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蘇軾寫給妹妹的十首詩(蘇軾看到友人的妻子漂亮)
發(fā)布時間:2024-08-04閱讀(13)

唐詩,很多人都能背誦出幾首,但是對于唐朝詩人的了解,限于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其他的詩人,很多人說不出個所以人。而對于宋詞,或許很多人了解的是李清照和她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但是學的最多以及背的最多還是蘇東坡。
蘇軾的詩歌呈現(xiàn)出一種曠達豪邁的風格,以至于很多人都覺得他應該是李白那樣的人生軌跡,才會有如此的豪情。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他的仕途生活可以用一個慘字形容,至于私人感情生活,他的一生也是不順的,所以才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感動人們近千年的詩句。在這樣的苦悶人生之余,他也羨慕過友人的漂亮妻子,由此寫下一首詞,同樣感動人們近千年。

中國古代文壇上,厲害的人不少,留名青史的人更是多,但是一般都是一個人,很少連著一個家門都青史留名。然而,宋朝的文壇上就是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父子三人都在詩壇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這家就是蘇軾的家庭,他和自己的父親、弟弟,被并列到“唐宋八大家”,所以有了“一門父子三詞客”的評價。
但由于各種原因,所以蘇軾在文壇上的名氣更大一些,但是這種大的名氣并沒有為他的人生帶來好的際遇,反而一生都充滿了坎坷與不平。二十一歲,蘇軾隨著父親蘇轍從蜀西之地去往京城。在京城里,他初入考場,寫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便被歐陽修夸贊“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一般的人年少的時候遇到這種夸贊,可能就會出現(xiàn)“傷仲永”的情況,但蘇軾還是穩(wěn)住了,并且在中制科考試后,一舉成為進士。在這個時期,朝廷政治清明,而蘇軾的才能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他被宋神宗封為大理評事,授予簽書鳳翔府判官職位。不過,當了四年官之后,因為父親蘇洵的去世,要回鄉(xiāng)為父丁憂,所以暫時離開了朝堂。
當丁憂完畢回來后,他以為朝廷還是那個朝廷,實際上風向早已經(jīng)變了,這個時候已經(jīng)是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朝把持朝政,并實行改革。而年齡在長,但心智未長死亡愣頭青蘇軾之言說出新政的弊端。因為“烏臺詩案”這件事,他被貶了到黃州做團練使。
古代最是講究連坐制度,他的弟弟蘇轍逃脫了,但是一直跟他走的比較近的人卻沒有逃脫。這個人就是王鞏。拜蘇軾所賜,王鞏被貶到了南方的一個小地方。

古代的南方可不是今天的中國南方,現(xiàn)在的南方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大省,但是古代的南方,只能算是南蠻之地,這里的民風彪悍,生存環(huán)境很是惡劣。最重要的是,這些地方還生活著缺少教化的蠻人,一般的人要是被貶到這里,即便是不死,也要脫層皮,所以王鞏的未來的生存之地可想而知。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但君命不可違,即便是條件艱難,王鞏也得硬著頭皮上,不然去南方可能會死,但是不去南方上任之地,現(xiàn)在即刻就得死。然而,這樣的地方,要不是因為皇帝命令,王鞏一生都不想踏足,所以其他人又怎么會甘愿賠他去了。就這么一瞬間,整個王家都散了。

王鞏失望之余,只能準備去上任。好在他并非一個人,蘇軾出門,這個時候有第二任妻子陪同,而王鞏則有一個名叫“柔奴”的女子陪伴。患難見真情,在從前生活順暢的時候,王鞏從來沒有多注意這個年輕的女仆,但是在大難臨頭的時候,卻還是有人忠心相隨,王鞏感動之余帶著柔奴上任了。
王鞏和蘇軾在各自的地方兢兢業(yè)業(yè)做事,即便是環(huán)境艱難,但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作為大宋臣子,必須要好好干事的職責。一晃幾年過去了,朝中也是風云變幻。曾經(jīng)煊赫一時的新黨慢慢被冷落,宋神宗啟用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所以蘇軾和王鞏這些因為新黨被流放的人有了重新回到朝廷的機會。

經(jīng)年不見,蘇軾在黃州的職業(yè)生涯中,因為工作的辛苦,因為心中的郁郁難平,所以變得滄桑不已,滿是心酸和遺憾。而老友多年不見,自然是要小聚一番的。但是在小聚見面時,蘇軾見到王鞏時,十分驚訝。
原因只在于王鞏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去別流放了幾年,他氣色紅潤,整個人都精神煥發(fā),當初離京的時候是什么狀態(tài),現(xiàn)在還是那樣的狀態(tài),仕途的不順都沒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跡。蘇軾感到非常納悶,不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當時但王鞏訴說起流放的生活,以及后來跟著一起的柔奴出現(xiàn)后,蘇軾便明白了。
他算是明白了王鞏為何呈現(xiàn)出這樣的狀態(tài),原因就在于他有如花般的妻子作伴,生活并不是那么苦惱,所以心態(tài)上保持愉悅,外貌上自然就呈現(xiàn)出年輕之態(tài)了。蘇軾非常羨慕朋友這樣的境遇與心態(tài),于是為其寫下了一首詞,名叫《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這首詞寫出了王鞏與柔奴(寓娘)的流放生活,說嶺南盡管偏僻,但是只要有心心相印的人在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這首詩稱贊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所以后來的人們喜歡用“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來表達愛情的難得與可貴。
結(jié)語“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因為一首歌曲,或者因為書本的學習,很多人對于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都是粗狂的風格,人生沒有什么坎過不去。但是我們細細盤點他的詩歌中,其實跟李白一樣,都流露出意難平的情緒。說是不在意仕途,詩詞還是處處都跟仕途掛鉤,其實只有他們內(nèi)心知道,自己經(jīng)歷了怎樣的苦楚。

而蘇軾的一生更是如此,他說是不在意,但是在流放回來之后,看到朋友的臉上滿面春風,沒有生活與愁悶留下的痕跡,也還是會羨慕不已,畢竟他的一生,在朝廷上不順,即便是下放到地方,但是兩任妻子最終都沒有陪他走到人生的盡頭。他始終是孑然一身的,只不過我們了解的只是史書上的那么寥寥幾頁,所以才說他很豪放。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058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