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濟公是怎么圓寂的(濟公是什么羅漢轉世)

濟公是怎么圓寂的(濟公是什么羅漢轉世)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3)

導讀和尚都頭戴一頂小沙帽,我們都知道濟公手里拿有一把破扇,這把扇子有很大的靈力。那么他的帽子是否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濟公的帽子。濟公穿的與別的....和尚都頭戴一頂小沙帽,我們都知道濟公手里拿有一把破扇,這把扇子有很大的靈力。那么他的帽子是否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濟公的帽子。

濟公穿的與別的和尚不同,鞋也破、帽也破、衣服更破。初看他就是一個瘋和尚,整天嬉皮笑臉,人稱濟顛。“破”就是他衣著的象征,看他的帽子,是一頂普通的小沙帽,這頂帽子破的厲害,而且奇臟無比。不知道他這頂帽子是不是撿來的。

濟公的影響力之大,這是多方面的。一是他破鞋破帽的瘋癲形象;二是穿梭風花雪月之地專門鋤強扶弱,教訓無道惡霸之人;三是他懂醫術,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人家因此都稱他為活神仙;四是他的佛學成就很高,是楊岐派和禪宗都留有他的大名;五是他學問之高,他作的詩絕不遜色很多著名詩人。

他破鞋子破帽是在感化世人,他要世人明白即使你再富貴又怎樣,終將會死;即使你身穿華衣又怎樣,還不知道你是否有一顆善良的心;即使你相貌奇偉又怎樣,還不知道你是否道貌岸然。這就是濟公的帽子和衣服想要感化我們的地方,可謂良苦用心。

濟公是什么羅漢轉世

降龍羅漢又是什么樣的神仙呢?相傳他是佛祖的第十八個弟子,古達印度龍王用水淹那竭國,而且私自藏匿了佛經,降龍尊者制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所以封他做了降龍羅漢。但他修煉了幾百年都不能成就成果,于是他請教觀音菩薩,才知道知己塵緣未了,于是下凡間普渡眾生了卻塵緣,下凡之后就是濟公了。所以想必大家明白濟公是什么羅漢了,就是降龍羅漢。濟公即便是修心不修口,常常吃肉喝酒也依然不會改變他的修行,依然法力高深,做得都是好事,原因就在于他是降龍羅漢轉世,存在著高深的道行。

濟公最后怎么死的

濟公原來的法名叫做道濟,他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人了,因為他懲惡揚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善事,被人們稱為活佛濟公。雖然我們大多是在電視劇中看到濟公這個形象,但濟公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物,那么濟公怎么死的呢?

濟公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做李修緣,他出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148年,18歲的時候,濟公去了靈隱寺出家,拜了有名的慧遠禪師為師傅。由于他行為瘋瘋癲癲,破衣爛衫被寺里的和尚不容,后來道濟去了凈慈寺,拜了凈慈寺方丈得輝禪師為師。雖然道濟行為瘋癲,衣衫不整,但他做的卻是濟世救民的好事,他出家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云游,他見義勇為,為許多老百姓治好了疑難雜癥。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他古井運木,整治丞相秦檜的故事。

南宋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5月16日,被人們稱贊的濟公去世了,享年60歲。濟公為人豁達幽默,不拘泥與世俗,所以濟公怎么死的,并不是因病而死的,算的上壽終正寢。

濟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治病救人的事跡也被人們編入許多小說故事之中,足見人們對他的喜愛。濟公死后,人們紛紛為他建立廟宇,修建祠堂,以表示對他的紀念和贊揚。在今天濟公也被人們編入電視劇和電影之中,人們在看到他瘋癲幽默的行為的同時也被他濟世救民,車惡揚善的精神所折服,濟公死了,但他卻始終活在人們心中。

李修緣少年時博覽群書,而且對天文地理的研究也很深,最擅長的是詩詞歌賦,在他十五歲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于是他便去了杭州靈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濟。他看透了人間的愛恨情仇,雖然行為瘋癲,但做的事情都是懲惡揚善,濟世救民的大善事,在民間濟公和尚的呼聲非常高,人們稱他為活佛濟公。

公元1209年,濟公和尚圓寂了,活佛的影子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但他濟世救民的形象卻深深的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濟公名字叫什么

很多人都稱濟公為活佛,但對于濟公叫什么名字卻不甚了解。能被東西方雅俗共賞的人少之又少,濟公就是其中一個。那么濟公叫什么名字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濟公叫什么名字。

南宋時期,浙江天臺縣的一戶人家晚年得子,這個嬰兒就是后來的濟公。由于他出生時發生了許多奇異的事情,降龍羅漢落地,大家都紛紛猜測難道他是降龍轉世?這個嬰兒的父親名叫李茂春,他和國清寺主持關系往來交好,生下孩子后就去求主持給取個名字,主持就給這個嬰兒取名修緣,他姓氏李,因而就叫李修緣。

受到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少年的修緣對佛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的父親還給他請了老師教導他儒學,他后來自己又學了道教和醫術,因此是一個學問高深的高僧。少年的修緣并沒有因為他有一個當大官的遠親而成為紈绔子弟,反而心思沉靜、聰明好學。修緣的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因此寄住在叔父家里。

由于跟佛的緣分深厚,成年后的修緣就去國清寺出家。從此以后,他就不再用俗名,修緣這個名字就成為過去世,在他出家后就再也沒有聽他說起過。在國清寺待了一段時間后他又轉投靈隱寺,靈隱寺因他而成為十大古剎之一。他濟世救人,大家都稱他為活佛。他瘋癲破衣襤褸,大家又叫他濟顛。他扶危救濟、好打抱不平等仗義之舉,被冠之以“濟”,而“公”是對一個人的尊敬的稱呼,因此后人都尊敬地稱他為濟公。

濟公本來是在靈隱寺出家的,后來他來到凈慈寺修行,一次,寺廟發生了很大的火災,把大雄寶殿都燒毀了,方丈知道濟公神通廣大,就拜托他募化大批的木材。然而之后濟公哪都沒去,反而在寺里大醉了三天,大家都為這件事著急的時候,濟公大聲說道:“木頭來了,你們去井里面取吧。”果然寺廟的井中有很大的木頭冒出來,于是僧眾們趕緊取出很多木材,方丈看到這么多木頭非常高興,就對濟公說到:“夠用了,不用再出來了”。于是濟公扇了一下他的破扇子,木頭就不動了。今天的凈慈寺里面有一口井叫“神運井”也叫做“運木古井”。它就是濟公運木材的那口井,依然還可以看到井水中木材的端面。

根據有關資料得知,歷史上的宋代確實曾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和尚,根據有以下五點:

其一、據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的《武林梵志》記載:宋道濟,臺州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臺州人,出生于天臺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绔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后,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后投奔杭州靈隱寺。

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采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名人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翻譯及賞析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么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

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毀壞在匣子里,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如今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擁有邦國封邑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們不擔憂人少而擔憂分配不均勻,不擔憂貧困而擔憂不安定。

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如果本國以外的人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注釋

1、季氏:又稱季孫氏,魯國貴族季友之后,這里指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今屬臨沂市柏林鎮)。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評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并闡發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主張。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

3、有事: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專制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里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志。(在蘇教版中,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5、先王:指周之先王。6、東蒙主:指受封于東蒙。東蒙,指蒙山,在今山東臨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征,這里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為附屬于大國的小國。8、何以伐為: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么。為:表反問語氣。9、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10、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11、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陳列,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這里是擔任的意思。列:位,職位。止:辭職。12、危:名詞作動詞,遇到危險(搖晃著要倒下)。持:護持。13、顛:跌倒。扶:攙扶。

14、相(xiàng):攙扶盲人走路的人(輔助者)。15、兕(sì):獨角犀牛。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16、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櫝(dú):匣子。17、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一說讀fèi,當地人稱費(fèi)縣。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舍棄,撇開。辭:托辭,借口。

19、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不擔憂人(東西)少而擔憂社會不安定。患,憂慮,擔心。寡,少。21、蓋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22、和無寡:和平了,人口就不會少了。23、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24、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26、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27、安:使……安定。28、相:(xiàng)輔佐。29、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30、干: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31、蕭墻: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墻,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墻。蕭:古通肅。這里借指宮廷。

【作品鑒賞】

《季氏將伐顓臾》這個故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斗爭有:①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布了稅畝制度;②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

這斗爭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后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于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系,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季氏將伐顓臾》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

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于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詰句,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為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