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孩子上幼兒園總尿褲子怎么辦 反而開始尿褲子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5)
文|CC爸媽
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今天,一大早剛醒來,就看到消停了好長一段時間的一個群里炸了鍋。
有人說起自家孩子,明明上幼兒園了,還經常憋屎憋尿的困擾。
這一說,不要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這一問題就成了共同話題。
誰說不是呢,我家孩子一邁出幼兒園門,第一件事就是要尿尿/拉臭臭!跟幼兒園不讓上廁所似的~
by花開花落
我家孩子更奇葩,我現在不是為他憋煩惱,最急的是為他不喝水煩惱,就為了不上廁所,早上給帶去的水壺,中午回來時還是滿的.

by熊大大
這可真不是個例。
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娃們,遇到這個BUG的特別多,就是不愿在幼兒園里解決,可真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其實,孩子寧愿憋著也不愿在幼兒園上廁所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現象。
曾經有一項對孩子拉粑粑的調查,僅有8%的家長明確表示,[孩子會在幼兒園拉粑粑],高達52%家長反饋,[很少,幾乎不拉];40%的家長反饋,[從來沒有]。
但,憋屎憋尿這件事,可大可小,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下這兩項有“味道”的話題。
憋尿、憋便對身體的危害有多大?會憋壞嗎?
01
憋尿:
記得看過TED一個相關科普動畫,特別生動形象。
我們先了解下尿尿“這項操作”!
尿尿是我們人體排出水分的主要渠道,排尿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大量的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廢料”隨之一起排出。
而人體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尿液,但人都不能時刻坐在馬桶上,隨時排尿液。
所以,我們的身體有個很精密的泌尿系統,實現了先把尿存起來,定量再排出體外的機制。

腎臟會不斷過濾血液中的廢物產生尿液,尿液會隨著兩根輸尿管的蠕動往下走,進入膀胱。

膀胱就好比是身體里的一個有彈性的大水袋,它可以像氣球一樣,不停蓄積尿液,慢慢膨脹。

當膀胱脹到一定的程度,膀胱外層的逼尿肌開始收縮,尿道括約肌隨之張開。
尿液來到,膀胱的下方,尿液的“出口”:尿道,準備被排出。

這里是由外部尿道括約肌把守,大部分時間是嚴密封鎖,只要噓噓時,才會開閘放水。
那你的大腦是怎么知道你要小便的呢?
這是因為逼尿肌內部有數百萬計的神經感受器,此時膀胱壁上的感受器會因為膀胱被尿液充盈而感到興奮,這股興奮隨著神經沖入大腦,請求開閘放水。

當大腦發出信號,這不是一個合適排尿場合時,外部尿道括約肌會被收縮。
所以,這時如果你的膀胱里有150-250ml(一盒牛奶大約250ml)的尿液,你開始會有意識,不過膀胱內的空間還很大。

而當這個量變成400-500ml,會有強烈想尿尿的想法,這時膀胱還能撐一會會兒。

但如果我們長時間的抑制尿液,膀胱就會經常處于一個撐大的狀態,就會失去彈性,這會讓膀胱在排尿時伸縮無力,就像被拉大的皮筋一樣。
導致尿液無法排干凈,總留一些在膀胱中,容易引發感染,導致膀胱疼痛、尿痛、尿頻、尿不盡等問題。

另外,憋尿的過程中,膀胱是撐滿的,到一定程度,新的尿液無法擠進膀胱擁堵在上游的腎臟和輸卵管中,使尿液回流進入腎臟造成腎臟積水甚至破壞腎臟功能。
02
憋便
其實憋便跟憋尿的道理差不多。
便便就是人吃進嘴里的食物,經過胃部消化、小腸的吸收,大腸的濃縮,最后在結腸中形成糞便。

當便便形成后,將糞便通向直腸,那么這場活動就開始了。
首先是神經,它會感受到直腸的充盈,產生便意,并向各相關部門報告,肛門內括約肌接收到信號迅速做出反應,準備開閘。
如果此時時間、地點合適,大腦就會做出指令,可以拉!
肛門外括約肌立刻舒張,便便們像向外沖刺,一瀉千里。

當大腦發出信號,這不是一個合適排便場合時,肛門外括約肌就會賣力收縮,準備終止這次活動,關閘!
這時,屎就會堵在腸道里,總是堵著門口也不是個事兒,它們會在腸道簇擁下逐漸從直腸退回結腸。
便意就會消失或減輕,但這并不是說屎就沒有了。
只是憋住的屎返回結腸后,結腸會重新吸收其中的水分,導致屎變小了。

等待下次便意的產生(便積攢到一定體積),但隨著便便的堆積,水分會減少,便秘就隨之而來了。

另外,因為人的糞便屎身體代謝的廢棄物,里面有一定的毒素,便便總是滯留,很可能會讓腸道吸收,導致腸道健康受損。
所以說,還是不憋得好!
為什么寶寶愛憋尿、憋便便?
很多人都難以理解,人不是有三急屎尿屁么,為啥到小娃這兒就總愛憋著了呢?
想要讓孩子做到不憋,首當其沖是先找到原因。
01
陌生人面前如廁的心理壓力
埃里克森人類發展的八個階段中提出,2-4歲之間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愧疑慮相對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明白哪些事情是在“自己家”做,哪些事情是在“別人家、外面”做了。
對他們而言,屎尿屁屬于自己的隱私。只有親近的人,才能知道他們要尿尿、要拉粑粑,才可以幫它們擦屁股。
但幼兒園一般是排隊上廁所的形式,面對眾多陌生人的圍觀,孩子無法輕松地排泄,尤其是對有些害羞的娃來說,那絕對是巨大的心理挑戰。
而如果在非上廁所的時間想上廁所,就需要舉手示意讓老師知道的,對很多孩子而言,就會不好意思舉手,不想讓其他人知道。

02
對老師認同感的渴求
如果平時家庭成員或者老師對寶寶大便表示過“嫌棄”,對幫他擦屁股這件事表示出過“厭惡”(經常脫口而出好臭、好惡心),那么寶寶也會很敏感地捕捉到這種情緒,覺得排泄是一件不被喜歡的事情。
每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同,想把自己的正面印象留給老師。
自然就不想讓自己的大便熏到“陌生而敬畏”的老師,不想麻煩老師給自己擦屁股了。
所以他們寧愿憋到家里,憋到尿褲子,也不愿在幼兒園解決。

03
幼兒園的教學流程所致
大部分的幼兒園活動都是集體性的,排隊洗手、定時喝水、集體上廁所。
很多孩子不敢跟老師提出自己的“格外”要求,不敢在人群中發出“不同”的聲音。
所以,再加一碗飯、想單獨上廁所諸如此類“不一致”的要求,能不提就會盡量不提。
還有些寶寶會害怕上廁所時間太長而導致參加集體活動遲到憋著不去;有些則是想在規定的玩耍時間內和小伙伴多玩一會兒,不舍得或者忘了去。
04
不適應新環境導致的情緒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孩子出現尿褲子、憋大便,背后是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問題”。
如果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對孩子來說是緊張的,他們就需要用盡全力來應對環境中的挑戰,從而忽略了身體的信號。
因此白天可能沒感覺到便意,等回到家中,進入熟悉的環境中才意識到自己要大便。
還有些孩子是不習慣或者害怕(怕自己掉下去)幼兒園開放式或半包圍式的蹲便,而不愿在幼兒園大便。
如何解決孩子的憋憋憋呢?
了解完原因后,我們再來說說具體怎么做。
01
讓孩子正式尿尿和大便
讓孩子知道就像每個人都要吃飯、喝水、睡覺一樣,所有人都需要尿尿和拉粑粑。
他們是我們身體里的廢棄物,排出去,身體才會舒服和健康,這是一件很正常并讓人愉快的事情。
每個人的大便都是臭臭的,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它是我們身體健康很重要的信號兵哦!
借助繪本是比較好的方式。
與尿相關的繪本:
《尿床大神》、《我要尿尿》、《尿尿大冒險》、《出發,尿尿消防隊》、《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自己尿尿》......

與屎相關的繪本:
《拉便便真舒》、《小狗便便》、《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大家來大便》、《拉便便真舒服》……
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大便,這是件完全光明磊落的事情,不必躲躲藏藏憋來憋去。

△繪本《大家來大便》
總之,讓孩子尿尿和排便這件事,并不是什么難為情的行為。
只有孩子能正視屎尿屁,他才能明白,當面對大便時,老師表情上的厭惡,并不是針對他,而是人們面對大便的正常反映。
02
幫孩子適應多種排便環境
做到了正視大便之后,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
并不是只有在家里才能拉粑粑和尿尿,其他地方的廁所也是可以噠。
可以帶孩子多去公共廁所體驗,熟悉不同種類的廁所和不同形式的如廁方式。
另外,也要告訴孩子老師也是一樣值得信任的,在幼兒園里,老師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幫助她 ,老師不會因為他大便、幫他擦屁屁就討厭他,所以完全不需要緊張。
想拉粑粑或者尿尿了,就要及時和老師說。
03
不要給孩子額外的壓力
不要每天都問「今天在幼兒園大便了嗎?」,這樣反而會讓“在幼兒園如廁”這件事變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娃不想拉不要強迫,但可以引導。
當娃真的拉尿在褲子里,也不要指責、甚至羞辱。
共情并不只是說:“沒關系的,下次記得提前告訴老師/媽媽?!?/strong>
看似是標準話術,反而會讓孩子有壓力。
因為這個階段他們已經知道了對錯,也知道應該提前說,但也就是因為上面說的各種原因沒有做到。
這樣說的話,孩子反而感受到的是來自大人對自己期望的壓力。
而真正的共情是:真正的感同身受,真正自發的從內心理解接納孩子。
就像黃磊一樣,沒有生氣也沒有責備,看似沒有什么共情的話術,但卻真正做到了共情。

用“做夢找廁所”幽默的故事消除了女兒的緊張和不安,化解了尷尬,感同身受的描述給予了孩子共情和理解。
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吃這顆定心丸:就算拉尿在褲子里也沒關系,你還小,有時候可能控制不好,我們只要換條干凈的褲子就可以了。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66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