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白孝文與白鹿原結局(為何有人說白鹿原中白孝文)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14)
“茅盾文學獎”歷來引人注目,在文學界地位極高。最近熱播的《人世間》就是梁曉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改編的。
在太多“茅盾文學獎”改編的電視劇中,人們在品評電視劇中的人物的曲折命運和動人的故事情節。
陜西兩位大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陳忠實的《白鹿原》尤其引起國人的關注。

國人愿意比較,都是陜西作家,都獲得“矛盾文學獎”,都改編成電視劇,自然要評價一下高低。
正如有人說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作品的高下不太容易評判.《平凡的世界》更加勵志,人物性格基本始終如一,沒有太大的變化。
《白鹿原》則不然,主要人物白嘉軒和鹿子霖確實始終如一,白嘉軒始終堅守道德、維護傳統;鹿子霖一直功于心計、陰險狡詐;鹿兆鵬則始終忠誠革命、矢志不渝。但是也有兩個人物,在《白鹿原》中前后發生了極大轉變。

黑娃,從開始叛逆、反叛,公然挑戰鄉村千百年的禮法和道德,到走上正路,宣布起義參加革命。
白孝文則從循規蹈矩到公然違背禮法,淪為乞丐,最后又柳暗花明,當上警察,投機革命,為掩人耳目,槍殺黑娃。
白孝文成了《白鹿原》中的人生大贏家,讓讀者憤憤然。所以編劇和導演對電視劇改編了白孝文的結局:白嘉軒大義滅親,讓鹿兆鵬把白孝文抓起來,這樣就讓觀眾拍手稱快。

今天我們談一談白孝文在小說中的一個情節:田小娥受鹿子霖的蠱惑和威脅,為報復白嘉軒,讓白嘉軒在原上丟人現眼、顏面喪盡,去勾引白嘉軒的接班人---白孝文。
結果,在白鹿原為慶祝當年大豐收舉行的“忙罷會”戲班演出的時候,田小娥按照鹿子霖的安排,把白孝文勾引到自己的爛窯洞,白孝文卻在田小娥面前丟盡了作為男人的臉。甚至有人說他“穿上褲子就行,脫了褲子就不行了”,反復幾次也是如此。

一直到在鹿子霖的安排下,白嘉軒發現了兒子白孝文和田小娥的茍且之事,被氣倒在田小娥的爛窯洞門前。
然后白嘉軒召開白鹿原的族人大會,不顧老母親白趙氏和老婆仙草的痛哭嚎啕,當著全族人的面,用刺刷懲治了兒子白孝文,讓二兒子白孝武接替了白孝文族長的職位。
之后,白孝文再次到田小娥的爛窯洞里,原來“穿上褲子就行,脫了褲子就不行”的問題不復存在,終于解決了。田小娥都非常驚訝。白孝文自己的解釋是:
“過去要臉就是那個怪樣子,而今不要臉了就是這個樣子,不要臉了就像個男人的樣子了”。
實際上,白孝文的先后變化,是有其更深層原因的。

當白孝文和白孝武慢慢長大后,白嘉軒身為族長,為原上的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讓原上有了自己的學堂,原上的孩子可以在村子里讀書了。
在白嘉軒姐夫的介紹之下,徐先生成了學堂的老師,徐先生能來白鹿原當老師,是因為白鹿村是“仁義白鹿村”。
徐先生在祠堂里教給學生的是什么課程?傳統的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
而白孝文在學堂里又是功課最好的學生,這些儒家傳統的思想對白孝文的浸潤是很深刻的。他在學堂里接受的教育讓他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在成婚的那天,白孝文依然在刻苦讀書。

所以,對田小娥的勾引,他或多或少還有一絲警戒,最后一道防線還是有的。在學堂里接受的,中國上千年來的倫理道德對白孝文還有一定的約束力。
所以白孝文的新婚開始幾天,天天都還抱著書在苦讀,“接受教育”。直到最后被老婆“教育、啟蒙”了,才體驗到男女的妙處,白孝文結婚時才16歲。
這也就是說傳統教育的影響,在白孝文的頭腦中還有著一席之地。同時鄉村戲臺上的戲曲也在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著潤物細無聲的鄉村“教化”。戲劇舞臺上的劇目,更多宣傳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

正因為如此,在人性善惡的問題上,同為儒家的孟子和荀子是尖銳對立的。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同樣認為人性是“惡”的,韓非子認為需要嚴刑酷法來對抗“惡”,荀子則認為可以通過環境和教育來改變人性的“惡”。
所以《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勸學》。
而教育又不是萬能的。如果教育是萬能的,就不需要軍隊、警察、監獄了。所以,白孝文能夠在身為族長的時候,還保留著一點點羞恥之心。
但是在被父親白嘉軒當眾用了“刺刷”刑罰之后,“臉”,沒有了,最后一道防線沒有了。

當白孝文和田小娥的勾搭被白嘉軒發現以后,白孝文還是心里存在著羞恥感的,恐懼、羞恥、畏懼都是有的。
“他除了死再也無路可走,已經沒有力量活到天明,甚至連活到再見父親一面的時間也挨不下去”。
白嘉軒是把白孝文當做族長接班人培養的,事實上在祠堂里懲罰白孝文和田小娥之前,白孝文已經作為族長接班人主持過對田小娥和狗蛋的懲罰。

在中國傳統的鄉村,族長的地位是很高的?;实劬褪窃倌芨桑实鄣牧α恳膊豢赡艿诌_中國鄉村的每一個角落。鄉村的治理很大程度上靠著鄉紳,鄉紳維護鄉村統治靠的就是鄉約和族規。
白孝文作為族長的接班人,讀過圣賢書,當然知道族長應該怎樣做才能名副其實。作為族長,他白孝文應該是鄉村道德楷模的代表,對祖宗要“敬”、對長輩要“孝”,對子女要“慈”、對鄉鄰要“善”,對兄弟要“悌”,對朋友要“信”。
偷雞摸狗、違背倫理道德行為的結果,白孝文也是心里明鏡的。所以,在白孝文和田小娥的勾搭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以前,白孝文還是存在著那一點點的忌憚和恐懼。
所以脫了褲子就不行了。當然,在白孝文的心里,還沒有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的區別。

到了事情敗露,已經在祠堂前,當著族里的眾人遭受刺刷了,白孝文最后的羞恥感蕩然無存,沒有了“族長”身份的約束,也就是沒有“臉”了,才和田小娥肆無忌憚。
公然地,在大白天往田小娥的爛窯洞里跑。

《白鹿原》中人物性格鮮明,愛憎分明。比如鹿兆鵬對革命的赤膽忠心,鹿兆鵬活著就是為了革命。
朱先生一生都在踐行讀書人的使命:和諧鄉里、維護傳統。鹿子霖一生都在和白嘉軒爭個你死我活:干不掉你,就讓你的兒子丟人現眼。
白孝文一開始是個正人君子的形象。很多讀者在問:白孝文后來的“惡”是與生俱來的嗎?如果不是,那么原來的“溫良恭儉讓”是裝出來的嗎?
白孝文開始的“好人”是裝出來的,是被壓抑的。

白嘉軒一直把白孝文當做族長接班人來培養,自然對白孝文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白孝文的任何行為都不敢稍微越雷池一步。再一個也還沒有機會暴露他內心的“惡”。
從16歲結婚,開始沉溺于男女之事,白天沒有精神,臉色蠟黃。這時候白嘉軒發現了。
白嘉軒作為父親不好提醒兒子注意,只好讓老婆仙草去開口,仙草只好找自己的婆婆白趙氏去迂回、側面提醒白孝文的媳婦。
在白孝文晚上睡覺的時候,白趙氏就在窗外喊叫。從這時候開始,白孝文對壓抑他的那一套清規戒律有了發自內心的反抗。

有一句話,“我是流氓我怕誰”。白孝文后來的墮落就是這樣的心態:我不是族長了,我已經在族人面前丟盡了臉面,那還有什么可怕的?既然壞了,那就壞到底吧。
太多的電影電視劇中,漢奸都肆無忌憚,公然做壞事。漢奸不怕遭到鄉里的唾罵?他們不怕,因為漢奸已經沒有了最后的道德,也就是白孝文所說的,沒有“臉”了。
既然沒有“臉”了,那還怕啥,就把壞事做到底。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白孝文在田小娥的問題上不能完全說他是“惡”的,那是鹿子霖涉及的圈套。

如果這一個證據不夠,那還有最重要的證據。那就是白孝文看到國民黨大勢已去,就投機鉆營到革命隊伍中。
他懼怕真正的革命者黑娃活著對他不利,以“人民政府”的名義殺害了革命的功臣黑娃。這是白孝文最大的“惡”,是他泯滅良知、喪心病狂的舉動。
小說《白鹿原》中的這個結局讓人不快,不符合中國人希望的“好人要有好結果,壞蛋要遭到報應”的審美觀點,所以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時候,編劇和導演就改編成白嘉軒讓一生老老實實跟隨他的白孝武去找鹿兆鵬。
當黑娃被白孝文槍決后,白嘉軒的雙眼看不見了,他痛心生了這么一個沒有廉恥、喪心病狂的兒子。這時候鹿兆鵬帶人把白孝文扣押起來,算是對觀眾有了一個交代。

白孝文心里曾經有過一點“善”,但是骨子里是“惡”的。陳忠實的了不起就在此,他洞悉人的本性。
白孝文,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形象。吸引著讀者,也讓文學批評家爭論不休。
你是怎么看待白孝文這一復雜形象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121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