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8)

《那時風華》講述了塞罕壩如何變成綠洲的故事,影片是兩條故事線齊頭并進,一條是1960年代唐學燕、蘇鐵、羅舒亞、鄭百團為首的青年人在塞罕壩植樹造林的故事線;另一條是唐學燕孫女在非洲荒漠植樹造林的故事線。
一家三代人的努力讓塞罕壩重新還原成廣袤森林,這個現在的5A級風景區是如畫一般美麗,誰能想到,1960年代時候的塞罕壩是一片千山鳥飛絕的景象,連一草一木都罕見。

《那時風華》謳歌和記錄的就是塞罕壩精神,這一望無際的森林和潺潺的河水,是人類對自然的回饋,讓荒山重新成青山,那一代塞罕壩人幾乎是以生命為代價來植樹造林。
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塞罕壩在1000年前就是水草豐茂之地,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直到清朝末年,開墾過度,之后是抗日戰爭中,日寇在此地無節制地濫砍濫伐,徹底破壞了生態環境。
在1950年代,塞罕壩已經成了荒山一片。之后,這里成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唐學燕、蘇鐵、羅舒亞、鄭百團來到了這里,這就是塞罕壩荒山變綠洲的開始。

不看《那時風華》這部電影,年輕一代真的不會知道老一輩為了塞罕壩的茂密森林付出了那么多艱辛勞動。在那個住房下雨漏水、吃飯主食是土豆、勞作有風沙圍繞的環境中,他們幾乎是大半生都在于塞罕壩的自然環境搏斗。惡劣的天氣還只是一方面的困擾,在那片荒野之中,甚至還有狼群出沒,鄭百團和蘇鐵就遭遇了狼群的戕害,讓人惋惜。
就是唐學燕、蘇鐵他們這一代人不求回報的付出,讓塞罕壩逐漸恢復了往昔的風光,綠茵成片、樹木繁茂、鳥語花香。
《那時風華》的另一條故事線是唐學燕的孫女在非洲進行環境治理,她繼承了塞罕壩精神,希望讓非洲的一片荒漠也變成綠洲。在普通人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想想幾十年前的塞罕壩,一切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影片凝聚了青春、熱血、愛情等元素,塞罕壩人除了戰天斗地植樹造林,這里也有感人的愛情,唐學燕和蘇鐵、羅舒亞和鄭百團,他們的愛情故事就感人至深。尤其是羅舒亞在彌留之際的幻想中,她在樹林中獨舞的片段,舞姿優美音樂動聽,那一刻的羅舒亞即將撒手人寰,在這樣美麗的場景中告別,也展現出羅舒亞作為一個女性和作為一個母親的偉大。
《那時風華》作為一部青春愛情片,不僅有感人的愛情故事,也有生動曲折的奮斗情節,這是有關塞罕壩人的青春故事,值得回憶和紀念。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79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