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抗日戰爭時期的臨棗線(重走抗日戰場關口嶺)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2)

早已過半的人生,曾年少輕狂,幾經魯莽,卻不想遺憾,總想勇敢一次,無所顧慮,去憧憬和征服內心的圣女山。也不去理會太多的人生哲理,總想自告奮勇的努力一把,借鑒前輩們指引的人生經驗,就算滿身泥濘,傷痕累累,也不想遺憾離場。誠然,人生的前進就是一條上坡路,沒有容易可言,只有百倍努力,勇于跨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當看盡大千世界,你會篤定地認為,追逐那些最美的風景,一定是靠那雙不辭辛勞的腳走出來的。旅途中,我迷失于叢林,穿行于山谷,游蕩于高山之巔,卻只想聽見內心的聲音,掙脫生命的桎梏,探尋生存的意義,讓生命有傳承的沉淀物。
曾有人說,人生就是翻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讓人生在內心的矛盾體中此消彼長,從不停歇,每個人似乎都在堅持和放棄間做出兩難抉擇。回望來路,該放棄的都早已放棄,該堅持的也一直堅持著,該忍耐的也始終在低調沉默。在高山穿越的路途中,見證過攀登高山的云海仙境,體會過穿行叢林的雪雨泥濘,一路跌跌撞撞,在不同的得與失、取與舍間掙扎和權衡,痛并快樂著,不斷禪悟人性,全力以赴,去尋找和構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認知心境,遇見更美好的自己,讓人生一路暢享前進,直至人生的旅行終點。


既然想做一名合格的戶外驢友,自然是沒有消停的時刻!周日,戶外情緣飛燕姐和關大哥這次帶領大伙徒步穿越靈川靈田帽子頂的小環線,大致穿越的路線為:鐵坑村→關口嶺→帽子頂→下長崗村。
眾所周知,靈川縣境山脈分屬越城嶺山系余脈和都龐嶺海洋山系余脈。而縣境的東南地高山多,溝谷切割明顯,有“興安高萬丈,海洋在天上”之說,地屬海洋鄉、靈田鄉、大境鄉、潮田鄉、大圩鎮。由于地質構造與巖層分布不同,又將縣境明顯分割成三條川:海洋山與堯山之間為東川,堯山與長蛇嶺之間為中川,長蛇嶺與越城嶺之間為西川。而這次穿越的帽子頂就位于這些山系的余脈之上,海拔不高,約801米,卻是名副其實的具有喀斯特地貌的高石山,山上低矮灌木叢生,野竹林和錐栗樹眾多,如果秋天登山倒是可是采摘不少野錐栗,整個山體植被極其茂盛。


早上8點10分,群友們在集合點上海路(楓丹麗苑)準時出發。經過三里店從建干東路往靈田方向行進。約2個小時的行車,大伙在靈田鐵坑村的候車亭下車,整裝待發。
其實,鐵坑村位于靈川縣靈田鎮下長崗嶺村,東邊十數里是興安縣的高尚鎮,南方十數里是靈川縣的靈田鎮。村子被群山環抱,青松蒼勁,濤聲陣陣,好一處深山幽谷天然氧吧。
鐵坑村名的由來則是以地形來稱呼,該村隸屬于靈田鄉下長崗村委,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立村,因村后有先民開采鐵礦遺留下來無數鐵礦坑而故名。村子很小,幾十戶人家。據說,村里還保存著夾旗石和大祠堂遺留下來的基座,述說著曾經的輝煌,如今鉛華洗盡。村里幸存著幾座小石拱,村子四周很是靜謐。






已是上午10點鐘,我和群友們開始順著村道(水泥路)從村邊行進,周邊的風景非常不錯,加上天氣晴朗,太陽的光影極美,給人的感覺像是行走在一片靜謐安詳的田園畫卷里。不到一刻鐘,我們便開始走村子右邊的小路,遠遠地亦可以看到村里古石拱橋,橋下的幾只慵懶的鴨子在橋下溪水里悠閑的游來游去,也許這就是它們的快樂家園。
找遍了古石橋,并沒有看到碑文記載,便問了一下路過的村民有沒有知道古石橋的年代和歷史,他們只知道石橋年代久遠,其他一無所知。其實,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約7米;橋面寬約1.9米;橋孔高約1.8米,位于鐵坑村的東側方向。從石橋斑駁的歲月痕跡,后來行走的古道,以及上網查詢的資料得知,這里竟然是曾經繁華幾千年的湘桂古商道的軌跡區域。悠悠古商道,典雅古石橋,無聲地訴說曾經的繁華,仿佛當年商賈熙熙攘攘的身影會跟你擦肩而過。鐵坑,真是一處讓人休閑懷古的“世外桃源”。
據《靈渠文獻粹編》記載:“自宋代以來,興安靈渠商旅繁忙,楚米之連舶而來者,止于全州,卒不能進……向來銅船過陡河必行一月……”在這種水運不暢的情況下,官府一方面不斷維修靈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則選擇構筑從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陸路商道,以解決靈渠水運交通的瓶頸問題,在桂北開辟了這樣一條從湘南經全州—興安—靈川到桂林的陸運商道:湘桂商道。
而靈川鐵坑村及相鄰的塘邊村便是位于這條起自湘南的湘江上游,穿越桂北都龐嶺和海洋山,經全州、興安、靈川連接漓江邊大圩古鎮的古商道的重要關口,是從興安高尚進入靈川境內的必經之路,也是分別通往長崗嶺、雄村、大圩渡口和通往正義、三街(靈川老縣城)兩條路線的交叉口。沿途這些村落的原住民,大都保持了淳樸厚道的古風。
由于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據說,靈川塘邊村的古商道,隨著交通的演變和發達,早已被淹沒在歷史的歲月中。古商道的許多路段或被村里的水泥路、機耕路所覆蓋,或已長滿葳蕤的荊棘雜草,偶有一兩處路段由于地勢的險要,至今仍保持著過去的樣子。
不管是塘邊村還是鐵坑村,村頭一律有溝渠,溝渠上一律有古樸而精致的小石拱橋,橋洞如眼如月如虹,輕靈而堅韌。透過岸邊光禿的樹干去看砌橋的條石,品出了幾分樸實和古味來。世事難料終縹緲,滄海桑田嘆今朝。曾因湘、漓兩江上游的水運不暢而興旺達500多年的“南方絲綢之路”湘桂古商道,因上世紀20年代桂黃公路和30年代湘桂鐵路的開通而冷落,以至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看著保存這么完美的古石橋,群友們的拍照興致又來了,便在橋上擺拍了一下隊形,停留十幾分鐘拍照打卡,便順著古道朝山里進發。古道的周邊植被也極其豐富,芳草碧連天,從古道繼續登山,路越來越陡,也越來越不好走,但絲毫不影響大伙徒步的興致和激情。
就這樣,約1個多小時的徒步,我們走完鐵坑村的古道后,便開始攀爬一個極為陡峭的山坡埡口,接著就開始預熱登頂,這段路程是最艱難的,荊棘林交錯,稍有不慎聚會刺傷手臂、眼睛,不過大伙倒也挺樂觀,一路歡聲笑語,喜笑顏開,整個山脊只聞笑聲朗朗。約半個小時,我們攀上了山頂,查看地圖軌跡才得知這是便是有名的巍巍關口嶺,山頂的兩邊全是險峻的深谷和絕壁,往東眺望,高尚圩鎮匍匐在盆地里。往北延伸過去,一直到黃土源的五指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從地形上看果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后來查資料這關口嶺著實不簡單,盡然是抗日戰場,據說,當年的國軍沒有守住這重要關卡,讓日寇繞道攻破,長驅直入,不久桂林城淪陷。據一些資深的戶外前輩之前去探究過講述,關口嶺上,當年國軍挖好的戰壕依然存在,炮樓、戰前指揮部的遺址也依稀可辨。當年放牛撿子彈殼的牧童,如今早已成為耄耋老人。對于這一段抗日的歷史讓人永生難忘,更讓這悠悠古商道,留下無數感人動人的故事,也留下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
而這里需要贅述一下關口嶺上的抗日戰場,據說它一直遺漏在史料典籍之外。有歷史愛好者前輩專門找來厚重的靈川縣志和興安縣志查閱,只找到有關桃子隘的阻擊戰場記錄,卻沒有提到關口嶺的抗日戰場。而事實,它確實是存在。那條從關口嶺到五指山延綿近20里的戰壕,如今依然橫亙在興安進入靈川境內的懸崖絕壁上。靈川的塘邊、鐵坑村和興安的黃土源、扒田頭村的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國軍阻擊日軍,全村跑日本鬼子的故事,也都記得小時候一放牛就到那條一人多高的戰壕里掏挖子彈殼的情形。
還前輩這樣寫到:在塘邊村蒙萬林先生的家里,蒙萬林向我們說起祖輩們抗日的英勇事跡。他爺爺蒙志學當年在樓底小學教書,在當地頗有聲望。日軍侵略家鄉時,蒙志學在正義一帶組織自衛隊配合國軍阻擊日寇。他殺過鬼子,殺過漢奸,殺過土匪頭目,抵制給日軍送糧食。后來遭到日軍追捕圍剿,不得不解散了隊伍。在蒙萬林堂爺爺蒙志剛的遺作《我的一生回憶》中,也有對家鄉當年日軍入侵的記錄。蒙志剛1931年出生在塘邊村,后入伍跟隨國民黨軍隊潰退臺灣。他在遺作里寫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年級讀完一學期,第二學期開學不久,日寇魔爪南侵,日寇飛機日夜轟炸桂林城,炸彈爆炸聲如雷震耳……時局日益緊張,學校宣布停課,學生各自回到農村避難。約三個星期之后,國民政府軍一連一連穿著土黃色軍服的武裝部隊,開進我村塘邊村和鄰村鐵坑村駐扎……大約在第三天晚上,戰火終于在臨近鐵坑村東方關口嶺爆發了。這偏遠山區瞬間變成了殺戮戰場,國軍一批又一批開赴戰場,戰爭氣氛愈來愈緊張。這時兩村民眾紛紛帶著家當、糧食找避難處逃命。日軍從興安高尚方向來犯進攻,一時槍炮聲大作……國軍奮勇抗敵一天一夜,終于不敵,向桂林方向撤退了。當晚日寇侵住我家,把我家一頭快生產的母豬給殺了,滿堂屋丟滿了小豬仔及內臟穢物……我永遠不會忘記對日寇的仇恨”,……。
另外,在《興安縣志》也有一段有關抗日的文字記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25日,日軍第四十軍在高尚田集結完畢后,繼續進犯,遭到據守在桃子隘附近的國民黨軍隊的阻擊,日軍未能突破。后來日軍采取炮兵和步兵同線作戰,國民黨軍隊后撤。”在《靈川縣志》也記載道:“……桃子隘防線于27日被突破,日軍連夜侵入正義金絲洞、黃花坪一帶……28日晨,鐵坑守軍一個連迎敵日軍第13師團第3大隊,全連官兵陣亡。”這剛好與蒙志剛老人的敘述相印證。




好吧,扯遠了,原歸正傳,由于我們并沒有計劃去關口嶺抗日戰場打卡和找那些歷史遺跡,便繼續越過山頂,順著山脊線按原計劃朝帽子頂前進。大伙在滿山低矮的竹林里穿行,這個季節的竹林雖然沒有竹葉,但是竹枝卻是黃色的,染黃了整個山野,風景非常漂亮,當然我也不會錯過這拍照的好風景。



拍完照,我們便朝一條峽谷底直線下穿,山勢非常陡峭,每一步都要踩穩,極易滾下山崖。其實,這一片山脊線上,滿是錐栗樹,樹下落滿錐栗殼和樹葉,偶爾還會撿到幾顆錐栗。山間還有一些白色野花開得十分鮮艷,也清香無比,讓人有些迷戀。
沒走多久,便看到不少樹枝上系著一些紅絲帶,絲帶上似乎有些字跡,但風吹雨曬太久,早已看不清楚,我們猜測這應該是越野跑愛好者系上去的,或許是舉辦過一次越野跑的賽事吧。很快,我們到達谷底,在叢林里休息幾分鐘,又開始朝帽子頂攀升沖刺,這一帶又是滿山的荊棘林,走起來是真的很累。



此時的攀升,已經非常吃力,大伙的腳步明顯變慢,太陽也更加炙熱,我看了看時間,已是中午12點半,有些隊友已開始嘀咕著吃午餐,后來關大哥建議到帽子頂山頂再吃,登頂時間亦不會太久。大家只好又一鼓作氣開始攀升,不到半個時辰,已走到帽子頂山底,抬頭一看,這一段山勢盡然是懸崖萬丈,遠遠地山脊線,群友們的身影在叢林里若隱若現,就像是一只只螞蟻在爬行,在不斷的啃食著山脊線。




好吧,又艱難的攀崖近20分鐘,才成功登頂帽子頂,根據地圖軌跡,得知山頂海拔也就是800米,但也算是勝利打卡。此時大伙一個個癱坐在地上,打開背包找到可口的食物,狼吞虎咽起來,看那吃相,感覺有點饑不擇食了。50分鐘后,群友們吃飽喝足,那股興奮勁又上來了,早已沒有先前狼狽的樣子,一個個不是拍集體照,就是打卡拍單人照,三五成群,山頂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瞧瞧這一個個擺拍的姿勢和動作,那叫一個得意忘形啊。



此時站在山頂,遠處的一座座山脊非常壯觀,連綿起伏的山脈,一座接一座,天空的云層,就像是在山脊線上飛翔一般,很有氣勢。陽光把山頂染得有些通紅,一束束光影在不斷飛馳,延時攝影的鏡頭里非常壯觀。山下盆地里的村莊,時而炊煙繚繞,好一派田園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也許是拍照耽擱太久,關大哥開始帶領大伙往山下趕路,從山頂的另一條路開始下撤。下山的路進度超快,沒到半個小時,已下降到海拔500米的地段。這里的植被種類也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些高大的樹木,一些早已瓜熟蒂落的紅色野果子。




下山的路也比之前好走,走了一段寬敞的荒蕪大道,只是路沒多長,又開始在樹林里穿行。樹林里也是雜木眾多,也不時在樹枝上看到懸空吊著的螞蟻窩,一些長滿瘤子的枯木倒在一旁,藤蔓盤根錯節,這也是低海拔山林的一些植被特征。





約近40分鐘,我們到達一片毛竹林,看著高大而密集的毛竹,似乎抬頭看不見天日,竹蔭遮蓋在頭頂上。不過毛竹筆直而苗條,一些小姐姐們又開始在竹林里拍照打卡,我也不例外,也配合著拍照錄視頻,邊拍邊趕路。
走出竹林,周邊是一些老鄉們采摘完羅漢果的果園,果園由竹子和木頭樁支撐,一些太久的枯木早已長出木靈芝和野菌,各種顏色都有,造型各異。就這樣,我們穿過果園,已遠遠的看到停車的水泥路,下到路邊,便看到早早到達的群友守候在小巴車邊,幾個群友不時在與當地老鄉們討論著購買土特產、青菜花等,……,今天的行程也算是圓滿收官!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36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