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東莞純原鞋為什么那么貴(東莞鞋都的威水史)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1)
作者 葉曙明
繼1980年代前期大批香港企業轉移到東莞,到1980年代后期,臺灣商人開始取代港商的位置,成為進軍東莞的主力軍,率先登陸厚街的是一批臺灣的制鞋企業。從這時起,“莞商”的內涵,再次被更新,數以千百計跨海而來,在東莞打拼的臺商,繼港商之后,為莞商這個群體,增添了新的血液。
1950年代以前,世界鞋業中心在美國,后來轉移到日本。但隨著日本經濟起飛,成本急升,利潤空間減少,不得不轉移到中國臺灣與韓國。1970年代以后,臺灣經濟起飛,日本當年的問題,今日臺灣又復面臨,產業被迫再次轉移。而東莞因利乘便,成為承接臺灣鞋業轉移的“橋頭堡”。
老一輩的廣東人,提起厚街,腦子里馬上冒出“厚街臘腸”幾個字,那種又肥又短的臘腸,吃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這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之一,以前不少莞商就是靠厚街臘腸發了大財。現在鞋子一來,臘腸就要讓路了。第一批臺商在東莞搶灘成功后,第二批、第三批臺商便聞風而至。一家實力較強的企業登陸了,身后往往跟著一大批中小企業;一家上游廠商來了,幾十家下游廠商也會銜尾追隨。這種情形,人們生動地形容為“母雞帶小雞”。

然而,這個過程卻是如此艱苦卓絕,第一批在東莞登陸的臺商,如今回想當年,仍為之感慨萬千。一位在1992年第一次踏足大陸的臺灣人,追述當年的心境:“從羅湖走過海關進入深圳,跟香港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即使都是中國人,文字不同,語言不同,穿著不同,感覺連長相都有那么點不同。坐火車搭到硬臥,內地出來打工的流民躺在你頭上的行李架或椅子底下;出了廣州火車站,眼前全是綿延數百公尺的流民,連要走的路都沒有。第一次來到廣州的當下,我真有種想轉身回香港的沖動。”
那時從香港到東莞,沒有直達的交通,只能從廣州轉車,廣州這個省會城市也如此落后,東莞會怎樣的呢?說實話,當時東莞生活環境之艱苦,生產條件之落后,都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一位早期到東莞創業的臺商回憶:他第一次來東莞時,為了找到大朗這個地方,汽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顛簸了幾個小時,還是找不到,司機不禁叫苦連天。
另一位臺商也回憶說:“當時大陸許多地方幾乎可以說是荒蕪、落后,甚至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路,買個菜要騎二至四小時腳踏車稀松平常,這些對于在臺灣生活富裕的我們來說,絕對會感到無法適應與不可思議。”
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放棄臺灣的生活,來東莞這么艱苦的環境創業呢?一位臺商說,他第一次到東莞時,連的士都沒有,他買了一輛單車,每天騎著到處跑,尋找商機。連他自己也不無困惑:“那時東城非常落后,整個都是小山頭,各方面都不方便。我現在總想,那時候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勇氣跑到東莞來。”他就在這個荒山野地,投資了500萬元,雇了兩百多工人,開辦鞋廠。這位臺商就是后來擔任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首屆會長、榮譽會長,中華兩岸臺商建研會會長,臺企巧集集團總裁張漢文。

其實,他們是被臺灣不斷升值的臺幣、不斷高漲的生產成本,逼著不能不另尋出路,適逢大陸改革開放,開辟了一個近乎無限的市場。正如那位每天騎幾個小時單車去買菜的臺商說:“這樣的未開發地區,實際上對許多懷抱著夢想的人來說,卻是個充滿無限想象的寶地。就因為什么都沒有,所以更能夠無中生有,重新造夢。90年代,正是許多臺灣中產商人與大陸夢想起飛的開始。”
對初到東莞的臺商來說,這是人生寶貴的一課。而他們就在這里,唱著《愛拼才會贏》的歌,開始織夢,開始圓夢。
有一首小詩是這樣寫道:
愛在東莞的臺灣人
書寫了互相融合的情愫
愛在臺灣的東莞人
欣賞著彼此變換的溫馨
我的情愛
留在莞香花開的城中
你的美夢
刻在綻放精彩的心里
你我相依
崛起
第一批鞋商找到了厚街。改革開放以前,厚街連一家鞋廠也沒有,把街邊的補鞋檔也算上,全鎮只有五名補鞋佬,勉強稱得上是在從事“鞋業”。很難想象,二十年后,這里會成崛起一個世界鞋業中心,歷史真讓人驚嘆。
追本溯源,厚街的第一家鞋廠,并不是臺灣人開的,而是香港的莞籍商人開的。1979年,一名當年跑到香港謀生的東莞人,響應政府號召,建設家鄉,在厚街珊美村開辦了一家行樂鞋廠,雇用了60多個本地工人,生產男式皮革鞋。若干年后,人們說起這位東莞老鄉,竟連他的名字也記不起來了,甚至連他的相貌都全無印象,但這是東莞第一家“三來一補”鞋廠,卻被歷史記錄下來了。
一鳳引來百鳥鳴,繼行樂鞋廠之后,陸續有香港人跑來開廠,厚街廣進制品廠、珊美艾美皮藝廠、寮廈金鼎塑膠皮類制品廠等,就是這段時間開張的,有制鞋的,也有生產鞋材的。每天傍晚趕著耕牛從田里歸來的當地人,在遠處駐足張望,看著這些西裝革履的香港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終日馬足車塵,不知忙些什么,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一些事情正在發生著,也許就是傳說中的“歷史機遇”了。第二年,厚街鎮黨委、政府決定由鎮加工辦牽頭,自籌資金,建起了廠房,開辦厚街利通鞋廠,主要加工生產運動鞋,當年員工就有587人,年總產值370.8萬元。

接下來的情形就不用細說了,農民爭相洗腳上田,在村頭村尾辦起了制鞋小作坊。原來的炮仗作坊,也被改作鞋廠。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升級換代,低產值,低產能,高風險的炮竹業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淘汰了,幾乎沒有什么經濟專家來指導他們,但莞商憑著敏感的嗅覺,已經意識到產業升級的重要性、急迫性,并且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升級換代之路。幾百年來“家家戶戶做莞香”、“千村萬落做炮仗”的盛況,又再出現,不過現在換成做皮鞋。
一些拎著個皮包的“供銷佬”,開始在村里頻頻出沒,給“老師傅”遞根香煙,請村干部到飯館摸摸酒杯底。沒過多久,廣州、珠海、重慶、青島、大連等地的百貨商店的貨架上,便出現了由厚街農民制作的男女裝涼鞋、皮鞋,在人們的足下爭妍斗艷。
當厚街成為鞋業重鎮之后,勢力版圖很快擴張到高埗、下橋、石龍、附城、寮步、虎門等地。一家家鞋廠在炮竹聲中開張了。人們這時才發覺,東莞的炮竹,真的很熱鬧,很好聽,沒有什么比企業開張時的炮竹聲,更讓人精神振奮的了。
臺商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進入東莞的。最先登陸的是落戶高埗的裕元鞋廠,后來號稱東莞第一大廠。1989年,常登鞋廠在東莞東城大塘頭村設立,代工阿迪達斯、銳步等品牌。1990年,臺灣興昂集團到東莞長安投資設立興昂鞋廠,代工古斯、路易威登、耐克等品牌。1991年,臺灣巧集集團到東城開辦了富華鞋業有限公司,以生產野戰鞋為主。跨日、公牛、虎威、豪派等馳名品牌,也相繼進駐了。



而一批有實力的大陸民營企業,也乘勢而起,與臺商分庭抗禮。他們既有東莞的本地虎,也有從內地來的過江龍。1996年10月,一位來自江西南昌的商人,用100萬元,盤下了厚街鎮白濠工業區一家倒閉的臺資鞋廠,掛牌成立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在熬過了最初的艱苦時期,華堅公司成為世界名牌玖熙、班德里諾、逸思步、沃爾瑪的代工。
3000名來自傳統制鞋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的設計師、打版師等制鞋專業人才,在東莞安營扎寨,組成了極強的人才陣容。全球1500多家鞋類產品采購商、貿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如利威、派羅蒙等,世界最大的采購商如沃爾瑪等,知名貿易商、采購商如索納隆、BBC、吉姆拉、穩揚、特品、太平洋、里茲、紅林、麥斯等,均齊聚東莞。大大小小的鞋材廠、鞋類機器廠、代理商辦事處,更是云屯星聚,布滿四鄉八鎮。世界各地的訂單,像雪片似地飛來。1999年,東莞市皮革鞋業的生產、經營企業、個體商戶等組建了“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
這時,東莞作為中國外銷鞋類及鞋材、鞋機貿易、研發中心,儼然已形成氣候。世界金融海嘯發生前的2007年,東莞出口的鞋子達到5.79億雙,全球65%左右的高檔鞋或名牌鞋都出自東莞,僅運動鞋就占了全世界運動鞋產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耐克、阿迪達斯等世界名牌運動鞋多產自東莞。有一個非常響亮的說法:“全球十雙鞋,東莞產其一。”這句口號里所透出來強烈的自豪感,已無須用更繁縟的言詞去表達了。
老莞商與新莞商共同見證著,一個世界鞋業之都,在昔日的鹽田水鄉之中,誕生了。
時間過去不到20年,且看今朝……
(圖文無關 圖片來自網絡)
讀本號文章,品嶺南往事:
廣州的兩座風水塔
廣東音樂:好曲不厭百回聽
豪賢路上多豪賢
榨粉街內的大清遺民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758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