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可以理解為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話語,是古人對于日常生產生活的一種總結,然后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話,叫——“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俗話是什么意思?二者相害取其輕,這是俗話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典型的例子有“露宿墳地也不愿住古廟”為何古人認為,“試人鞋”比“試人棺”還可怕,時至今日,這句俗話還受用嗎?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俗話的字面意思非常簡單,符合俗話“通俗易懂”的特性,可以理解為,寧愿幫人試用棺材,也不要輕易去試穿別人的鞋子。眾所周知,棺材是人死后,承載入土所用的木柜,在古代也被稱為壽棺、老房和靈柩。

從古至今,人們對于生死還是比較忌諱的,因此,“棺材”二詞,人們并不愿意去提起,認為是一種非常恐怖的事物。
而俗話中,則會有夸張的成分,這也是俗話的傳播特性使然,俗話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所有才采用夸張的手法,典型的例子不在少數,例如“白虎穿堂過,人亡家也破”
要真正的了解“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還真不能從現代人的角度去解讀,而是要以古人的生活方式為切入點,其實,棺材在古人眼中,并不是那么忌諱。

古人喜歡諧音。例如蝙蝠的蝠與福諧音,因此古代的吉祥畫,雕飾中,會有蝙蝠的蹤影,除此之外,魚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余,桔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富貴。即使時到今日,人們也注重諧音,例如平安夜是外國傳來的節日,而人們則會在平安夜贈送蘋果,因為蘋與平諧音,指代平安夜,寓意平平安安。
其實,棺材也是諧音,與官和財諧音,寓意升官發財。

除此之外,在古人會提前為老人準備好棺材,這并不是在詛咒,而是在壓壽,被認為是一種孝順的做法,例如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早期的家書,著重提醒在湘潭的親人,為其祖父準備棺木,而且棺木上的漆,還特別囑咐,用好的漆,用好的漆匠,涂了一層又一層。
關于這句俗話,其實坊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古代有兩個秀才,相約去進京趕考,就快要到京城入考場前幾天,他們撞見了一支出殯的隊伍,其中一個秀才認為,這是不招的預告,看來這次又得名落孫山了。
另一位秀才則認為,這不就是見棺發財嗎!看來自己辛苦了這么多年,這次終于要金榜題名,升官發財了。
結果可想而知,第一位秀才心情低落,水平沒有發揮出來,而第二位秀才,則胸有成竹,超常發揮,果真就金榜題名了。

這則故事傳開之后,以后的秀才們信以為真,因此,他們有的則在趕考前,為老人們試棺。
說起“切莫試人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句俗話,那便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為何古人認為,鞋不外借,也不要去借人鞋穿呢?米和衣一樣,在古代并不是可以輕易獲得的生活資源,而柴和鞋,則可以能夠自力更生的,因此,救急不救窮,所以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除此之外,試鞋可能既害人又害己,因為并不知道對方的腳有沒有細菌,而在古代,醫療水平比較落后,如果感染了對方腳的病菌,或者將自己腳的病菌帶給別人,很難醫治不說,還會造成感染,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抵抗能夠不同,甚至在古代會有性命之憂。

當然,這句俗話在現在已經不受用了,因為如今人們并沒有用棺材壓壽的說法,除此之外,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并不存在借鞋和試鞋的情況,同時,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古代一些能夠致命的疾病,如今已經絕大多數都能夠被醫治。
但是,這句俗話背后的寓意和精神,在現在還是受用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548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