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1)
清朝時期,宗室爵位一共分為12級,最高等級為親王,其次是郡王,他們統稱為王爺。比如,乾隆皇帝的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分別被封為履親王、榮親王,皇六子永瑢被封為質郡王。
不過,在一些影視劇里,又出現了鐵帽子王的稱謂。比如,在周星馳、吳孟達主演的喜劇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里,就出現了一位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電影里叫僧格林參),將吳孟達扮演的廣州將軍嚇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

那么,鐵帽子王又是什么來頭呢?
這得從宗室爵位的承襲制度說起。
在中國古代,宗室爵位的承襲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即?爵位能夠無限次承襲下去,而且承襲時原有爵位不降等級。如果父親是親王,傳襲給兒子時,也是親王;如果父親是郡王,傳襲給兒子時,仍然是郡王。一種是降等襲爵,?即?爵位在承襲時,會比原來的爵位降低一等。如果父親是親王,傳襲給兒子時,降低一等變成了郡王;如果父親是郡王,傳襲給兒子時,降低一等變成了貝勒。
明朝采用世襲罔替制度,所有的宗室爵位都能無限次承襲下去。明朝宗室子弟的生育能力又很強大。這樣一來,就導致明朝宗室爵位泛濫成災,親王、郡王到處都是,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數不勝數。到明朝萬歷年間,宗室人口已達157000余人。國家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來供養如此龐大的宗室人口,以至于到了明朝末年,朝廷財力枯竭,國庫空空如也。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廢棄了世襲罔替制度,采用了降等襲爵制度。以親王為例。一方面,世子在承襲爵位時會降一等,變為郡王。另一方面,除了世子之外的其他兒子并不能自動獲得爵位,還必須通過騎射考試來獲得爵位。
乾隆皇帝皇四子叫永珹,被封為履親王。1777年,永珹病逝,長子綿惠承襲爵位,降為履郡王。綿惠沒有生育兒子,過繼了一個兒子叫奕綸。1796年,當綿惠病逝后,奕綸承襲爵位,再降一等為貝勒。
這樣一來,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承襲到若干代后,就會變成“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的閑散宗室。乾隆皇帝考慮到皇族的尊嚴,賞與四品頂戴和四品武職補服。然而,這僅僅是一種虛職,并不會實際赴任。如果閑散宗室“不知自愛”,犯了過錯,還會被革去頂戴,真正變成了平民。

降等襲爵制度避免了國家供養龐大宗室人口現象的發生,功德無量,但也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宗室成員對國家的向心力不夠。反正爵位傳承到一行階段后,我家就變成了閑散宗室,大家為什么要努力為國家做貢獻呢?針對這種情況,清朝又允許對國家作出特殊貢獻的部分王爺實行世襲罔替制度。
這類王爺,就被稱為鐵帽子王。
在清朝初期,出現了8個為國家立下大功的開國王爺,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里面有6個親王和2個郡王。

清朝中期,再次出現了1個為國家立下大功的王爺,享受世襲罔替待遇,他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怡親王胤祥。
清朝晚期,先后出現了3位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王爺,分別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由于清朝已經進入日薄西山階段,恭親王和醇親王只傳了兩代,慶親王只傳了一代。

看到這里,大家明白了嗎?親王、郡王屬于清朝宗室爵位序列,鐵帽子王是享有世襲罔替待遇的親王、郡王。親王、郡王未必一定能享受鐵帽子王的待遇,而鐵帽子王一定是親王、郡王中的一種。
在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里出現的僧格林沁親王,爵位是“扎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這是屬于蒙古親王,雖然也享受世襲罔替待遇,但與清朝12位鐵帽子王不一樣。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399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