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范進考第幾名(范進考個試為何衣服)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1)
讀名著,估計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就是書中每一個情節,甚至是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作者都不是隨便寫來,而是因為它有用、有價值。
《儒林外史》也是如此。下面舉個小例子說明。

周進任廣東學道時,在南海坐堂考童生,應考的里面就有范進,書中這樣說——
落后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
周學道看在心里,封門進去。
出來放頭牌的時節,坐在上面,只見那穿麻布的童生上來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里又扯破了幾塊。
我要說的是上面引文最后一句: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里又扯破了幾塊。
大家都知道,范進中舉前是很貧困的,一家子缺衣少食,所以他連參加考試穿的都是一扯就爛的破衣衫。
上面那句引文自然是要表現這一點,以與發達后周進的“緋袍金帶,何等輝煌”對比,讓周進因此對他產生憐憫。

但我想問的是,除了這一作用,范進考個試衣服“又扯破了幾塊”這一細節是否還有別的價值?
有!聽我細說。
我們知道,古代科舉考試為了防止作弊行為發生,在許多方面是有嚴規的,其中,對考生衣著就有要求。
譬如,清代有這樣的規定——
“凡考試舉子入闈,俱穿拆縫衣服,單層鞋底,只帶籃筐、小凳、食物、筆硯等項,其余別物令在外留截。如違,嚴加治罪。”
“裈褲綢布皮氈聽用,止許單層。”
其中的“俱穿拆縫衣服”“止許單層”告訴我們一個信息:考生衣服不能有補丁!因為,有補丁意味著衣服有縫,不合“拆縫衣服”之規,也不合“止許單層”之規。
簡單說就是,科考入場,衣服可以破,但不能有補丁。

而范進,正是因為這個,入場時穿的衣服即便“朽爛”也不打補丁,任由破洞、爛處露著。而這樣的衣服更容易扯裂,所以范進考完出場時衣服“在號里又扯破了幾塊”。
以上是我對這一細節的解讀。
當然,作者吳敬梓寫時也許根本沒意識到這一點,他不過是要借扯爛的衣服表現范進的貧困、狼狽,但細節的準確無誤(沒有用補丁摞補丁來表現困窘),本身就說明他不光有豐富的生活經歷,更有敏銳的眼光,能準確捕捉生活的真實。
大家就是大家,名著就是名著,再小的細節也經得起后人的琢磨和時間的考驗。

附:科考防作弊主要手段
為了防止科考作弊,很早就有把考生身份信息遮蓋起來的“糊名”制度和專人把試卷內容抄寫下來的“謄抄”制度,這都是為了讓閱卷者不知考生信息。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考生打小抄,規定也很多很細——考生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里;禁止攜帶木柜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要切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61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