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繩結的藝術文化(在禮品中融入祝愿的美麗藝術品)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5)

在禮品上系上的紅白色繩結。很容易就可以解開的蝴蝶繩結,
是用于祝賀嬰兒出生等“多多益善”的喜慶事上
在日本正式送禮時必不可少的就是“繩結”和“禮簽”?!袄K結”是在捆綁禮品的包裝紙時使用的繩子。西方的包裝和裝飾帶與日本的繩結在意義上是有區別的。最近,除了用于送禮目的外,還開始用于制作小物件或點綴飾品上等,用法也在不斷擴展。
禮簽是點綴在喜慶禮品上的裝飾。據傳從前是將珍貴的海產品中能帶來長壽的鮑魚肉曬干后壓成薄片,作為祈愿幸運的標志附在禮品上,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后來這種做法漸漸趨于簡化,時至今日,普遍使用的是包上看似鮑魚的黃色紙條的禮簽,或印刷上禮簽或繩結的包裝紙。

在結婚典禮等場合,用于包禮金饋贈的折成袋狀的紙。紙袋的右上方就是禮簽。左邊紙袋的禮簽,遵照過去的傳統,使用的是真正的鮑魚,和紙也用的是最高級的紙張。而右邊紙袋的禮簽,使用的是模仿鮑魚的黃紙(鳩居堂)
成為了生活中的禮儀
繩結的起源有許多不明之處,但至少在9世紀以前,在供奉給當時最高權力者的貢品上是使用紅白雙色的麻繩捆綁的,9~12世紀,則以采用染成了繩結的原型上使用的紅白或金銀顏色的紙繩取代了麻繩。在贈品上附上白紙,然后用繩結捆綁,最后附上禮簽的習俗,逐漸在老百姓中也流傳開來。據傳在17~19世紀期間,它正式作為人們生活中的禮儀,成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
表達饋贈人的心意
西方的禮品包裝雖然也看似日本式的饋贈包裝,但日本的繩結與以打開包裝為前提的西洋包裝和裝飾帶,在意義上是有很大的差異。繩結根據使用的場合和目的而有各種各樣的禮節。
一般使用的繩結是將日本傳統的富含纖維的結實紙張“和紙”剪成長條型,然后絞成細繩,最后用漿糊固定制成的。顏色有金銀、紅白、黑白、黃白等多種組合,使用的繩結的根數、顏色、打結的方式等,是根據饋贈的目的而決定的。也就是說不光看所贈的物品,只要看贈品包裝就能明白饋贈人的細心考慮了。

將和紙剪成細長條絞成細繩,用漿糊固定后制成的紙繩“繩結”
繩結的根數,一般按照結婚、生子等喜事和葬禮等喪事來區別使用的。日本在喜事和喪事時有饋贈現金的習慣,用附有禮簽的紙包上,用繩結捆綁。奇數寓意吉祥,因此在喜事時用3根、5根、7根等的奇數為一組,喪事時則使用偶數為一組的繩結。但是,現在5根一組的繩結在喜事和喪事中都成為主流。只是在婚禮上,10作為5的倍數,具有雙重的吉祥寓意,因此使用10根一組的繩結較多。
在顏色上,喜事用“紅和白”“金和銀”等,喪事上則用“黑和白”“黃和白”等色。
繩結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結法。其結法大體分為“死結”和“蝴蝶結”兩種,根據寓意來區別使用。死結包含“不希望再次發生”的寓意,采用一經打結就無法解開的結法。因此,除結婚等喜事外,還用于探病或所有喪事等不希望再次發生的事情上。另一種是拉繩后就能解開,可以重新打結的蝴蝶結,包含“希望多多益善”“希望不斷有這種好事”的寓意,一般用于生子、升學等喜事上。相同的結法上使用不同的繩結顏色,可以應對不同的饋贈目的。

在結婚典禮等場合送禮金時使用的金銀繩結,
采用的是無法解開的死結(鳩居堂)

主要用于被稱為“法事”的祭奠故人的儀式。
放入現金,交給死者家屬以表達哀悼之意。
繩結采用黑白兩色的死結(鳩居堂)

現在,傳統的方式逐漸簡化,
有的也會采用印刷上禮簽和繩結圖樣的紙袋
扇橋閘門的結構
向現代風格進化
繩結原先還包含有未開封狀態的封印或除邪的意義,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加深了連接人與人之間紐帶的含義。多采用無法解開的死結方式的繩結,越拉會變得越緊。這代表結下難以割舍緣分的愿望,并體現在打結的方式上。此外,使用5根繩一組的繩結,其5根繩表示的是人的5根手指,據說將其打結還蘊含了握手之意。

用于慶祝結婚時,多使用華麗的繩結、禮簽(伊東屋)

使用范例:親手贈與對方裝入了現金的紙袋

打開紙袋后的樣子。紙袋未封口。在里面的白紙袋里裝入現金,
用外面的紙包好,再套上環狀的繩結
現在繩結有了新的發展。最近開始在首飾和室內裝飾的小件上得以使用,作為外國游客購買的土特產尤為受歡迎。繩結的顏色上也隨之出現了原色、中間色、帶金銀絲、一組里使用多種顏色等的多種花樣。還出版有使用繩結制作小物件的書籍,各地還舉辦工作坊。今后繩結的各種可能還會不斷擴展。



可以體驗使用繩結制作首飾的工作坊和完工后的耳環
(香紡緣)

用繩結編織的小袋子(香紡緣)

使用繩結制作的發簪(香紡緣)

使用繩結制作的袖珍花環(香紡緣)

使用繩結制作的小物件,
作為土特產受到外國游客的歡迎(伊東屋)

利用在包裝上的繩結。
有的店里還可以讓顧客當場選擇自己喜愛的顏色和結法
后進行包裝(伊東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187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