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女子的發型種類及名稱(古代女子發型演變史)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14)
唐代是發髻的鼎盛時期,留下的資料特別豐富。僅《妝臺記》、《髻餐品》、《炙轂子》、《新唐書》以及《中華古今注》等書提到的發髻名稱,就有云髻、半翻髻、反綰髻、螺髻、雙鬟望仙髻、驚鵠髻、回鵲髻、烏蠻髻、峨髻、拋家髻等十幾種之多。還不包括唐人詩詞中的記載。由于這些發髻的名稱本身比較形象,所以不難從文物圖像中找到實例。
云髻云髻是一種朵云狀發髻。這個名稱早在三國時就已出現,梳云髻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中反映得比較具體.該圖所繪的是唐太宗乘步輦接見吐蕃使者的真實故事。畫面中的9個宮女,發式全部一樣,都被作成朵云之狀,連同額發都作成云狀,當是云髻的典型樣式。

閻立本《步輦圖》局部,9個侍女發式皆為云髻
半翻髻半翻髻在唐人繪畫、石刻及泥塑中也有大量反映,其形狀宛如翻卷的荷葉,由側面看時感覺很大,但從正面或背面看時則感到很薄:梳時由下而上,至頂部突然翻轉,并作出傾斜之勢。在唐代所有的高髻之中,這是最為高大的一種。

半翻髻
驚鵠髻驚鵠髻也稱“驚鶴髻”。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甘肅天水麥積山北魏壁畫中的伎樂天發髻,被梳成兩扇羽翼,似鶴鳥受驚,展翅欲飛,就屬于這種發型。到了唐代,這種發髻在婦女中仍很流行。
半翻髻、驚鵠髻這兩種都是反綰式,是一種比較高的發髻。流挽時編發于后,集為一束,然后由下反綰成各種形式。

驚鵠髻
螺髻螺髻本來是一種兒童發式,因其形似螺殼而得名。到了唐代,成年婦女也開始梳這種發髻。而且非常流行,唐和凝《宮詞》中就有“螺髻凝香曉黛濃”的描寫。這種發髻的形象,在山西太原金勝村唐墓出土的壁畫、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槨線刻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帛畫上都有描繪。

單螺髻
雙鬟望仙髻雙鬟望仙髻也是一種高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間。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從正中分發,將頭發分成兩股,先在頭頂兩側各扎一結,然后將余發彎曲成環狀,再將發梢編入耳后發內。這種形式的發髻,一般多為年輕婦女所作。

雙環望仙髻
峨髻所謂“峨髻”,顧名思義,就是發髻高聳,似陡峭山峰。這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一種發式。據說發髻的高度,往往高達30厘米以上。這種峨髻的形狀,江蘇南唐李升陵出土的陶俑;揚州七里甸五代墓出卜的木俑上也有這種發式的婦女形象。這種發式是中晚唐時期的婦女發髻。

峨髻
拋家髻這是一種將頭發匯集于頂,束髻之后拋向一側的髻式,梳挽時同時將鬢發處理成薄片之狀,緊貼雙頰。這種發式在唐人周昉所繪的《執扇仕女圖》上有反映。與峨髻都是中晚唐時期的婦女發髻。

峨髻
今天的發型演變史就講到這里啦,希望您能喜歡。熱愛傳統文化,熱愛生活,感謝您的觀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9019.html
上一篇:怎樣除鞋邊泛黃(鞋邊泛黃小妙招)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