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奧運會馬拉松賽紀錄(奧運馬拉松史上奇葩事)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20)

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有偉大的選手,有可怕的意外,還有讓人難以置信的怪事。畢竟,這是奧運會比賽中耗時最長,最枯燥也最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因而也是上演奇跡般勝利的絕佳舞臺。它還是最貼近公眾的項目,選手們在城市街道上奔跑,而不是在造假不菲,保衛周全的體育場里——所以才有機會發生,也確確實實發生了各種怪事。
近五十年來,我一直研究奧運會,不光親臨賽場觀看,還采訪奧運馬拉松冠軍。今年夏天,我也會到倫敦采訪本屆的比賽,期待著親眼見證最新的光榮——以及丑行。作為功課,我匯集了一張奧運馬拉松史上最古怪事件的清單。敬請品讀這些難忘的記憶。
1904年,圣路易斯奧運會:搭個順風車
1904年圣路易斯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從頭至尾都厄運不斷。一開始32位選手在32度高溫,烈日炎炎的大中午開始了比賽。賽道崎嶇不平,多坡,而且只設了兩個供水點,比賽官員們在選手們旁邊開著車,揚起漫天的塵土。高溫和惡劣的賽道環境對選手們造成了極嚴重的影響,結果僅有15人完成比賽。美國選手弗雷德·洛茲剛開始處于領先位置,卻在9英里(約14.4公里)后退出了比賽。不久,另一位美國選手托馬斯·希克斯接替領先,很快也筋疲力盡。希克斯的助手們為他準備了白蘭地,生雞蛋還有一些士的寧。直到20英里(32公里)時他還保持較大的領先優勢,但是已經跑得痛苦不堪,這時他聽說洛茲回到了賽道上,精力充沛,而且不知怎么的竟然再度領先了,這更加影響了他的表現。
后來有人得知洛茲退出比賽后就搭上了汽車,車壞了之后他跑完了最后幾英里到達體育場,比希克斯快了15分鐘。洛茲正要領取金牌的時候,被目擊他搭車的官員攔下。他坦只好坦白,希克斯最終獲得第一名,其奪冠成績3小時28分53秒,是奧運史上最慢的。

1908年,倫敦奧運會:配角插手
因為比賽的艱苦艱苦卓絕,奧運會馬拉松常常會發生一些足以譜成詩篇或歌曲傳唱的戲劇性場面,尤其是對1908年奧運會來說,這都緣于一位沒能贏得比賽的小個子意大利選手。
道多蘭多-佩特里(Dorando Pietri)是第一個跑進奧林匹克體育場的,但是超長的距離(這屆奧運會上馬拉松距離首次改為26英里385碼,即42.195公里,此前幾屆的馬拉松距離只有大約25英里,約40公里)和溫熱的天氣讓他精疲力竭,跌跌撞撞的跑上了相反的方向,并體力不支倒地。他站起來,蹣跚幾步,再次跌倒,又爬起來,又一次跌倒。觀眾們擔憂而又崇敬地注視著他。自作主張的賽道官員幫了佩特里一把,攙扶著虛弱的他越過了終點線。美國選手約翰尼﹒海耶斯緊隨其后沖過終點,但是代表勝利者的旗桿上已經升起了意大利國旗,美國隊提出正式抗議,結果佩特里因為在外力幫助下完成比賽而被取消成績。
但是他并未因此蒙羞,反而被很多人視為英雄一般。在圍觀佩特里沖線的混亂人群中,因寫作福爾摩斯而聞名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就近在咫尺,他后來寫道:“高尚的羅馬人中,品德無人出其右;偉大的血脈傳承不衰。”不久之后紐約市的演出籌辦者們開始上演大手大受歡迎的《重賽》,講述的是佩特里對陣海耶斯。作曲家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譜寫了名為《道多蘭多》的歌曲,這估計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差的作品,里面有這么一句歌詞:“他跑啊——跑啊——跑啊,跑得跟什么似的。”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帽子戲法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閉幕在即,捷克斯洛伐克選手,29歲的艾米爾﹒扎托貝克已經贏得了5000米跑和10000米跑的金牌,并分別打破了這兩個項目的奧運會紀錄。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他完全可以頭戴桂冠休息一下。然而他卻選擇參加他從沒跑過的馬拉松比賽。在比賽中他碰到了來自英格蘭的強勁對手,吉姆﹒彼得斯,后者剛剛把世界紀錄從2小時25分39秒刷新為2小時20分43秒。
寄希望于動搖這位不期而遇的對手的斗志,彼得斯一開始就以近乎瘋狂的高速度奔跑,尤其是考慮到當時溫熱的天氣。扎托貝克一直緊跟著他。就在快到半程的時候,扎托貝克轉向彼得斯,用十分標準,十分正式的英語問道:“請原諒,不過這個速度,夠快嗎?”彼得斯毫不示弱的說:“不夠,太慢了。”于是扎托貝克開始加速,彼得斯無法跟上他的步伐,最終在20英里(約32公里)處退出比賽。
而此時扎托貝克一人遙遙領先。在奧林匹克體育場內萬眾矚目下,這位馬拉松新手以2小時23分3秒的成績沖破了終點線——這是他在赫爾辛基奧運會上打破的第三個奧運會紀錄。他在一屆奧運會上同時獲得5000米,10000米和馬拉松三枚金牌的成就,曠古絕今。

1960年,羅馬奧運會:赤腳大仙
主辦羅馬奧運會的意大利人希望他們的奧運會能夠創造歷史。這是奧運馬拉松第一次沒把起點和終點設在奧運體育場內,而是經過一系列名勝古跡,實際上是一條觀光路線。他們還別出心裁的把開賽時間定在傍晚,以確保選手們在成千上萬火炬的照耀下完成比賽。但是組織者們絕對沒想到冠軍會是赤腳比賽的,也沒想到他來自非洲,而他的勝利標志著世界長跑運動發展的轉折點。
這場比賽之前,沒人聽說過28歲的阿貝貝﹒貝基拉,在起跑線上,這位埃塞俄比亞選手引得人們紛紛竊笑:他沒有穿鞋。賽程的最后幾英里是鵝卵石路面,他這么做似乎與自殺無異。貝基拉卻毫不在意,他前5公里跑的很輕松,在10公里時處在領先集團中,而到20公里處就和摩洛哥選手拉迪﹒本﹒阿布德薩勒姆(Rhadi Ben Abdesselam)遙遙領先。
這兩人在余下的賽段一直并駕齊驅,在最后一英里時,貝基拉加速沖上前去,似乎只是徒勞的一搏。他是在經過阿克蘇姆方尖碑時開始加速的,那是一處被意大利人掠奪并帶到羅馬的埃塞俄比亞古跡(2008年,這座方尖碑被歸還給埃塞俄比亞)。貝基拉的成績是2小時15分鐘17秒,不僅打破了奧運紀錄,更是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最后但絕非最差
多數參加奧運馬拉松比賽的選手都是為了獲得榮耀,當然,只有三個人能獲得獎牌。而總會有一個最后跑完的可憐人。1968年的這個人就是坦桑尼亞選手約翰﹒史蒂芬﹒阿赫瓦里(John Stephen Akhwari)。
在埃塞俄比亞選手莫莫﹒沃爾德(Mamo Wolde)以2小時20分鐘26秒的成績摘得金牌的一小時后,幾千在夜幕籠罩的奧運體育場上等待的運動員、觀眾和官員們的注視下,一位選手穿過隧道跑進場內。他就是阿赫瓦里,在賽道的某處重重地摔倒并傷到了右膝后,雖然醫務人員勸告他退賽,但是他不同意。阿赫瓦里慢慢接近了跑道,強忍著痛苦,步履蹣跚地慢跑前進。掌聲響起來了,并且隨著他在跑道上緩步繞行,變得愈發強烈。這不是奧運會冠軍,這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化身,觀眾們似乎表達出了這樣的心聲。阿赫瓦里以3小時25分鐘27秒的成績完成比賽,比前面一名選手慢了19分鐘。
后來,被問到在傷勢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為何還拒絕退賽的時候,阿赫瓦里答道:“我的祖國把我從一萬多公里以外送到這里,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讓我完成比賽的。”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濫竽充數
對于奧運冠軍來說,賽后繞場一周慶祝勝利,向觀眾招手致意,這是一種傳統。然而馬拉松運動員的謝幕式采取的是另一種方式。遙遙領先的選手跑進主場館后,終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在終點前的最后一段提前享受勝利。美國運動員弗蘭克﹒肖特(Frank Shorter)在慕尼黑主體育場賽道終點前正式如此期待的。
當天天氣悶熱潮濕,肖特完全把大部隊甩在了后面。他很早就開始拼命加速,后程時已經比一眾馬拉松巨人領先兩分鐘以上,被他甩開的包括世界紀錄保持者德雷克﹒克萊頓(Derek Clayton),英國巨星羅恩﹒希爾(Ron Hill)以及衛冕冠軍莫莫﹒沃爾德。
肖特(左圖)24歲,就在慕尼黑出生,他盼望著能在體育場里收到熱烈的歡迎。但當他沿橢圓賽道繞場時,聽到的卻是噓聲和憤怒的哨聲。他還不知道,有個完全假冒的“選手”在他之前跑進了體育場,只比他早半圈。觀眾們噓聲的對象正是那個人,而肖特卻一下沒明白過來,暗自想道:老天啊,就算美國人在歐洲不受歡迎,好歹讓我喘口氣吧。
吃了一驚的肖特并沒有被嚇到,他跑完了體育場里似乎不太討好的一圈,以2小時12分鐘20秒的成績撞線,僅僅比奧運會紀錄慢了8秒鐘。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步履蹣跚
1928年阿姆斯特丹夏季奧運會上,奧運官員首次允許女性嘗試800米跑比賽。結果是一場災難,比賽當天天氣溫熱,數名女子在完成比賽后昏倒在地。當時場面不堪入目,結果奧運決策層從此禁止女性參加800米跑,直到1960年才解禁。還好這些(男性)官員們沒能見到1984年奧運會上的首次女子馬拉松比賽的結果。
喬恩Benoit薩繆爾森奪得這枚歷史性金牌的二十分鐘后,卡布利約拉-安德生-希斯(Gabriele Andersen Schiess)跌跌撞撞的跑進洛杉磯競技場,她的表現有些可怕,像是1908年的道爾蘭多﹒佩特里那一幕的重演。她身體向左歪的厲害,在四條賽道上搖搖晃晃的前進。在全世界電視觀眾的擔驚受怕的注視下,這位瑞士出生,來自愛達荷州的滑雪教練用了5分多鐘才走完最后的400米。醫務人員靠近觀察她的狀態,但決定不去幫助她,因為外界幫助會導致取消比賽資格。安德森﹒希斯最終靠自己的力量到達終點,一次也沒有倒下。她以2小時48分45秒名列37位(八個月后,她贏得了第一屆加利福尼亞國際馬拉松,成績是2小時33分鐘25秒)。
許多觀眾都為安德森﹒希斯的身體健康而擔心,這絲毫不是問題,她完賽后不久,醫生們就允許她出院了。一周后她參加了愛達荷州的一個當地比賽。

2004,雅典奧運會:半路沖撞
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本該是慶祝1896年以來奧運首次回歸雅典的盛典,正是1896年在雅典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馬拉松賽跑。然而,參賽的選手們對2004年的馬拉松比賽都談之色變。他們因為賽道的艱難,多爬坡而發愁,對八月雅典高溫望而卻步。面對如此多的不利因素,選手們誰也沒想到還要提防精神失常的觀眾——直到他們來到22英里標志處。在這里,一位57歲,被解除教職的愛爾蘭牧師穿著紅色蘇格蘭裙和綠色中筒襪,突然發作橫沖過街道把處于領先的范德雷﹒德﹒利馬撞到了人群中。來自巴西的德﹒利馬花了十五秒才擺脫糾纏回到賽道上。但是已經晚了,負面影響已經發生了。“突如其來的襲擊嚇了我一條,”他后來說道。“他并沒傷到我,但是打亂了我的節奏,讓我無法集中精力比賽。”
德﹒利馬在最后幾英里被后來奪冠的意大利選手斯特凡諾-巴爾迪尼(Stefano Baldini)和美國選手梅布·凱夫萊齊吉(Meb Keflezighi)超越。德﹒利馬再也沒參加過其它世界級馬拉松比賽。襲擊他的康奈利﹒霍蘭(Cornelius Horan)被判12個月監禁的緩刑,并處以2000英鎊的罰金。

2004年,雅典奧運會:希臘悲劇
根據傳說,公元前490年斐迪庇第斯跑步從馬拉松抵達雅典之后倒地身亡。公元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上,英國選手保拉﹒拉德克里夫的好運也是如此。
30歲的拉德克里夫,是奧運史上最受矚目的長跑選手之一,2003年,她在倫敦馬拉松賽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新紀錄,2小時15分鐘25秒。但在這一天,她的狀態變得非常糟糕。也許是因為攝氏35度的高溫,或者難以忍受漫長的爬坡,或者只是因為壓力太大,拉德克里夫跟隨領先選手經過了半程點,但是在最艱苦的漫長山路上沒能超越最終獲勝的日本人野口水木。接下來的情況變得不可思議。
拉德克里夫在落到第四位之后,停下了一小會,接著又跑起來,但終于雙手抱頭癱坐在人行道上。“我的腿沒有一點力氣,”她說。“我知道自己讓所有人都失望了,但是誰也沒有我自己心里這么痛苦。”四年后的北京奧運會馬拉松上,拉德克里夫再度失意,以2小時32分鐘38秒僅排名第23位。

梵觀點:菲迪皮茨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地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在地上死了。馬拉松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個歡樂與悲傷交織的運動。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452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