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人是怎么束發的(從束發為髻到剃發留辮)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3)
受近年來熱播的清宮劇影響,人們印象中古人的發型都是前額剃光,腦后梳著一條長辮子的形象,其實這是一種少數民族的身體文化,漢族人的發型與之相去甚遠,之所以人們留著這種發型,其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
其實頭發也是人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體現,發型的不同往往也代表著國家和社會的形象,是我們研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形象有著怎樣的演變,它最原始的狀態是什么樣子?又為何會在封建王朝后期變成“剃發留辮”的形象,讓我們通過發掘中國人的發型變化,深入剖析一下其背后的政治意義和思想轉變。

1、頭發重要性觀念的樹立
中國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俗語,其意思十分明了:一根小小的頭發,也能影響事情的整體走向。在早期漢人的心中,頭發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而儒家至圣先師孔子的出現,更使倫理綱常、天人感應等思想深入人心,《孝經》中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其中巧妙的吧倫理綱常和身體發膚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同時抓住了中國人信奉上天,注重天人感應的心理,把身體的重要性上升到了與神相同的高度,從而使作為身體附屬品的頭發也具有了神圣的意義,經過千百年不斷的思想傳播,使得中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頭發,“束發上冠”、“結發夫妻”,都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頭發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2、發式形成簡述
遠古時代的人們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因此常見的自然現象風、雨、雷、電在他們眼中都變得無比崇高,而頭發作為與其接觸最近的物體,被古人認為具有著溝通神靈的作用,久而久之還被賦予了人體“精華”的意義,被當做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媒介。
在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做“厭勝之術”的詛咒方法,即對人的頭發實施法術,懲罰那些對神靈不敬的人。到了奴隸制社會,人們開始有了愛美的思想,認為原始人那種披頭散發的形象有失體統,于是開始注重頭發的打理和裝飾,根據近代發掘的殷商古墓中出土的玉人來看,殷商時期人們的發型是“總發置頂、腦后垂辮”,就是把頭發剪齊到脖子后面,然后編成辮子盤在頭頂,再戴上尖角帽子,用簪子穿過帽子的兩孔,以此來固定頭發。
到了周朝,人們用一種叫做“發器”的東西梳理頭發,其作用也與今天的梳子差不多,從西周出土的玉人和陶俑來看,當時的人們主要以雙笄發式和批發式為主,都有固定頭發的簪子,然后戴上帽子以彰顯莊重的姿態。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正式形成了“束發為髻”的發型,其中以楚國和秦國最為典型:從出土的兵馬俑來看,楚人的發型為歪髻,且都向右歪,秦人為正中發髻,因此楚人的發式看起來略顯俏皮,而秦人的發式則顯得更加莊重。隨著時代的發展,秦國一統天下,后世的發型也就逐漸以秦朝發式為主,有時未行冠禮的男子會把頭發垂下,到了行冠禮之后再全部束發,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基本都沿襲了這種發型。

3、發式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體現
對于政治而言,統治者利用人們對頭發的看重來控制百姓,比如古代有一種叫做髡刑的懲罰方式,根據《周禮·秋官司寇·掌戮》記載:髡刑就是一種強迫犯人剃發的刑罰,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但是受刑的人寧肯忍受黥刑和劓刑(即在臉上刺字和割掉鼻子的刑罰),也不愿意接受髨刑。
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根深蒂固,統治者強迫其割掉自己的頭發,是對人精神上的玷污,割掉了頭發就會背上不忠不孝的惡名,剃掉了頭發對人的形象有很大的損傷,在以束發為髻的人看來就變成了“異類”,因此受刑之人是無法抬頭做人的。用這種奇特的方式,統治者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也能使人們聽從自己的意志,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人將頭發的缺失和倫理道德聯系起來,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人們缺少頭發就會認為是身體不完整的表現。
古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不會把頭發剃掉的,從孩童時代起,頭發就要一直留著,除了平時掉發,否則堅決不允許私自剃發,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寫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其中的“垂髫”指的就是未加冠的小孩,把頭發垂在腦后,等到行加冠之禮的時候,才可以把頭發完全束起來,作為成年的標志。
古人對發式是極其看重的,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就有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曹操曾經下令,大軍所到之處不可以踐踏莊稼,違抗命令者要被斬首,然而曹操有一次帶領士兵到達南陽,他的馬受驚踩到了田里的莊稼,于是曹操命人砍下他的首級,眾人慌忙跪拜請求他不要這樣做,于是曹操命人割掉了自己的頭發來請罪,以表達歉意。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割掉頭發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古代,曹操的這種舉動可以說是承認自己犯了大錯,用剃發來懲罰自己,是當時最為嚴厲的一種懲罰,從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人的身體發膚觀念。
二、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的發式沖突1、少數民族崛起對中原發式的沖突
在影視劇中,少數民族人的形象都是留著辮子的,無論是早期的草原部落還是清朝滿洲人,他們都是以辮子為主要發型的民族,只不過辮子形式不盡相同。其實梳辮子這種習俗,曾經在商周時期短暫的流行過一段時間,在陜西寶雞地區出土的玉人中,有很多以辮發為主的發型,由此可以推斷,早期的百姓也是梳過辮發的,只不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受到束發為髻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束發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形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發式,所以梳辮的習俗才逐漸被遺棄。
關于少數民族從何時開始辮發的歷史已經無從考證,根據少量的史料記載,少數民族梳辮的行為也是從商周時期就開始了,當時商王朝和周王朝作為大國,擁有很強的影響力,強盛時期也是四夷臣服的盛世王朝,所以當時流行的梳辮發式也有可能是少數民族受到影響而傳入其部落的,但已無據可考。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梳辮的習俗一直在少數民族流傳著,直到今天也有很多少數民族保留著梳辮的習俗。少數民族沒有儒家思想中對于頭發重要性的束縛,因此他們的發型也是花樣百出:披發、椎結、編發、斷發、椎髻等發式都各不相同,匈奴、烏桓、鮮卑、柔然、回紇、契丹等南北方的少數民族所梳的辮發也是多種多樣、風格迥異,若是他們站在一起,一定會讓人眼花繚亂。
中華民族雖然地處中原,強盛時萬國來朝,但是少數民族的驍勇善戰也時常會讓華夏民族受到沖擊,發型也會隨之產生變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元朝和清朝,以及統治者蒙古人、女真人都有著剃發留辮的傳統,這對華夏民族的發型產生了刻骨銘心的變化。

2、蒙古族的興起對發式的沖擊
蒙古人的發型是“三搭辮”式發型:即剃光頭頂,在前額處留一小塊頭發,兩鬢處各梳一辮,與后來的滿洲人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除了壓迫漢人之外,同時也命令漢人改變以前束發為髻的發式,改留蒙古人的辮發,并且強迫執行。
直到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才又恢復了漢人的束發為髻的傳統,《明實錄》記載:“詔復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發椎髻,深檐胡帽 … … 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發于頂 ……”
這是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發型的第一次沖擊,其背后的政治原因很明顯,就是為了讓百姓屈服,用發型的更改慢慢鉗制百姓的思想,達到使其順從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蒙古統治者非常厭惡儒家思想,甚至把儒家思想排在了乞丐之后,于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更是被拋之腦后,不為統治者所接納。
3、滿清建立對中華民族發式的沖擊
滿洲人的前身為金人,金人也曾在宋朝時建立過自己的王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就是金朝的第一位皇帝,北宋王朝也滅亡在金人手中,北宋著名的“靖康之恥”,就是金朝人發動的。滿洲人作為金國的后人,保留了祖先髨發蓄辮的習俗并加以改進,在影視劇中,為了使人物看起來更加英俊瀟灑,往往會把清朝人刻畫成前額剃光,在腦后垂著一根又粗又長的辮子的形象,這樣看來也還不算太丑,可以讓觀眾接受。
但是在清朝初年,清朝人留的卻是一種叫做“金錢鼠尾”的發型,就是將頭發幾乎全部剃光,然后在中間偏后的位置留一小塊頭發,慢慢生長成為辮子,辮子的要求是要能穿過銅錢中間的洞孔,否則不算合格的辮子,影視劇中的發型的確存在,只不過是晚清時期才逐漸形成的。滿清人知道自己的發型不被漢人所理解和認可,所以強硬的要求他們剃發,目的就是為了使漢人臣服。
三、剃發留辮:對身體和思想的控制
滿清入關之后,多爾袞命令漢人剃發,并發出“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通告,引起了極大的反抗,很多漢人寧死也不剃發,在滿漢之間,剃發與否已經成為了一種賣國或是愛國的象征,在反抗最為激烈的江南地區,爆發了“嘉定十日”與“揚州三屠”的慘案,而剃發制度的最終定型時期,還是在施瑯收復臺灣,人們心中有了一些對清朝的認同感,才逐步順從的。影視劇中“長辮及腰”的發型,是滿漢之間長期磨合的結果,因為在漢人的潛意識中,一直以頭發多唯為美,即使受到少數民族的統治,也還是希望多蓄一些頭發,使自己看起來更美觀一些。
滿清政府通過強硬的手段強迫漢人剃發,無論說的多么冠冕堂皇,也是為了推行滿族的權力意識和樹立他們的統治權威,以此來確立自己是正統王朝的統治者,他們在兩百多年的馴化中,使漢民擁有了順從的思想,漸漸對滿清表示承認,達到了以強權馴化百姓的政治目的。
但是清朝統治者并不昏庸,他們沒有廢除儒家思想,反而讓科舉制正常發展,以這種手段來同化漢人的心靈,讓他們對新王朝感恩戴德,同時人們的辮發越蓄越多,一定程度上也是得到了滿清政府的默認,尤其是后世的皇帝學習儒家思想,減少了當初野蠻的習氣,對于《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有了認同感,在這樣所謂“恩威并施”的統治下,才讓漢人有了對清朝的認可,對于發型的變化也不是那么在意了。
而中國人發型的再一次變換,則既不是“束發為髻”,也不是“剃發留辮”了,在新時代的沖擊下,人們的發型才變成了今天的這樣簡單。
結語從束發為髻到剃發留辮,再到近代發型的興起,其背后最主要的就是政治權利的斗爭和思想文化的碰撞,這其中有利有弊,不是一己之言所能評說。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轉變,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種發型的變換,盡管他的背后充滿了血雨腥風,但是作為一種習俗,它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無論是滿族還是漢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歷史終將過去,留給我們無盡的深思。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371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