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美麗鄉村全集(美麗鄉村)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9)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我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構城鄉空間秩序與經濟社會秩序,最終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延續和升級,是以生態文明為主導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路徑和主要載體。
2012年黨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設 “美麗中國”的重大論點以來,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美麗鄉村建設,無論從實踐推進層面,還是理論研究層面都得到了廣泛重視。

浙江臺州稻田
一、美麗鄉村的提出1、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 村”,依據美麗中國的理念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新農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的提法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
2、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強調:“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3、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提出了要以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同時要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 國”。
4、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第一次將“鄉村建設行動”寫入中央文件,而且明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美麗鄉村建設就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手段和重點任務。
5、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并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
6、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對未來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作了具體安排。提出鄉村建設的行動目標并明確了12項重點任務。
7、“十四五”時期的鄉村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等。

江西吉安新干縣
二、美麗鄉村建設1、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
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包括鄉村產業、環境、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建設,其主要內涵包含:
一是經濟富裕是根本。美麗鄉村應建立在產業興旺這一根本基礎上。
二是良好生態環境是前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是必須堅持的底線。
三是文化美是靈魂。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必須把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創新結合起來,形成特色鮮明的鄉村新文化。
四是治理有效是保障。要協調好鄉政村治關系,保障村民主體地位,調動村民積極性,完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
2、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美麗鄉村的建設主要內容
一般而言,美麗鄉村建設有五大基本要素:
美在環境,以整治農村環境推進村容整潔;
美在生活,以發展生態經濟促進創業增收;
美在文化,以弘揚生態文化營造輿論氛圍;
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必須把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創新結合起來,形成特色鮮明的鄉村新文化。
美在布局:以編制生態規劃實現合理布局;
美在機制,以完善生態制度健全保障機制
在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下,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 理工作,支持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2)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普及生態意識,達成思想共識;
細化行為規范,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完善空間規劃,把生態和資源紅線落到實處;
優化人地關系,提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推進既是協調發展理念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完成這一任務必須以重點生態區、農村貧困區和農村環境問題突出地區為重點實施區域,以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生態化、 循環化轉型發展為基礎,注重 “產業—生態”方面的技術進步和技術組裝,以重點領域的協同推進帶動整體范圍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經濟繁榮、 環境美的美麗鄉村找到一條科學可行的道路。
3、美麗鄉村建設的模式
2014年農業部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10種創建模式: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社會綜治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草原牧場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高效農業型;
學者吳理財等通過對浙江省安吉縣、永嘉縣和江蘇省高淳區、江寧區等四地的美麗鄉村建設的考察,認為四地共有的經驗在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規劃引領、項目推進,產業支撐、鄉村經營;
黃薇等綜合分析了美麗鄉村建設五大模式:產業發展型模式、生態保護型模式、城郊集約型模式、文化傳承型;
還有學者提出個性化、差異化、地域化和品牌化,更注重文化內涵建設和產業化水平提升等。
三、國際經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鄉村衰敗和鄉村建設的過程并實現了鄉村復興。其中,法國的鄉村建設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其鄉村建設模式成為世界典型模式之一,且法國與中國的國情有許多相似之處,法國鄉村建設經驗對中國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20世紀50年代以后,法國為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大量鄉村人口減少、鄉村衰敗等問題,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通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引導支持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等鄉村建設實踐,建成了美麗、生態、宜居的鄉村。
法國“城市”與“鄉村”只是兩種具有不同空間分布特征的地域,在行政建制上并沒有“城市” 與“鄉村”的區分。按照法國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如果一個地方住宅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0 米,人口超過2000人,產業發展主要以非農業為主,有40%以上的人口在中心區工作,那么這個地方就可以被界定為城市。
法國在行政單元上并不區分城市和鄉村,在國土規劃上,鄉村地區的規劃與城市地區的規劃同樣屬于地方行政管理范疇,遵循同樣的市鎮規劃管理規定。2020年,法國市鎮數量為34968個,市鎮的人口規模差距較大,有的市鎮人口只有幾百人甚至十幾人,而最大的巴黎市鎮人口則達到了二百多萬。
2019年,法國約有20%的人口住在鄉村,從事農業的農民人數占法國總就業人數的1.5%,約占法國鄉村總人口的3%。從事農業的人口中,大于或等于50歲的占54.5%。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鄉村功能恢復完善階段。
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進入城市,鄉村出現較為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鄉村地區發展不平衡矛盾突出,城鄉差距逐漸拉大,隨后,鄉村地區的發展與建設被提上日程。
1967年,國家農村復興基金( FIDAR,1979年改名為農村發展和發展干預基金) 開始在布列塔尼和中部山區等地區進行農村復興和改造項目。
1970年,在國家層面制定實施了《鄉村整治規劃》,倡導鄉村地區的更新及綜合整治,旨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優化鄉村空間設施,其內容涵蓋鄉村空間、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等多方面政策。隨后又出臺了《地區發展契約》等針對鄉村地區的規劃,推動鄉村的生產生活功能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經過“光輝30年”的努力,法國基本完成了農村居民點的電氣化和道路的瀝青化,并且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二)1975年至2000年,逆城鎮化時期鄉村功能的多元化發展階段。
1982-1983年,法國議會頒布了一系列調整國家與地方政府職權分工的法律,這些法律被統稱為《地方分權法》。
這一時期的法國鄉村建設在繼續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平、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重點圍繞美麗村莊建設、農民居住條件改善以及提升接待城市居民設施條件等領域進行。
經過長期努力,法國鄉村吸引力大大增強,許多人到農村去買第二住宅作為度假或長久居住使用,居住人口不再以農民為主,而是包括農民、白領、工人、退休人員、度假休閑人員等各類型人員,法國鄉村成為法國本土及世界各國人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三)2000年至今,再城鎮化時期鄉村功能的進一步完善階段。
2000年以來,法國的城市與鄉村社會經歷了深刻變化,GDP增長率持續低迷。法國財政資金投入的側重點主要集中于鄉村生態環境改善及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領域。
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業區和老工業區,鄉村發展逐漸陷入新的衰退期,部分農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出現倒退。與此同時,一些大城市附近以及沿海地區的鄉村在旅游、民宿等行業帶動下,呈現就業崗位增加、收入上漲的向好狀況。
總體來看,鄉村地區出現了部分鄉村發展得越來越強、部分鄉村越來越弱的分化現象。
這一時期法國的鄉村政策主要是 “揚長補弱”,一方面對先進地區進行“揚長”,并且重視鄉村特色的保護和發展。
2005 年開始實施的“卓越鄉村”項目旨在挖掘鄉村的自身優勢與發展潛力,以期實現鄉村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另一方面 繼續“補弱”,對經濟發展薄弱的鄉村地區進行資金補貼,對人口持續減少和衰落的村莊進行搬遷,對鄉村社區生產設施存放區、生活居住區、生態保護區的空間布局也逐步進行調整完善。
到目前為止,法國政府仍然在對相關政策體系進行不斷調適,著力促進鄉村持續健康發展。通過長時期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活生態空間改造、 產業發展干預等措施,使鄉村成為多功能的聚落空間、多類型人口的居住空間、多元化產業的集聚空間。
綜上,法國的鄉村建設是以城鄉一體的政策框架、不斷提升鄉村公共空間、以嚴格的法律和大規模資金投入等措施提升環境質量,最終推動城鎮產業向鄉村延伸并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并使農村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四、國內各地進展

遼寧沈陽市康平縣東升滿族蒙古族鄉雷家窩鋪村
1、遼寧省
從2018年開始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堅持分類推進原則,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扎實推進農村環境走向“潔凈美”?!笆濉逼陂g,遼寧省大力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截至目前,全省“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全面完成,共建成美麗示范村1337個。
遼寧省村內路網全部形成,主干道路照明設施全部覆蓋,90%的垃圾實現源頭分類減量。村內河道和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基本普及。村莊清潔行動實現全覆蓋,鏟除病媒孳生環境,清理村莊生活垃圾112萬噸、農業生產廢棄物53.9萬噸、村內水塘1.5萬個、村內溝渠13.5萬公里,清理河湖垃圾163.5萬立方米。全省11290個行政村全部開展村莊清潔活動,衛生環境進一步改善。

廣州市從化區呂田鎮新聯村唐屋社
2、廣州市
廣州作為流動人口高度聚集的超大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常住人口共1867.6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29.78萬人(非戶籍常住人口937.88萬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1609.68 萬人,占86.1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257.98 萬人,占13.81%。
從2012年至2021年,十年來,廣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歷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廣州通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發揮中心鎮、名鎮名村和美麗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每年都建成一定數量的美麗鄉村。
(1)起步階段(2012-2015年):在全省率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廣東省從2011年開始,在廣州的花都、從化、增城等市率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探索了“一村一品”的從化經驗、“藍圖 行動”式規劃方法。
(2)規范化階段(2016-2018年):實施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計劃。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劃管理與實施、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建設等方面都有較為明確的方向,并要求結合發展特色鄉村旅游、促進村民就業和收入增長、打造特色小鎮,構建 “互聯網 美麗鄉村”、建立村莊管理長效機制等方式,構建宜居生態美麗鄉村。
(3)提質增效階段(2019年至今):打造嶺南特色美麗宜居鄉村。2018年10月,廣州市公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框架,“1 2 N”的政策體系正式出爐。2019年以來,廣州7個涉農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1 2 N”政策文件精神,結合各區農村實際,有條不紊推進鄉村各項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漸入佳境。
截至2021年5月,廣州已命名的市級美麗鄉村共計443條,占全市鄉村的37%,圓滿實現了“十三五”期間全市所有編制規劃村分市級、區級兩個層級,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的目標任務。
3、海南省

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沙美村
美麗鄉村建設六大內容:
(1)村莊規劃
規定了村莊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系統規劃要求。
(2)村莊建設
規定了道路、橋梁、引水、供電、通信等生活設施和農業生產設施的建設要求。
(3)生態環境
規定了水、土、氣等環境質量要求,對農業、工業、生活等污染防治,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態保護,以及村容維護、環境綠化、廁所改造等環境整治進行指導。
(4)經濟發展
規定了美麗鄉村的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的發展要求
(5)公共服務
規定了醫療衛生、公共教育、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公共安全、便民服務等方面的要求。
(6)其他方面
對鄉風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公眾參與、保障與監督等內容進行了明確。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