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王源穿青蛙衣服做首飾(襲字探源)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1)
嶧山碑字解133襲
襲:“龍衣”是給誰穿的衣服?
聽說過“龍鱗”、“龍袍”,你聽說過“龍衣”嗎?
“龍衣”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與一個名人有關,與一個姓氏的來歷有關。這個名人就是襲勖——明朝嘉靖年間的詩人、教育家,“濟南詩派”的重要人物,明代“后七子”之一。
據說,襲姓氏人的祖先原本姓“習”,只博學多才的襲勖,他們才改姓“襲”的。
這個傳說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襲勖的學生中有四人高中進士,同朝為官。皇帝為了嘉獎他,特賜龍袍召他進宮見駕。見駕之中,皇帝問他是姓哪個“xi”字,襲勖初次見駕,心中緊張,不知如何回答,雙手搓起了龍袍,搓著搓著,急中生智,忽然答道:“龍衣之襲”。
版本二:襲勖棋藝高超,皇帝召他進宮后經常對弈。有一次,皇帝找他下棋,他正在樹下瞌睡。皇帝怕他著涼,便脫下自己身上的龍袍為他披在了身上。襲勖醒后,為感皇恩,便改姓為龍衣之“襲”了。
這個只是傳說,真實性無從考證。其實襲姓早已有了,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是考辯、論述姓氏的專著,共收錄姓氏2255個,其中就記錄了襲姓:“晉有隱士襲元之。”
這個傳說有趣的是,把“襲”字拆解成“龍衣”。這個“襲”字就是“龍”和“衣”的組合,其本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說文解字》解釋“襲”字:“左衽袍。從衣,龖省聲。”“襲”是“(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龖省聲”是說,“襲”(繁體字是“襲”)字的上面是一個“龍”,實際是兩個“龍”,省去了一個寫成“襲”字,讀音是按兩個龍的“龖”來讀的。《說文解字》專門解釋了“龖”:“飛龍也,從二龍,讀若沓(tà)。”“龖”的意思是“飛騰的龍”,是由兩個“龍”字組詞的會意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補充解釋:“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 “小斂大斂”亦作“小殮大殮”,是舊時喪禮之一。根據《儀禮·既夕禮》的記載,吊唁舉行完畢之后,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入殮有“小殮”“大殮”之分。“小殮”是指給死者沐浴、穿衣、覆衾等,“大殮”是將已裝裹的尸體放入棺材。按照段玉裁的說法,“襲”是給死者穿衣。
許慎對“襲”字的解釋,符合“襲”字的字形演變。“襲”字的金文字形是

小篆是

對“襲”字的解釋沒有爭議,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朱駿聲《通訓定聲》:“凡殮死者,左衽不紐。”《釋名·釋喪制》:“衣尸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
《漢字形義演釋字典》則對襲字的字意演變進行了分析。由本義“死者穿的衣服”,即“以衣周匝覆之”引申為“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身是嫌冷,不能當著他們的面加衣)。”由“衣上加衣”引申為“重疊”、“重復”,《左傳·哀公十年》:“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襲吉(占卜也不見得再次吉利)。”由“重復”引申為“因襲”、“沿襲”,由“重疊”引申為“重合”、“合攏”。
由“衣上加衣”也引申為“承受”、“繼承”。《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已經承受了上天的福祿),子孫賴之(延繼于子子孫孫)。”由“承受”引申為“襲擊”、“襲取”,由“襲擊”引申為“及于”、“撲向”,如《楚辭·九歌·少司命》:“綠葉兮素華(綠色的葉子啊雪白的花朵),芳菲菲兮襲予(散發出陣陣清香啊撲向我)。”
因為衣服是有數量意的,所以由“死者的衣服”又引申作量詞,相當于“副”、“套”。《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賞賜相國兩套衣服)。”
對于“襲”字的字義解釋沒有異議,但字源卻是個謎,也沒有解釋,僅僅一個“形聲字”就算打發了。在此做一個大膽的猜想:襲字的金文是“龖”與“衣”的組合,“衣”很明白,死人活人都穿衣,但為什么要讓死人穿的衣服命名為“襲”?唯一的線索就是“龖”。“龖”是“飛龍”,而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說文解字》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龍還沒有作為皇家專屬“真龍天子”的古代,用“龖”和“衣”組合而成的“襲”字,作為逝者專用的衣服名稱,應該是寄托了對離去的親人之無限哀思和美好祝愿!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806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