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興平農村結婚的習俗(見面看屋扯衣服)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2)
八百里秦川,自古以來物阜民豐,是三秦大地重要的糧倉,難怪周秦漢唐十三個朝代不約而同選擇在這里建立基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盛世。而厚重的帝王文化亦越過重重宮闈,暈染、影響、熏陶了關中平原鄉村的民俗文化。如今,在關中傳統的婚嫁習俗里,依然還保留著濃厚的宮廷色彩。
傳統的關中婚嫁習俗一般要經過見面、換八字、看屋里、扯衣服、送禮、下請帖、結婚………。下面就以陜西的興平農村為例,看看傳統的關中婚嫁全過程。

見面。一般由媒婆穿針引線,主要是憑借照片將有求偶意愿的雙方信息提供給對方,輔以簡要的家庭、職業、收入、品行等情況的介紹,讓雙方獲取第一感覺。如果雙方均滿意,則擇日安排見面,“實地考察”以驗證媒婆言語的真假,對方是否存在照片上難以發現的問題。除此之外,男方家人也會通過熟人,打聽女孩鍋里、地里的手藝,了解經、紡、織、拐、裁、縫、補、納等家務活是否精巧,是否會過日子、疼惜人;女方同樣也會打聽男孩的人品、生存手藝、有無陋習等等。

看屋里。男女交往一段時間,媒人會領了姑娘和娘家人,小范圍地到男方家串門兒,實際上是為了探訪男方的家境情況——比如房屋幾間?田畝幾何?日子是否殷實?妯娌是否和睦?男方是否有潛力?親家是否通情達理?耳聞不如一見,娘家人先替姑娘把把關。也會私下打聽。

扯衣服。如果順利過了見面關、家訪關,婚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接下來拼的就是硬實力了。扯衣裳也叫準備“四色禮”,男女家人連同媒人約定好為女方準備春夏秋冬四身衣裳。之后,男女雙方分別由姑嫂陪同,在爭長論短的“吵吵嚷嚷”中扯足了布料,準備好了被里被面,所有的這些東西先由男方保管。

訂婚。相當于舉行定親儀式。女方邀請自家的親戚朋友(賓客不用帶禮物),一起到男方家做客,見證聯姻。上午十點左右,賓客到男方家先吃一頓臊子面,然后參觀男方的屋舍家當,男方要專門向客人展示“四色禮”、被里被面,來客會對男方長相人品以及家境品頭論足,替女方再把關。待品評完畢,正餐——宴席已經準備好,于是,客人們飽餐一頓。之后,賓客替女方帶著“四色禮”、被里被面、二十斤左右的結親棉返回。而女方本人不隨大家一起走,待天色稍晚時,則由對象步行送回。之所以這樣,是給兩人更多單獨交流的時間。

下請帖。男方有了結婚意愿,便通過媒人與女方家商定禮金。而女方家會詳細詢問婆家幾大件的準備情況,然后商定結婚的具體日子,結婚當天的來回路線,紅包數量以及婚宴的標準等等。直到女方家對一切都滿意了,男方才能心安理得地籌備婚宴。

結婚。男方迎親的車隊浩浩蕩蕩,其中一輛特別醒目耀眼,挽結了大紅花紅紅火火。就連四周也披紅掛彩,這是迎接新娘的專車。后面車隊倒車鏡上僅僅插上彩旗。車上坐著壓車娃娃和迎親的相公。

迎親四樣禮興平婚俗中的“四樣禮”,是男女雙方長輩十分重視的禮節。送的好,娘家人滿意。
第一樣是“心頭肉”。這塊肉頗有講究,據老年人講,女娃出生時,差不多六斤左右。這六斤是自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頭肉”,養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這“六斤左右”是新女婿還丈母娘的。因此,新郎買肉時,一定要說明是“送四樣禮”用的肉,挑選新鮮的、帶肋條、五花三層還要連皮帶肉。
第二樣是“蓮菜”。這種藕不是用來做菜的,其形狀也要兩根并生,長勢茁壯,節生小枝,枝再生枝,盤根相錯的那種,有大有小,但萬萬不能有斷裂有“接連生子”之意。這種蓮藕不好找,得提前到蓮菜地里挖,蓮藕越長,枝節越多越好。
第三樣是煙。取“煙”為“姻”,意思是美滿姻緣。最好買兩條,成雙成對,討個吉利。
第四樣是酒。“天長地久”,也是兩瓶。
四樣禮一般由新郎的好友拿,其中最不好拿的是蓮菜,一不小心枝枝芽芽就被碰掉了,娘家人就會不高興。有經驗的,口袋里裝上牙簽或一次性筷子,不小心碰掉后就趕緊補救。

迎親有很多講究。一是去單回雙。去接新娘的人是單數,女方送親的人也是單數,回來時迎親送親的人加在一起剛好是雙數,取成雙成對之意。二是不走回頭路。車隊從婆家出發接新娘的路線和從娘家出發回婆家的路線不能重復。
新郎要順利迎娶到新娘,一般要過三關。一是擠門。新郎下車,大家開始叫門,同女方堵門的人“斗智斗勇”,讓對方開門,給堵門的人發紅包,圍觀的鄰居發喜糖。只有往門里多塞幾個紅包,門里面的娘家人才會把門打開,讓接親的人進屋。進了大門后,新郎繼續在新娘的臥室門前接受考驗,相同程序再來一遍。二是找鞋。進入后新娘家后,新郎新娘互帶胸花,新郎要找鞋給新娘穿上。一定要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找到鞋子才能讓新郎把新娘帶走,而且在出娘家門時,腳不能落地,新郎要背著或抱著。鞋子經常是伴娘藏起來,這時候,伴郎開始發揮作用,要努力地找,要發紅包。現在流行耍伴娘,找不到時,對伴娘進行“嚴刑逼供”。三是新郎新娘吃荷包蛋。(興平這種情況少些)這個環節是折騰新郎的,新郎那一碗加辣椒、胡椒粉等。新郎新娘要互喂荷包蛋。在婚禮上磨難重重,是要新人珍惜婚姻珍惜家庭,在未來的生活里能夠更加寬容珍惜家人。

關中地區講究不餓著肚子送親,所以,不管餓不餓都得吃一點兒。相公、壓車娃娃、車夫和送親客人用飯的時候,女方家的相公們則抬著娘家準備的拾摞、被子、褥子、毯子、箱子等嫁妝先行出發。拾摞里放了棗兒、花生、桂花、筷子、碗、餃子、鞋襪和一些枕頭等日用品,這些嫁妝寓意小兩口“早生貴子”“開始新生活”。女兒離娘滿眼淚,在一起的時候難免磕磕絆絆,可一旦分開定會涕淚交流。梳頭婦女為新娘絞臉、整發、順眉,然后分開了難舍難分的母女。新媳婦、伴娘、女方壓車娃娃坐頭車,其余的送親人坐后面馬車,娘家兄弟騎自行車走在最前面,一路扔撒著紅的、黃的紙錢兒,融進了對新人即將到來的紅火日子的美好祝愿。
喜慶的鞭炮響過三遍,新郎姑姑用茶水敬過天地,可是,伴娘擁著新娘就是不下車。“我們姑娘好歹也是百里挑一吧?一百零一塊的大紅包一毛不能少!”“給你!”接過大紅包,伴娘新娘旋即下了車。


耍公婆
在興平,迎親環節的明星是男方父母。迎親前,親朋好友對公公婆婆精心打扮。一般是身穿大紅袍,涂上紅臉蛋,雙手拿著各種道具。現在條件好了,公公婆婆都穿上戲服了,打扮的越怪說明公婆人緣越好。迎親車回來了后,在眾人起哄聲中,公公婆婆隨著鑼鼓的節奏,扭著秧歌,走在婚車的最前面。公公或抱或背著一個洋娃娃,暗示新人早生貴子。有的還插上牌子,一個寫我要抱孫子,一個寫我要洗尿布,逗笑,圖個吉利喜慶。

待客過事
結婚當天,男方家要待客“過事”。農村有較大的院落,院外有地,結婚辦酒席待客時要搭棚。關中農村“過事”非常講究,“過事”當天首先開“執事單”,張貼在男方家大門,確定“過事”當天的分工。由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人當“總管”。所有幫忙的,如燒火的、挑水的、請客的、看酒的、端盤子的、買菜的、洗碗的,都叫做執事。過去農村民風淳樸,一般誰家過事,全村人都來給幫忙。現在農村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執事”難找,都改成請服務隊,從置辦酒席到搭棚,再到鍋碗瓢盆座椅板凳租賃,還帶司儀,一應俱全,一條龍服務。所以鄉黨們都不用當執事,,過來“座席”就行。

關中農村“坐席”非常講究,一般桌子四面分上席和前席,正首第一席應請女方家人落座。女方親族又以舅家為尊,舅家是女方的根本,再尊貴的客人也不能坐在舅家的上首位置。如果是一般客人坐席,坐在上席的都是年齡大或者輩分高的人。農村坐席,比較注重禮節,坐席安排位置往往要費半天時間,你推我讓。待客時,新郎、新娘要逐席向賓客敬酒,賓客猜拳行令不亦樂乎。
關中嫁娶婚俗講究“偷”,其實就是沾點喜氣兒。這天,新娘的嫁妝,娘家賓客樣樣皆可拿走,“丟”的東西越多,主家越高興,認為婚事辦得漂亮、日子會越來越紅火。往往是幫忙的執事轉個身的功夫,某件嫁妝竟然不翼而飛。第二天,新郎再提著點心或者香煙往回贖。興平倒是沒有聽說這個講究。

掛門簾也是關中婚俗中的一個重要儀式,要由娘家弟弟親自來操作。那些年,門簾多為藍布印花的,樸素大方。

另外,在婚宴上,有個重要的環節是認親敬酒。新郎逐個兒敬酒,敬過一輪之后,該新娘認男方的親戚了。每認一個,恭恭敬敬稱呼一聲,敬上一杯酒。

婚禮宴間的文藝演出也必不可少。也不乏鄉親即興表演,當然效果比起專業演員有過之而無不及。節目層出不窮,氣氛熱烈喜慶,唱的高潮迭起,賓客上場敬酒,將婚禮氣氛推向高潮。

執事情不自禁叫好不斷。

回門
婚禮第二天一大早,娘家兄弟父親來接女兒回家,算是“回門”,新娘要在娘家住一晚上。到了第三天,男方要大張旗鼓地將新媳婦接回。從此,新媳婦正式成為男方的家庭成員,一對新人開始美好新生活。


編者按:時代的發展使一些傳統的東西逐漸丟失,我們曾經對這些民俗婚姻冠以封建,但不能對民俗文化一棒子打死,婚姻可以自由,民俗為何不可以倡導。如何讓婚姻和民俗之間有效的結合,既有文明的婚姻既不失傳統的民俗文化。這也許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不要讓民俗文化迷失在我們這一代。
來源:公眾號醉美新興平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886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