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木屐分哪兩種(說一下我們古代的吳服與木屐鞋)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4)
首先,“和服”在日本也叫“吳服”,專門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同樣的剪裁,用棉麻類布料做的另稱為“太物”。

大家留意一下第三點:從古代中國的吳傳入的技術所織的織物。
中國的吳,指三國時期,當時日本的商船來到東吳(現在的江浙及安徽南部)與當地人進行商貿活動,將東吳的紡織品以及衣服的縫制方法帶回日本。
“和服”并不是中國古代的服裝,而是日本人從中國古代帶走了紡織技術和縫紉技術,參考東吳及后面隋唐時期的服飾特點,并結合日本文化和氣候而改良的產物。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犯了錯誤卻用:“和服是中國古代服飾”的說辭來蒙混過關,顯然是想規避責任。
到了二戰時期,美軍曾經發放過一個宣傳冊,教會自己的士兵如何分辨戰俘中的日本人和中國人:把戰俘的鞋襪脫掉,看看大腳趾與其他四趾的間距,間距大的是日本人。

連美國人都知道,日本人有穿木屐鞋的習慣。
而且,他們是一年四季都喜歡穿,于是有了跟木屐鞋搭配的分趾襪。

而距今5500年前的中國,也有木屐鞋的使用痕跡。
慈湖木屐——1988年,在江北區慈城鎮的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是河姆渡時代慈城人的鞋子,也是世界最早的鞋類。
這就是木屐鞋最初的形態,繩子穿過鞋上的小孔,用于固定腳部。

有史書記載的木屐鞋出現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一直到唐朝,木屐鞋在中國古代使用了近1400年。
到了宋朝,女子開始出現纏足之風,男子穿的鞋也慢慢被皮革、棉氈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取代,木屐鞋逐漸淡出歷史的視野。

相反在日本,自隋朝開始派遣使者前來學習中國的文化禮儀制度,隋煬帝把木屐一并贈與使者帶回日本,木屐便在日本一直流行至今。
在現在,日本的一些正式的集會和傳統節日,人們還是喜歡穿著和服和木屐鞋在街上行走。

隨著日本文化輸出國門,和服和木屐鞋成了日本的一個象征,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看到這一身裝扮,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眼前的人來自日本。
而日本文化侵入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教材,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合適。原因有二:
其一:持續了14年的抗日戰爭,中國傷亡人數達3500萬人,將近40萬的婦女被強征做“慰安婦”。這是無法抹掉的歷史,是應該被正視的事實。

其二: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意識需要從小培養,而民族意識是通過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
看到下面教材的封面,只看下半截的插圖,不看上半截的書名,你會不會第一時間想到身處日本。

穿著和服、分趾襪和木屐鞋的少女;旁邊站著一個外國女孩,裙子上印著“hanny”的字母,在英文名中音譯是“漢霓”;旁邊一個男孩帶著棒球帽,棒球運動在日本深受國民喜愛,在學生群體中非常普及;還有最左邊的男孩衣著滿滿的“日系感”,把T恤內搭在短袖襯衫里面,這種穿法在日本動漫里非常常見。
位于圖畫正中間的木質房屋,門前類似居酒屋的燈籠,跟前面那張日本街道拍攝的照片是不是有幾分相似。
日本是地震多發的國家,這種木質結構的房屋在日本很常見,抗震性能好又便于施工。
再看看環繞那幾個小孩的櫻花,隨風輕易飄落的花瓣是櫻花樹的特征,還有遠處的雪山,在前面種種能象征日本的物質映襯下,會讓人產生錯覺那就是富士山。
櫻花和富士山是日本民族的驕傲,加上和服和木屐鞋,這些就是日本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初級階段,這種外來文化出現在封面上,每天翻書之前都會看幾眼,這種無意識的記憶會潛移默化植根于大腦,逐漸地會從認同國外文化到認同那個國家的行為,甚至想從國外去選擇自己的文化根源。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218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