時7歲)回憶說:“日軍像對待牲口一樣轉運我們,他們先是在一個港口把我們塞進船里,很多人緊緊擠在一起,那時正遇上臺風登陸,我整個航程暈船暈得很厲害,船上塞得滿滿的,接著我們又被裝上火車,再然后用卡車把我們像牲口樣運到濰縣。”
集中營幸存者帕米拉(當時14歲)回憶道,到集中營那天,天氣又濕又冷,日本人還沒給他們安排好房間,所有人睡在地板上,集中營中的路像河流一樣,特別臟,日本人駐扎在那里,從來沒有搞過衛生。第二天早上,在吃過一點糙面包和茶水后,人們在教堂集中,等待訓話,分配住處,安排工作。

濰縣集營中的2000多人,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國籍和信仰,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他們在高墻之內緊密團結,自食其力,開始了自治管理。集中營中到處是垃圾,垃圾箱和廁所都塞滿了,日本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的生活環境。人們自發組織清理垃圾,大家團結一致,一起干活,很快就將集中營打掃干凈了。帕米拉回憶說她從沒見過如此齊心協力的場景。
集中營幸存者喬伊斯(當時9歲)回憶,集中營的生活更像是監獄一樣,看管嚴厲,作息時間也嚴格。點名之后,人們排隊去打飯,人們端著各種各樣的盤子和碗,有的甚至只帶個罐頭盒,因為日本人沒有給他們提供餐具,用什么盛放食物取決于他們來到集中營時帶了什么。

小戴愛美回憶,當時日本給他們吃的是一種中國百姓用來喂牲口的粗糧,孩子們不喜歡吃,他們的老師就監督他們吃下去。大人們得到什么好吃的都讓給孩子們,有一次老師不知從哪弄來一個蘋果,她把蘋果切成薄薄的小片,然后放到油里炸,蘋果籽周圍炸開了花,戴愛美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蘋果開花”這個情景。
盡管集中營中的生活非常艱苦,日本鬼子對他們態度非常兇惡,面對惡劣的環境,成年人總是給孩子們展示樂觀的一面,精心培養著他們的童真世界。他們將各種勞動組織成有趣的游戲,讓孩子們快樂地參與其中。例如洗碗,孩子們把金屬餐具放進熱水很久,然后遞給大人,歡喜地看著大人被燙的樣子。為了阻斷疾病來源,人們非常重視衛生工作,這些保衛環境的行動,在孩子眼中成了快樂的比賽,例如打蒼蠅比賽,捉臭蟲比賽等。

山東煙臺芝罘學校的老師讓孩子們堅信自己終究會走出集中營,在集中營中,老師們克服困難一如往常開展教學工作。孩子們在集中營中學習算數、拼寫、拉丁語、法語、英語和圣經等,功課一點也沒落下。戴愛美回憶老師給他們每人弄來一個小筆記本,筆記本寫完一遍就全部擦掉再用一遍,本子擦了太多次有些地方都被擦出了洞。喬尹思回憶說,他們沒有教材,老師們便自己編寫教材,有一位化學老師有一個筆記本,把所有的公式都寫在本子上,還畫出了化學實驗的過程。
康樂小組組長利迪爾老師組織孩子積極參加各類文體活動,還做各種小徽章獎勵孩子,戴愛美一提到她獲得過的徽章就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利迪爾在戰爭初期將懷著身孕的妻子和孩子送到加拿大避難,孤身一人在集中營,他給孩子帶來無盡歡樂,卻從不曾向人說起自己的苦悶、絕望和牽掛。

老師盡力保護孩子遠離戰爭真相,讓孩子們遠離戰爭遠離恐懼,在這種氛圍下,年幼的戴愛美對日本守軍印象不壞,她和小伙伴們經常在日軍的列隊前蹦蹦跳跳做游戲,開心地看日軍做刺刀演練。孩子們就這樣在大人們的呵護中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日本供應給集中營的事物越來越少,質量也越來越差。到了1943年,活下去變得如此艱難,大人們體重直線下降,而孩子們還在長身體,更加需要營養。人們開始想辦法,他們吃光了所有能吃的草,戴愛美回憶說:“到現在她只要在野外看到豬草還忍不住嘗一嘗?!?/p>

野草吃完了,人們又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身邊的眼鏡、金牙等財物與中國老百姓換食物。他們將寫上要求的紙條和東西包在衣服里丟到墻外,中國百姓拾到物品后,就用衣服裹上食物又拋回來,中國人往往會扔比對方要求更多的食物。中國人以這種方式給了困境中的外國人很大的幫助,然而,一旦讓日本人發現就會面臨殘酷的命運。有一個中國人輸送食物時被日本人抓到了,他們掐住這個中國人的脖子,活活把他打死,還強迫集中營中的人前來觀看。還有一對父子晚上前來送食物,兒子站在父親背上趴上圍墻,不巧被日本人看見了,日本人大聲吼叫,這個小男孩一驚,跌到了電網上,鬼子不讓收尸,就讓小男孩這樣一直掛在電網上,以迫嚇其他人。即便是這樣,中國百姓對集中營的食物支持一直沒有斷過。

1943年9月,集中營的人們看到一絲自由的曙光,在國際紅十字會的主持下,盟國要用戰俘和日本分批交換被關押的僑民和俘虜。在濰縣集中營第一批人質交換名單中,有德高望重的華北神學院院長赫士和丘吉爾親點的奧運短跑冠軍埃里克.利迪爾。然而,這兩人都拒絕了交換,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其他人,選擇和大多數人一起留在集中營。
這兩人最終沒有走出集中營,先后病死。喬伊斯記得,利迪爾死的那天,樹上掛滿了冰凌,她陪在他身邊,利迪爾說連說了三聲“放棄”后頭慢慢耷拉下去不動,她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天的悲傷。為了懷念這位英雄,若干年后,喬尹思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利迪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幾天后盟軍派飛機空降了一支隊伍接管了集中營,集中營中的人們得以解救。
看到這里,讀者們也許會納悶,在濰縣集中營中,日本人為什么沒有奴役,強奸,殺害他們,這與日本鬼子的一向形象不符。據我分析,有兩點原因。一是較之于中國人,日本人對歐美人相對尊重一些。二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投鼠忌器,在日本人關押盟國人之前,美國人也扣押了日本僑民多達11萬人,關在數個集中營中做無期限拘留審查,日本人擔心如果殘忍對待盟國僑民,在美國的日本僑民會遭到報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275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