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臺州哪里有鄉村振興戰略 浙江臺州巧解全域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6)

(小康中國)浙江臺州巧解全域“共富” 激活美麗山鄉發展“潛力”
中新社臺州6月19日電 題:浙江臺州巧解全域“共富” 激活美麗山鄉發展“潛力”
作者 范宇斌
一條黃巖溪穿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上鄭鄉,注入臺州人民的“大水缸”長潭水庫,源流之地,流出了推動共同富裕之道。
“黃巖西部山區是臺州發展的‘后進生’,守著‘大水缸’,產業發展受制約,村民們紛紛外出謀生。”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臺州素以“民富”著稱,中新社記者數次赴臺州西部山區采訪,聽聞本地人對山區發展抱有迫切心情。
初夏時節,青山已披新綠。“十四五”啟程,這片寂靜的山鄉與浙江大地一起迎來了“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和重要示范改革任務。

黃巖山廊橋夜景。范宇斌 攝
先富帶后富 鼓起山鄉村民“錢袋子”
放眼臺州全域,由于地處長潭水庫水源地保護區,黃巖西部山區卻曾是“綠水青山近在咫尺,金山銀山遠在天涯”。
區域間的發展溝壑該如何消弭?黃巖以“全域共富”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
2021年3月底,黃巖下發《黃巖區實施全域協作 推進共同富裕實施意見》,提出實施“鄉鎮街道對口支援”“部門和重點企業聯村”“強村幫帶”等十二大行動,以強帶弱,結對幫扶,攜手致富。
“城鄉協作,先富帶后富”為地處黃巖最西部的上鄭鄉指引了發展出路。

浙江黃巖上鄭鄉一處“紅磐石”黨建聯盟“小橘燈”暖心工坊。范宇斌 攝
“我們通過‘全域景區化、綠色產業化、治理規范化’三大實踐路徑,拆掉發展的‘隔離墻’,暢通共同富裕之路。”上鄭鄉黨委書記李浦軍說。
東城街道與上鄭鄉合作建立“紅磐石”黨建聯盟之“小橘燈”暖心工坊,讓附近30多名村民找到了組裝手工藝品的工作。
該“小橘燈”暖心工坊負責人胡國林說,“通過鄉鎮部門對口支援,打造‘無煙產業’,既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提高村民收入,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解決企業用工難題,一舉多得。”
46歲的下鄭村村民王桔芽今年回村操持家務并照料老人,她說,“和村民們聚在一起做些輕松的手工活,每天能賺七八十元(人民幣,下同),這份家門口的工作讓我很滿意。”

浙江黃巖上鄭鄉一處林下種植中藥材。范宇斌 攝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共享大山“饋贈”
環長潭湖一圈皆為綠水青山,黃巖守住“生態飯碗”的同時,如何兼顧好發展致富的現實需求?
上鄭鄉美豐村烏石坑自然村村民王天飛從2007年開始種植中藥材,從起初的枇杷、三葉青、菜頭腎套種,到如今在高山林下規模化種植近80畝菜頭腎、三葉青等道地藥材,讓他和妻子一年凈收入10多萬元。
“這幾年,林下種植中藥材的經濟效益不錯,我還帶動村里八成以上的村民一起種植,讓山林里種滿‘致富苗’。”王天飛說。

王天飛展示林下種植的菜頭腎。范宇斌 攝
大山的“饋贈”頗為豐富,上鄭鄉“80后”蜂農潘菊青熱衷于為自家的土蜜蜂代言。
“枇杷蜜、橘花蜜、野桂花蜜、五倍子蜜……”潘菊青說,十多年來,她古法養蜂、線上賣蜜的微商事業逐漸成熟。“我的生活如同小蜜蜂,辛勤勞動釀出甜蜜。”
共同富裕并不局限一地,在“西瓜產業之鄉”黃巖茅畬鄉,有逾6000名瓜農分布在中國17個省市。
據不完全統計,茅畬鄉在外瓜農年產值10多億元,年純收入近1.5億元。如今,他們將外出農業的紅利轉變為家鄉致富的動力,促進共同富裕。

潘菊青養蜂的場景。范宇斌 攝
山鄉人氣“逆流” 筑起文化新高地
在打造文明和諧美麗家園過程中,共同富裕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持。
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特級書法師唐建中2020年回到老家上鄭鄉,在山色溪水畔,修繕了老宅,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起個人美術館及書法工作室。

唐建中在書法工作室揮毫潑墨。范宇斌 攝
唐建中希望以藝術會友,讓更多人來此創作,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為共同富裕筑起文化家園。
觀浩瀚星空,賞美妙月光……在海拔465米的仙機峰上,建起了一個星光公園,通過3D星空模擬館、天文資料實物展廳、星光體驗區、天文觀測區等,吸引游客來此感受“手可摘星辰”的美妙。

浙東浙南兩軍會師之路。范宇斌 攝
上鄭鄉組織委員唐笑笑說,他們創新產業引領高質量發展,打造了多個“網紅”景點,讓“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黃巖探索是浙江推進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浙江提出到2035年,高質量發展要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率先探索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505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