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可可西里申遺最終結果 守護好美麗可可西里這片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6)

可可西里,這是一個神秘的名字,更是一片廣袤無垠而又孕育高原精靈的土地,人類作為智慧之巔立于地球之上,可可西里作為上天的恩賜靜于一隅,當兩種造物主的恩賜交織在一起,仿佛琉璃的生命之光綻放在青色的山脊。
曾幾何時,一部電影《可可西里》讓世人知道了一個叫可可西里的地方。遙遠、高峻、神秘、充滿傳奇。導演陸川說:“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與信仰的圣地。因為,可可西里的故事難以訴說,只有真正走過的人才能體會。”
可可西里為蒙古語“青色的山脊”(又譯“美麗的少女”)之意。可可西里保護區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保護區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境內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處可達6860米以上,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建立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
一
可可西里具有無可比擬的自然原真性。置身可可西里,各式形態迥異的山巒和冰川一覽無余,有的陡峭挺拔,有的冰柱林立,有的如巨大的玉石熠熠生輝,有的如冰河般恬靜安詳。巍巍昆侖橫貫可可西里,山頂的皚皚白雪如圣潔的哈達漂浮在半空,向世人展現著她的純潔與高貴。高原草甸上的各種植物延續著它們的生命,為藏羚、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物種提供了食物,特別是在布喀達坂峰南麓冰川的溫泉集中區生存著數量極大的野牦牛、藏野驢、盤羊等,是名副其實的高原野生動物樂園。
可可西里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多樣性。這里是中國湖泊分布最為密集的地方和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盆地,據粗略統計,可可西里是中國湖泊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個,總面積3825平方公里,湖泊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個,1平方公里以下的湖泊有7000多個,湖水倒映著藍天,藍天掩映著湖水。可可西里一片片被雪山簇擁的湖泊在曠古荒蠻之境營造出了一幕幕江南水鄉般的人間奇景,圍繞湖泊的是生機盎然的濕地,連接湖泊的是一條條充滿了奇幻色彩的辮狀水系,多重地貌在這里疊加并置,多種地形在這里交相輝映,這里保留著世界上最原始、做獨特的地理多樣性。
可可西里具有舉世無雙的生物多樣性。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點地梅便率先鉆出了冰凍的土地,它以近乎匍匐的姿勢,在可可西里荒原上領受風雨,繼而,匍匐水柏枝和虎耳草也綻放出了細碎的花朵,這些性急的植物舒展著曼妙的身影,迎接著又一次的時序輪回。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150種墊狀植物,可可西里就有50種,可可西里一共生長著214種種子植物,其中有84種是青藏高原特有種,可以說,可可西里是地球上植物家族最后的伊甸園。
可可西里具有世間少有的生態完整性。可可西里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導致這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至今罕有人跡的無人區,并造就了相應的特有生態系統,在這片獨特的自然環境下,孕育著以高原精靈藏羚羊為代表的眾多野生動物,30種哺乳動物,54種鳥類,6種魚類,這些野生動物在雪山草原的庇護下繁衍生息。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巨無霸,是可可西里精神的圖騰。它數量的多少是可可西里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十幾年前,再被陽光風干的山梁上,人們時常能見到它孤獨瞭望的身影,人們以為這是它孤傲的性情所至,殊不知它寂寞的身影正是可可西里生態惡化的表征。如今,在遙遠的可可西里,它呼朋引伴的群像隨處可見。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可可西里選擇了藏羚羊。藏羚羊是一種有著獨特的生理習性和生理構造的物種,每一只藏羚羊的身上都凝聚著被可可西里這塊嚴苛土地篩選、淬煉、凝結過的生存密碼。每一只藏羚羊的命運都與這顆藍色星球的命運、與人類自身的命運緊密相連。
藏羚羊疾馳如風,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健將,體態健美,是可可西里的顏值擔當,它還是一個對故土懷有深刻眷戀的拳拳赤子,每年4月,懷胎的藏羚羊便從三江源、羌塘和阿爾金山向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腹地的太陽湖和卓乃湖集結,這是一次對故土的禮贊,此時此刻,太陽湖和卓乃湖變成了藏羚羊的“大產房”。
可可西里具有世界罕見的詩意奇美性。可可西里具有全球獨一無二的美。這里原野中的一切景象都能讓人類感到自己的渺小,從感官的每一個方面受到震撼。夏季,無數的植物緊貼地面連成一片生命的海洋,漫山遍野的小花就像海面上的波浪,雪山腳下的溫泉在冰川上刮來的寒風中散發出騰騰蒸汽和硫磺味道;而雪水流成發辮般的水系,注入沼澤和大湖。星辰般的成群藏羚在雪山湖泊間如潮起潮落般來去,他們的生命之旅在無邊的天際自由地徜徉,在天地間抒發著蒼涼遼遠的暢想,一切是那樣的雄渾秀美,一切是那樣的富有詩意。
可可西里具有獨一無二的神秘未知性。可可西里的獨特神奇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許多向往和探索都指向這片茫茫的蒼原。三億多年來,這里的地質地貌、江河湖泊是如何變遷的,是如何演變成如此的神奇和美麗;在如此高寒的氣候條件下,藏羚羊等動物精靈為什么能繁衍千萬年而生生不息;在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可可西里將如何進一步演化變遷,高原生物將如何適應。
二
可可西里申遺是青海省積極履行國際公約,保護全人類共同遺產的實際行動,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推進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回顧可可西里保護及申遺歷程,一路艱辛,但我們卻從未放棄。
20世紀90年代初期,可可西里遭到了一場空前的大劫難。一切要從那條充滿了罪惡的沙圖什開始,正是這條被人類的物欲和貪婪放大了披巾,讓藏羚羊遭遇了滅頂之災,鮮血染紅了圣潔的雪山,卓乃湖畔倒伏著藏羚羊血肉模糊的身影,瘋狂的殺戮讓可可西里蒙受屈辱,藏羚羊瀕臨滅絕,已不足兩萬只。就在藏羚羊的命運遭遇嚴重考驗的時候,幸運之神眷顧了這片土地。
1988年,國務院提出了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見,1989年至1990年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政府對可可西里進行了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提出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可行性報告。
1991年,玉樹州在可可西里毗鄰的曲麻萊和治多縣成立西部工作委員會,正式全面啟動可可西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時任治多縣委副書記兼西部工委書記的杰桑·索南達杰在條件艱苦、裝備簡陋的情況下,帶領“野牦牛隊”開展巡山12次、深入腹地9次,設卡20次堵截、抓捕盜獵分子35人,繳獲小口徑步槍13支、藏羚羊皮2425張,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依法保護了可可西里。
1994年1月18日,杰桑·索南達杰為抓捕盜獵分子犧牲,年僅40歲,他是新中國歷史上首位獻身生態保護的政府官員。1996年5月,國家環保部、林業部授予杰桑·索南達杰“環保衛士”稱號,索南達杰事跡的傳播使可可西里的自然保護工作受到了更為廣泛關注。
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為省級保護區,第二年,可可西里成立保護機構,同年又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2007年,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全國示范自然保護區。
1995年開始,提名地所在地區先后建立起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各級財政持續為可可西里的自然保護提供了持續的資金支持,各種民間環保組織及個人也相繼進入可可西里開展各種保護自然的活動。至此可可西里地區的生態保護事業開始步入良性軌道。
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實施,全面安排部署工作任務。與此同時,組織成立了省內外生物、地質、水文、氣象、美學等專業20名專家組成的可可西里申報世界遺產專家組,負責編寫申報文本和專業技術咨詢工作,為申遺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2015年,連續四次組織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對可可西里遺產提名地和緩沖區范圍、面積、界線、動物資源本底、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因子監測站點及社區保護等情況進行現場調查,為申遺文本和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工作獲取了詳實的科學資料。
2015年10月底,又邀請國外專家赴可可西里實地考察,從世界視野進行指導把關,為全面提升可可西里申遺工作質量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對申報文本及附件嚴格審核、認真修改和校對排版,編制完成了申遺文本、執行提要、保護管理規劃、地圖、財產清單、圖片集、幻燈片集、DVD影像片、法律法規摘錄、文獻匯編及相關材料授權表等約50萬字的申報材料。
2016年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遺材料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2016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來函,確認申遺文本符合技術要求,并轉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進行審查和評估。
2016年9月13日至22日,省水利廳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對保護區庫賽湖、海丁諾爾湖、鹽湖等6個重要湖泊和長江源生態環境進行了首次考察。
2016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IUCN專家組赴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遺產提名地開展了為期十天的考察評估工作。考察結束后,IUCN專家組反饋了考察評估意見,并對可可西里遺產提名地獨有的資源價值及保護管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2017年2月19至26日,可可西里申遺代表團赴瑞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部和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報送青海可可西里遺產提名地補充材料,溝通、解釋答復有關問題,了解了世界自然遺產表決列入程序、世界遺產委員會議事規則及要求、締約國申遺的最新動態、專家對申遺關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措施等,積極爭取國際上相關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管理機構的支持,并實地調研了瑞士和法國部分世界遺產地。
7月2日至12日,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當地時間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并延續了大型哺乳動物大遷徙景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實現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遺產“零”的突破。
三
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麗中國的靚麗名片。隨著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保護好生態,對青海來說,不是包袱而是機遇,既是服務全國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不負青山綠水,無愧子孫后代。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可可西里責無旁貸。保護生態環境是我省最大的責任,可可西里作為我省最大的生態自然保護區,理應承擔起保護可可西里的重任。
一方面,推進可可西里申遺工作,是我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可可西里申遺成功,無疑是推動青海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和生態保護工作的先行棋,可可西里必將成為青海宣傳的金字品牌,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譽度,推進青海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推進可可西里申遺工作,是我省履行國際公約,保護全人類共同遺產的實際行動。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共有1052項,分布在165個國家,而中國有世界遺產50項,其中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景觀5項,文化遺產30項,居世界第二位。可以從中看出,我省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唯一缺憾的是沒有世界遺產,而將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無疑是彌補了我省沒有世界自然遺產的空白,這不僅是我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機遇,更是一份將可可西里保護好的責任和義務。
申遺不是目的,保護好可可可西里生態環境,保護好可可西里野生動植物資源才是我們的目的。可可西里申遺工作的開展,是對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一次機遇,通過這一次申遺工作,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多的生態資源得到了保護,這也是我省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的生動實踐。
可可西里申遺的成功,更是將可可西里生態保護推向了制高點。可可西里生態保護站在了新起點上,成為了全世界聚焦的目標,成為了全世界的關注點,這更加推動我省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同時,以可可西里申遺成功為載體,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這將是對可可西里更好的保護。
堅信,可可西里申遺的成功,將使我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道路會越走越寬。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524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