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什么叫脫去藍袍換紅袍?說衣談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25)
“衣”現在用來指稱穿在身上,用來蔽體御寒的東西,多用布帛、皮革或者各種纖維制作而成。就現代漢語詞匯的意義而言,“衣”“衣服”“衣裳”意義之間基本沒有差別。但是“衣”字在古文字中卻不同了。
《說文解字》曰:“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像覆二人之形。”
《說文》對“衣”的大致釋義為:衣是人們依賴其遮體的,上身穿的為衣,下身穿的為裳,字形如覆蓋兩人之狀。許慎對“衣”的意義闡釋還可信,但是對“衣”的字形分析因以篆書而說解,顯然不妥。這里我們怪不得許慎,只因其當時資料所限,不能充分了解古人的衣物造型。“像覆二人之形”,現在看來完全是錯誤的。
“衣”字從甲骨到小篆字形基本保持相同的輪廓,并無較大變化,且一直都形似古人的上衣。只不過在隸變的過程中筆畫開始趨向平直,逐漸變形。“衣”字字形發展軌跡如下:
(參1)
從以上字形發展可見,“衣”字一直都突出上衣的領和大襟。我們再看一下甲骨文的放大字形。
我們再把字形和實物放在一起對比就更加明顯了,原來“衣”字就是古人上衣的簡筆畫,很像一件上衣之形。
(參2)
古人從穿假衣到穿真衣服的不斷變化我們看完了“衣”的字形,下面簡單說一下古人的穿衣打扮吧。要說我們祖先穿衣打扮的原始狀態那要簡潔得多,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1.涂身階段,也就是假的衣服,就是用赭石裝飾身體。古人把暗紅色的赭石研成粉涂抹在身體上。2.用動物的毛皮做成衣服,比較簡單沒有縫制程序,就是弄塊兒皮裹在身上。3.這一階段就開始加工動物毛皮了,簡單縫制以后可以避風保暖,而且利于奔跑。4.隨著農業的發展,出現了紡織勞動,人們開始把紡織物做成衣服遮蔽身體。5.這一階段就是比較成熟的衣服了,用紡織物做衣服開始有了簡單的設計,而且也有了一定縫制方法。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有了做織物和衣服用的工具。這些工具包括紡輪、骨梭、骨針以及陶器上的紡織物的印跡。
(參3)
古代衣服樣式的不斷革新,如今時尚的連衣裙源于西周古代衣服的形式也經歷了不斷變化和改良。西周時期改變了“上衣下裳”分離式,出現了新的服裝形式——衣裳連屬制,也稱為“深衣”。《禮記·深衣》載:“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這種形式的服裝影響深遠,說白了我們現在的連衣裙也就是當時深衣的變形。
至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了強國,就推行“胡服騎射”,要求百姓穿短衣胡服,以便于騎馬打仗。始皇帝時期國家統一,服裝也逐漸統一起來。至漢代就有了我們所謂的漢服,男子有了禮服就是袍服,而且也在服飾上有了等級差別,其中的佩綬成為區分官階的標志。佩綬,就是衣服上的玉飾和絲織的帶子,恰似我們現在的首飾可以看出你是否有錢一樣。
隋唐之時,那時的人們穿衣比較開放。當時最流行的女性服裝是短上衣加長裙,可以說至今仍深受歡迎。不過那時官員仍是長袍,百姓開始流行短衫了。當時的“唐裝”其實是唐制漢服,根據漢服改良過來的,而現在意義上的“唐裝”則是清朝時通過馬褂改裝而來的。
說“冠”:與“寸”和“元”什么關系?“冠”字不見于甲骨文金文,最早見于篆書。該字為會意字,現在看來“冠”由冖、元、寸構成。“冖”字為“冪”之古字,其義為覆蓋之意。《說文》:“冖,覆也。從一下垂。”在“冠”字中引申為頭上像帽子一樣的東西(因為古人最初戴在頭上的不一定是帽子,后面我們會闡述)。“元”字為頭,這個在甲骨文中為指事字,為人頭之意。“寸”為手之意,不必解釋。分析了各個部分,我們就對“冠”字有了大致的理解,三部分合而會意用手把形似帽子一樣的東西戴在頭上。后來表示動詞的“冠”出現了音變讀“ɡuàn”。“冠”字的字形示意如下:
(參2)
后人根據“冠”字的字形釋為“人頭上很有分寸、很有講究的帽子”,此說牽強附會,錯解了“寸”字。
古代“冠”與“帽”迥然有別現在我們看來“冠”與“帽”無別,二者為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可是古代二者差別很大,其用途截然不同。
“冠”最初只是一個罩子,作用是固定發髻,冠上還有冠梁可以束住頭發。冠的周圍還有絲繩用以固定頭上的冠。而帽子則不同了,《釋名》:“帽,冒也。”意思是圓圓的冒出頭頂,帽子的產生就是普通人用來抵御風寒的。
古代的“冠”
除了最初產生的功用不同,“冠”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通過冠可以看出這個人的身份。所以漢代有很多種“冠”,如武冠、法冠、長冠、進賢冠、通天冠等等。而且當時什么身份什么場合帶什么冠是有嚴格規定的,不可隨便亂戴。如帝王的冠,在朝會和宴會上要戴通天冠,祭祀時要帶冕冠,官員祭祀時則要戴長冠。(參4)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魏晉之時,很多貴族也開始戴帽子了。看來他們也是知道戴帽子暖和啊!至此,冠和帽就開始不怎么區分了,混而用之。
結語古代的“衣”和“冠”與現在的意義是有差別的,我們從字形上對二者進行了分析,“衣”字形明顯是上衣的簡筆畫,由領子和大襟組成。因此,原來只指上衣,“裳”為下衣,后來才混用。“冠”由冖、元和寸組成,意義是用手往頭上戴帽子一樣的東西,為會意字。冠是束發髻而用,后來有別身份之用,帽則是御寒之用。魏晉之時,冠帽開始混用。不過,至今“冠”的本義仍然影響著我們現在用詞,“冠”比較正式,常出現在成語或者古詞語中,如“皇冠”“冠冕堂皇”等。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期待與您交流國學,非常感謝!
***建議我國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之外單獨開設漢字文化課程,漢字融合了繪畫、歷史、文化、社會、邏輯等多門學問。
參考文獻:1.原始圖片來自國學大師網站。
2.竇文宇,《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
3.《中華傳統文化讀本》,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 2014年8月。
4. 墨非編著,《每天一堂文化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5年10月。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8484.html
上一篇:古代龍袍和官服:古代最尊貴的衣服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