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米蘭舊宮全景圖(那時最美麗的女子側面肖像)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28)
之前在《雞娃當如此:兄弟倆都是藝術家,聲名業績傳千古丨藝海拾真》一文中,我們對波萊約洛兄弟的藝術創作已有所了解,但還遠遠不夠。兄弟倆畫了數幅女子側面肖像,為何偏偏是這幅成了15世紀中后期最美麗的女子側面肖像,更是如今米蘭的城市名片?
撰文 | 張羿

圖1. 皮耶羅·德爾·波萊約洛,《米蘭公爵噶利亞佐·馬里亞·斯福爾扎肖像》,木板蛋彩畫,約1471年,高65厘米,寬42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 安東尼奧·波萊約洛,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青銅騎馬像設計草圖,墨水鋼筆素描,約1480年繪制,高28.1厘米,寬25.4厘米,現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遺香至今,悠傳米蘭
如果說,圖1與圖2令我們通過波萊約洛兄弟的畫作窺視到文藝復興時代米蘭斯福爾扎家族的興衰,那么今日到米蘭去旅游的話,我們很難不會注意到這兄弟二人繪制的另一幅作品——圖3的《女子肖像》。它是當代米蘭的城市名片,經常被作為米蘭的城市象征,用于諸多廣告之中。這幅肖像還被用在美國當代兩位著名文藝復興藝術史學家Stephen J. Campbell與Michael W. Cole的名著《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Italian Renaissance Art)這本書的封面上。直到今天,無論是專家還是文藝復興藝術愛好者都仍然認為這幅畫作是15世紀中后期創作的一幅最美麗的女子側面肖像。

圖3. 波萊約洛兄弟,《女子肖像》,木板油彩與蛋彩,約1470年繪制,高45.5厘米,寬32.7厘米,現陳列于波爾迪·佩佐利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米蘭的波爾迪·佩佐利博物館(Museo Poldi Pezzoli)中,陳列著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巨匠的作品,但人們通常認為這座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卻是出自波萊約洛兄弟之手的《女子肖像》,它是佩佐利博物館的象征。此幅肖像畫混合運用了油彩與蛋彩兩種不同性質的顏料來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傳統一直認為此畫作者為皮耶羅·德爾·波萊約洛(Piero del Pollaiolo),但在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著名的專家學者卻對此提出異議并將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Antonio del Pollaiolo)定為此畫作者。
關于此幅肖像中所繪的女子是誰這一問題,目前并沒有定論。歷史上曾有人認為她是銀行家喬萬尼·德·巴迪(Giovanni de Bardi)的妻子,筆者希望指出的是,巴迪家族是佛羅倫薩古老的貴族之家,因其家族的女子孔特西娜·德·巴迪嫁給了老柯西莫·德·美第齊而在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薩極有勢力;也曾經有人認為她應該是佛羅倫薩最富有的斯特羅奇家族的著名美女瑪麗埃塔(Marietta Strozzi),或是倫巴第地區極有影響力的古老貴族之家貝爾焦約索家族(Belgioioso family)的女子。雖然我們不能確定畫中女子是誰,但有趣的是,我們卻知道她與佛羅倫薩著名雕塑家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 1435年-1525年)制作的一位年輕女子的彩陶肖像所表現的為現實中的同一人物(圖3a)。

圖3a. 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年輕女子肖像,多彩上釉陶雕, 約1465年-1470年制作,高43厘米,寬43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警察署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3這幅畫作的背景為藍天白云的自然景象,畫家用簡明有力的線條配以精微纖妙的色彩變化將畫中的年輕女子表現得清秀、雅麗甚至略顯調皮,將其形象從側面來進行描繪的手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羅馬時代鑄造的人物紀念章或錢幣,它毫無疑問為巧妙地將自然主義、追求人類個體價值的人文主義與古典美學相結合的曠世杰作,充分地展現出十五世紀中期佛羅倫薩文藝復興黃金時代宮廷生活中追求優雅但也略帶炫耀的精神風貌。

圖3b. 波萊約洛兄弟,女子肖像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畫家對女子衣服上的刺繡、女子頭上包裹住其頭發的紗巾以及頭上與頸項上的珍珠與紅寶石的精細描繪真可謂令人嘆為觀止。根據畫中女子佩戴的珠寶裝飾,我們可以認為這應該是與婚姻相關的肖像作品,它或許是女子陪嫁的嫁妝,又或許是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介紹待嫁女子時所用的肖像,畫中的珍珠應該暗示了處女的純潔而紅寶石則為女子初夜性愛的象征。
波萊約洛兄弟的工作室為我們留下了數幅側面女子肖像,如圖4和圖5,關于這些肖像畫的作者歷來爭議不斷,尤其是兄弟中哪位繪制了哪幅肖像更是藝術史上爭論不斷的話題。在歷史上,人們曾根據藝術風格、繪畫技術手法等各種因素對每一幅畫的作者作出判斷,然后又根據新的發現作出新的不同判斷,筆者從閱讀這些歷史文獻中學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盡管它們的論證在今天看上去多少有些似是而非。

圖4.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淑女肖像,木板蛋彩畫,約1470年繪制,高50厘米,寬34.5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年輕女子肖像,木板油畫,約1465年繪制,高52.2厘米,寬36.2厘米,現陳列于柏林畫廊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4所示的這幅肖像于1861年被收入文藝復興繪畫的圣殿烏菲齊博物館,現代研究認為它出自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之手,但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此畫的作者曾先后被認為是皮耶羅·德拉·佛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16年-1492年)、年輕時的達·芬奇,以及柯西莫·羅塞里(Cosimo Rosselli, 1439年-1507年)。
圖5的作者在19世紀時曾先后被認為是波提切利、皮耶羅·德拉·佛蘭切斯卡。1897-1898年間被收入柏林畫廊(Gem?ldegalerie, Berlin)后,它曾被認為是達·芬奇的老師委羅其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約1435年-1486年)的作品,后來又認為它出自另一位佛羅倫薩畫家阿萊索·巴爾多維內蒂(Alesso Baldovinetti,1425年-1499年)之手;1911年后,它被認為是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的作品,今天的藝術史學家與博物館學家普遍認同這一觀點。
2
不朽的古典神話
2.1. 阿波羅與達芙妮
在許多有關文藝復興藝術歷史的書中或文章中,常常將波提切利的《春》或是《維納斯的誕生》等幾幅作品當做中世紀之后最早的古典神話題材的繪畫作品。我們在此介紹幾幅與波提切利生活在同一城市佛羅倫薩中的的波萊約洛兄弟1465年左右創作的一幅小型蛋彩畫《阿波羅與達芙妮》(圖6),它應該是筆者目前知道的最早一幅在佛羅倫薩創作的完全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這幅作品是根據奧維德著名的神話史詩《變形記》(Metamorphoseon libri)第一部中第452-547行的故事創作的,它們講述了阿波羅追求達芙妮的故事。達芙妮曾發誓要像狩獵女神阿爾忒米斯一樣永保貞操,但阿波羅卻瘋狂地愛上了達芙妮,不停地糾纏并追求她。阿波羅迷戀達芙妮的原因是愛神丘比特對他的報復,因為阿波羅曾嘲笑他的箭術,于是丘比特向阿波羅射出了愛情之箭,使他深陷在無望的愛情之中并極力想親近達芙妮。達芙妮為了保住自己的童真之身,于是向眾神求助,就在阿波羅即將把她抱住之時,眾神把她變成了一株月桂樹。達芙妮變成月桂樹后,阿波羅親吻并擁抱了這棵樹,從此月桂樹就成了象征阿波羅的圣樹。值得注意的是,畫中背景里的植物本應更明亮些,但由于保護的問題,這些畫中的植物色彩已經被氧化,其變暗的顏色已經無法逆轉。

圖6. 波萊約洛兄弟,《阿波羅與達芙妮》,木板蛋彩畫,1465年(或1470年代),長30 厘米,寬20厘米,現陳列于倫敦國立畫廊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藝術時尚與潮流不停變化,人們欣賞藝術的品味也在不停變化,今天的人們普遍更加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這一點可以從世界上許多最偉大的綜合藝術博物館內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展廳中總是參觀展覽的觀者最多的地方。但西方古典藝術猶如科學或數學一樣,其進步是建立在堅實的藝術理論基礎之上的,后來創作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吸收前人的經驗。如果客觀看待的話,就會發現后來出現的作品所展現的特有魅力。筆者在此請大家欣賞一座由意大利雕塑大師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年– 1680年)在17世紀初期制作的巴洛克風格的同主題大理石雕塑(圖6a),在筆者個人看來,顯然更加令人矚目且更具藝術張力。

圖6a.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阿波羅與達芙妮,大理石雕塑,1622年-1625年制作,高243 厘米,現陳列于羅馬博爾吉斯藝術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2. 赫拉克勒斯的業績
瓦薩里在他的《傳記》中盛贊波萊約洛兄弟在美第齊宮中為老柯西莫繪制的有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cules)業績的三幅畫作,它們都高約3米。這三幅曾經掛在美第齊宮中的畫作可惜已經失傳,我們今天只能通過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后來繪制的兩幅非常小的有關赫拉克勒斯業績的畫作與瓦薩里的文字來想象這三幅遺失的畫作。
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他是天上主神朱庇特與凡間美女(Alcmene)生下的孩子,在其一生當中,他曾經成就了許多世人難以完成的業績。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他就一直是佛羅倫薩的保護神、同時也是佛羅倫薩強大的金融力量之象征。
我們先介紹“赫拉克勒斯扼殺安泰俄斯(Antaeus)”這幅作品,見圖7。它講述的是一個著名的古代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安泰俄斯是大地女神蓋亞(Gaia)的兒子,在戰爭中只要與土地接觸,就會從母親那里獲取無限力量而戰勝對方。他強迫所有遇到的路人與之摔跤,因為大地母親的幫助,他總能戰勝并殺死對手。赫拉克勒斯經過利比亞時,被安泰俄斯要求與他摔跤。安泰俄斯每次被打敗壓倒在地時,其母蓋亞都會幫助其恢復力量,使他可以繼續戰斗。赫拉克勒斯最終發現這點后便將安泰俄斯舉到空中使其無法從蓋亞那里獲取力量,最后把他扼死了。安東尼奧在畫中生動地展現出赫拉克勒斯這位英雄的力量,他肌肉強勁且神經緊繃,竭力要摧毀安泰俄斯;赫拉克勒斯咬牙切齒的面部神情與身體其它部分的緊張十分協調。畫家對安泰俄斯的刻畫也是非常精彩,在赫拉克勒斯雙臂的壓迫下,他只能張大嘴巴,似乎已是靈魂出竅而氣絕身亡。作為一個雕塑家,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還將畫中兩位人物的造型略加變化做成了一座著名的青銅組雕,見圖7a,我們直到今天還可以在佛羅倫薩或西方其它地方的藝術品市場中買到非常精美的復制品。

圖7.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赫拉克勒斯與安泰俄斯》,木板蛋彩畫,約1470年-1475年繪制,高16厘米,寬9厘米,現陳列于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7a.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赫拉克勒斯與安泰俄斯,青銅雕塑,1470年代制作,高45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警察署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流傳至今的另一幅小畫是安東尼奧繪制的赫拉克勒斯正在擊殺多頭蛇的故事(圖8),畫面非常精彩,多頭蛇被描繪得異常生動而具有感染力。而畫中赫拉克勒斯所展現出的肌肉與力量深刻地影響了后代藝術家的創作。

圖8.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赫拉克勒斯戰勝多頭怪獸,木板蛋彩畫,約1475年繪制,高17厘米,寬12厘米,現陳列于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兩幅作品雖然很小,但充分展示了畫家通過解剖學對人體肌肉的把握,它們同時也是當時流行在佛羅倫薩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思想的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當然,它們同時也預示了即將興起的以古典神話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潮流。同樣也是將對人體解剖研究與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相結合的是一幅由安東尼奧繪制的雕刻版畫作品,它表現的是一場抽象的裸體人之間發生的戰爭(圖9)。我們今天已經很難準確解釋這幅作品的意涵了,但它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的創作;它今天之所以出名的另一個原因是其相對來說巨大的尺寸,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技術成就。

圖9.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裸體人的戰爭》,版畫,1460-1475年間制作,高42.4厘米,寬60.9厘米,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
大型祭壇畫《圣·薩巴斯蒂安受難》

圖10. 波萊約洛兄弟,《圣·薩巴斯蒂安受難》,木板油畫,1473年-1475年繪制,高291.5厘米,寬202.6厘米,現陳列于英國倫敦國立美術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0a. 委羅基奧,《耶穌受洗》,木板油畫, 約1475年繪制,高177厘米,寬151厘米;現陳列于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是一幅在藝術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畫作(圖10),曾與委羅基奧的《耶穌受洗》齊名(圖10a)。自從15世紀開始,在佛羅倫薩乃流行著數種繪畫藝術創作方法,以下是其中幾種:
a. 用科學透視理論來設計整個畫面或描繪建筑物;
b. 借助古代希臘羅馬雕塑造型及人體解剖學知識創造新的人物造型手法;
c. 以寫實手法描繪自然風景;
d. 傳統的中世紀哥特式繪畫方法。
到了15世紀中期,各種藝術創作方法都產生了一些杰出作品。15世紀中后期開始,佛羅倫薩的一些前衛藝術家開始探討怎樣整合以上各種未必是完全協調的新藝術創作方法并將它們和諧地運用到同一幅畫中。波萊約洛兄弟的《圣·薩巴斯蒂安受難》與委羅基奧的《耶穌受洗》都是15世紀中后期佛羅倫薩畫家在這方面努力嘗試所產生的代表作。
圣·薩巴斯蒂安(St. Sebastian,約256年-288年)是一位基督教早期殉教圣人,他在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44年-312年)統治時期因基督教信仰而被殺。然而西方繪畫中通常表現用弓箭射殺他的這一情形,是他第一次被判死刑后的行刑時刻,但他這次卻被救下且并未死去,他后來是被戴克里先皇帝下令用大棒殺死的。
我們在畫面中看到了許多源自古典雕塑的人體,他們不僅堅實強壯,而且大都采用了源自典型古代希臘化時期雕塑所特有的對映式站姿(contrapposto),這些畫中人物不僅極具雕塑感,而且其身體造型都非常符合人體解剖學的原理,從這些特征來看,他們應該是出自安東尼奧之手。畫中所有人物組成了幾乎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只有在底部正中的兩位人物,一位面朝畫內而另一位則面朝畫外,估計畫家這樣作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能讓畫面能夠略顯生動。
由于瓦薩里在他的傳記中將此畫作者認定為安東尼奧,因此在歷史上人們也一直沿用了瓦薩里的指認,但現代有些學者卻對此提出了異議,因此在有些文獻中我們會看到此畫的作者為皮耶羅。當今的藝術史學家與博物館學家通常將此畫作者歸為安東尼奧與皮耶羅兄弟二人,畫中圣·薩巴斯蒂安身后兩位射箭之人與畫中的風景及建筑應該出自皮耶羅的手筆。
4
揚名羅馬
1484年8月29日,教皇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1432年-1492年)當選為新教皇,豪華者洛倫佐與他領導的佛羅倫薩終于完全度過了由于教堂謀殺案而產生的危機。為了與新任教皇搞好關系,洛倫佐打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組合拳,波萊約洛兄弟被作為佛羅倫薩的藝術家代表人物派往羅馬,他們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為這位新任教皇制造陵墓(圖11與圖11a),同時他們在羅馬可以自由創作并結交羅馬權貴,弘揚佛羅倫薩的藝術成就。值得指出的一點是,波萊約洛兄弟在此之前就已經聞名羅馬,著名的古代雕塑羅馬母狼下方的羅馬城奠基人羅穆路斯與瑞慕斯兄弟二人就是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1470年代的手筆(圖12)。與被派往米蘭的達·芬奇一樣,他們實際上成為了佛羅倫薩在羅馬的文化大使,將佛羅倫薩文藝復興藝術創作的成就、創作方法與理念傳播到意大利更廣大的其它地區。

圖11.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教皇英諾森八世陵墓,青銅鎏金雕塑,1492年-1498年制作,高549厘米,現陳列于梵蒂岡圣彼得大殿內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1a. 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英諾森八世青銅鎏金坐像,英諾森八世陵墓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2. 羅馬母狼喂奶羅穆路斯與瑞慕斯,青銅雕塑,母狼為古代雕塑,制作年代存在許多爭論,安東尼奧·德爾·波萊約洛1471年左右制作羅穆路斯與瑞慕斯,高75厘米,寬114厘米,現陳列于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5
簡短的結語
在西方諸多城市中,人們很容易見到波萊約洛兄弟作品的復制品,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罷了。筆者所指的就是圖12中羅馬母狼身下正在吃奶的羅穆路斯與瑞慕斯兩兄弟,由于西方人對羅馬成就的仰慕,這個象征羅馬歷史開端的雕塑被復制了數不清的次數,它們被擺放在世界各地,成了幾乎令人熟視無睹的城市裝飾雕塑。筆者記得有一次無意間在緊鄰巴黎索邦大學北面的一個小花園的角落里看到這尊雕塑的復制品時,心中想起的并不是羅馬的偉大,反而是這對孩子的可愛形象令人想起了創作這對雙胞胎的波萊約洛兄弟。
作者簡介
張羿,藝術史研究者,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表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表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 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699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