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4)
來源:【沈陽日報-沈陽網】


沈陽工業博物館

歐風街上的歌德書店
不知您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行走城市時,每當與城市里的歷史老建筑四目相對的那一刻,總會有一絲莫名的感動在心底默默騰起。
與日新月異的高樓廣廈不同,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建筑宛若陳年的佳釀,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講說舊時的繁華、培植著城市的厚度。
近來,有著獨特歷史芬芳、歲月包漿的歷史老建筑,成為市民、游客追捧的文旅打卡熱地。飽覽名勝古跡之余,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紛紛把熱盼的目光、搜索的足跡投向了它們。
“當我在小巷里邂逅一座老建筑的時候,最希望的,是能夠很快找到老房子的歷史和故事,如果能夠跟住在里邊的人聊幾句有關時間的話題,就完美了。”游客董女士說。
這也讓我們陷入思考,在發展城市文化旅游的過程中,該如何正確認識、利用、保護那些歷史的饋贈、城市的瑰寶?
多繞幾條街只為遠遠看一眼
羅云天是個對老建筑十分癡迷的人,他幾乎走遍了城市里的每一幢老建筑。每次外出,哪怕繞遠,他也會盡量選擇途徑老建筑的路線。情濃時,他甚至會放開手中握著的方向盤,舉起手機隨手拍下不曾遇見的建筑光影,嚇壞了坐在副駕駛上的愛人。他還經常以“出門看風景”為由,開車帶兒子到中山廣場以東的歐風街轉一轉。起初,小家伙還挺感興趣,可去的次數多了,一看方向不對便嚷著要回家。
如此的迷戀,確與羅云天的本職工作有一定關系。作為高校教師,在多年的工作中,羅云天給一撥又一撥的學子講授著歷史建筑的價值與魅力。不過,深沉的熱愛又不止于日常的教學,羅云天還曾為城市的老建筑立傳,抒發心中無限的情懷。
文保志愿者陳赫也有這樣的情懷,也同樣是熱愛沈陽老建筑的人。十余年間,習慣背著雙肩包的陳赫和團隊探訪了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老建筑,并幾乎放棄了所有休息時間,為那些還沒得到保護的歷史遺存奔走、呼喚。還有紛至沓來的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地喜歡上尋找城市里的各式老建筑,他們穿梭在巷陌中的身影、留下的不同口音,構成了別樣的色彩。
地域的改良形成獨一無二的特色
到底是什么,讓羅云天們、陳赫們、游客們如此癡迷沈陽的老建筑呢?
“在充斥著大量新建筑的都市里,這些歷史老建筑像是一本凝固的史書,會帶給人一種穿越感,讓人們可以通過它們實現與‘古人’的對話,進而了解建筑所在時代人們的追求、信仰、生活還有愛。”羅云天繪聲繪色地說著老建筑帶給他的巨大吸引力。
顯而易見的,這個答案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漫進了被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領域。“的確是這樣,屬于文化遺產范疇的歷史老建筑,無論從精神的提振還是文化的發展,它們都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是可以啟迪人們家國情懷、幫助人們更真切了解歷史的關鍵實物。”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歷史老建筑的價值在提升,人們普遍意識到老建筑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之一。與老建筑在一起,是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風情的。
而在眾多的尋訪足跡里,沈陽的歷史建筑分屬不同的時期。“沈陽古代建筑從屬于中華建筑體系,不過沈陽的古代建筑又與北京、陜西、河南等地同時期的建筑不同,彰顯了東北地區民族性、地域性的特點,是一種大融合的體現。近代建筑中,如東三省總督府舊址、中街二百吉順絲房舊址等,雖然它們同樣是西洋風建筑,可又與上海、天津等地的純西式建筑有著很大的區別,既融入了西方的理念,又經歷了本土的轉化。”羅云天很自豪,沈陽各個時期的歷史建筑,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地域特色。“這種結合本地的改良,也與沈陽的氣候有關,可以說是一種折中、調和的選擇。”同樣深耕歷史文化領域的韓先生補充道。
賦予新的功能才是更好的保護
正是有著這諸多的與眾不同,近年來,了解、走近歷史老建筑的人士從八方沓來,沈陽的歷史老建筑成了炙手可熱的文旅資源、打卡地,與此同時也掀起了對歷史老建筑保護的熱潮。不過,在許多專業人士眼中,對老建筑的保護不僅要將其保護好、不被破壞,還應進一步考慮到傳承與延續。或者說如何更好地賦予其新的時代功能,對其合理地加以利用。
“老建筑就像人到了一定的歲數,騰空、閑置反而不是對其最好的保護,長時間的空置有時還會加速其消失。”羅云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像談及老朋友那樣,分析起老建筑的保護問題,“在原真性不破壞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合理的改造,為老建筑注入新的使命,延續使用的功能,這樣更能延展老建筑生命的厚度和長度。”
放眼望去,羅云天所述的對老建筑的保護理念,在城市中已有呈現。比如,大東區東貿路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沈陽工業博物館等都是近年來城市賦予歷史老建筑新功能的成功范例。這些地方完整地保留并傳遞了工業文化訊息的同時,在設計時融入了當下的創新,延伸出的新場館與原有空間流暢地結合在一起,成為步調一致的有機整體。“還有備受文藝青年追捧的咖啡小巷,雖然人們并沒有對其周邊的老建筑進行開發利用,不過區域的氣質與味道卻是依托老建筑的背景生發而來的……”羅云天說。
采訪中,包括羅云天在內的許多專業人士認為:評價某個地方的老建筑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在每一個新的時期,都能為老建筑找到屬于它的新的使命。比如歐風街上的歌德書店,如果若干年后它不再適合扮演書店的使命,如何幫助其釋放新的屬性,永續不斷的功能,讓其長長久久地佇立在我們身邊,同時再經過我們之手完完整整地交與后世,除了感受它們、保護它們,傳承它們同樣也是我們的責任。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關彤
本文來自【沈陽日報-沈陽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8159.html
上一篇:法式美食食譜(俄羅斯美食食譜之)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