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時尚>冠是什么意思呢 冠是帽子嗎
發(fā)布時間:2024-07-31閱讀(9)

現(xiàn)代漢語的“冠”就是帽子的意思,但在字源上和禮儀的起源上,“冠”與帽子是根本不同的。
“冠”是男子頭上的裝飾物或標(biāo)識物,即頭飾,形狀是一個中空的圈,即用竹、木等打制或編制的一個冠圈。冠頂部有一個橫梁,叫衡笄,有固定冠的作用。冠的兩邊垂下兩根絲繩,叫纓。男子成年后加冠,舉行冠禮,就是將這個冠固定在頭上。冠禮是士禮,庶民平民沒有資格用冠。一般庶民平民頭上戴的叫“幘”,即男子包裹鬢發(fā)、遮掩發(fā)髻的巾帕。帽子作為一個服飾類別,到漢代才有。所以,秦漢之前,有冠,沒有帽子。秦漢之后,有帽子,冠一直都有。清代廢除冠禮,冠和帽子就一個意思了。
按《儀禮--士冠禮》的規(guī)定,加冠的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步,戴冠前,需要先盤發(fā)髻,然后用一塊淄帛將盤好的發(fā)髻包住。第二步,將冠卡在發(fā)髻上,一直卡到冠頂部的衡笄。第三步,用一根發(fā)笄貫穿冠圈與發(fā)髻,即將發(fā)髻與冠圈固定在一起。第四步,將兩邊的纓從下巴處系起來,把整個冠固定在頭上。
古典社會條件下,冠禮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事項和社會事項,加冠是成年的必要程序和法定手續(xù),男子加冠后才能婚配。男子不到二十歲結(jié)婚的,必須提前加冠。本來加冠是一件很神圣莊嚴(yán)的事情,但到了清朝,一群從山窩里出來沒見過天日的賤民,把所有人都當(dāng)做奴才,不懂得士禮的尊貴與崇高,冠禮被逐步廢止,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真是可惜了。清人學(xué)習(xí)儒家文化,只是皮毛。
男子二十歲加冠,稱弱冠。《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唐代孔穎達(dá)疏《禮記》時解釋說:“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fā)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
男子二十歲正是最強壯的時候,怎么會弱呢!弱的本義是充沛、源源不斷的意思,所謂弱水三千是也。柔弱的意思,大約是從弱水的水引申出來的,但弱冠的“弱”肯定不是“體猶未壯”的意思。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420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