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整容搞笑熱評(美麗變身節目口碑翻車)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9)
最近,著名的素人改造節目《粉雄救兵》(Queer Eye)引起了不少風波。爭端是由國內一檔從形式到風格都與之極其相似的節目《你怎么這么好看》引發的。
前幾天,《粉雄救兵》中的室內設計師Bobby Berk在自己的社交網絡賬號大肆批評《你怎么這么好看》,他認為,這檔“山寨版”的《粉雄救兵》令人失望。此外,他還轉發了外媒pink news的一篇報道。文章指出,《粉雄救兵》節目的初衷是通過LGBTQ群體跟其他人的互動來幫助人們建立起自信心及提高生活質量。但中國版反而不斷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教人們如何去迎合社會,已經失去了真正的初衷。

《粉雄救兵》中的室內設計師Bobby Berk在自己的社交網絡賬號批評《你怎么這么好看》,認為這檔“山寨版”的《粉雄救兵》令人失望。
此后,網絡上出現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討論熱潮,總的來說,目前主流的觀點是稱贊《粉雄救兵》用關懷的態度來幫助別人生活,告訴普通人“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但《你怎么這么好看》卻是在壓迫女性,是把女性當成產品改造成一模一樣的標準產品。
雖然類似的討論確有觸及社會對多樣性的寬容度問題,但卻幾乎都把核心爭議變成了“哪一檔節目更好”或者“哪一個地區的風氣更好”。而在此之外,并沒有對“改造”這種可疑的節目形式本身有任何反思。畢竟,“變得更好”是所有人的追求。但是,“好”的標準是什么?我們又是否有不“變得更好”的自由?
撰文|阿莫
01
“好看”與“變得更好”
相比《粉雄救兵》而言,《你怎么這么好看》確實是一檔從立意到內容都相當不尊重人的多樣性,也非常不尊重女性的節目。
從“好看”二字被放在節目名稱中,已經可以看出價值觀指向了。而從改造嘉賓的選擇來看,《粉雄救兵》改造了很多男性,而《你怎么這么好看》則都在改造女性,這些需要“被改造”的女性是:女博士、辛苦帶娃的媽媽、忙碌到過勞肥的上班族、一個事業有成的女醫生——這些女性共同的罪狀是“不夠好看”。在節目中,女博士被認為家中裝修不精致,平時不化妝不打扮,被打上“單身、大齡”的標簽;生養四胞胎的女性被丈夫抱怨妻子不如原來溫柔美麗,于是節目組強行給妻子換了衣服化了妝,督促她和老公說對不起;而對于工作壓力非常大導致過勞肥的上班族,節目組指責她不夠努力健身,女明星還用自己苗條的身體數據羞辱她;對于一個事業有成的女醫生,節目組按照她兒子的意見讓她吃油膩的漢堡,穿熒光色衛衣配漆皮裙……

《你怎么這么好看》節目劇照。
總的來說,《你怎么這么好看》深刻展現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嚴格要求,仿佛女性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衣著光鮮亮麗,身材苗條優雅,妝容精致明艷,總的來說,就是“好看”。除此之外,她們的才華學識、家務辛勞、工作成就等等統統被忽視,被認為不值一提。
反觀《粉雄救兵》,這個節目的主題是五位gay一起去改造生活有困境的人。這五位專家分別擅長衣著造型、美容美發、美食、室內設計和心理疏導。他們會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對被改造對象進行幫助和提升,讓這些生活不如意,心理也比較低落的人對生活重拾信心。五位改造大師的性取向是整個節目非常重要的設定,目的是為了展現同性戀群體自信、陽光、大方的一面,同時通過互相幫助和理解消除社會對LGBT群體的排斥。這樣看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粉雄救兵》能夠獲得極高的贊譽,并拿下多檔電視類獎項。在許多人眼中,它宣揚的就是擺脫束縛,告別刻板印象,迎接更好的人生。
但是有意思的是,這個自相矛盾節目本身就是建立在刻板印象和社會束縛之上的。
梳理《粉雄救兵》的歷史,它最早于2003年在美國播出,名字并不叫Queer Eye,而是叫做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強調男同性戀和直男的沖突與反差。節目中五位專家的專長就是從美學角度拯救那些在時尚、生活方面一塌糊涂的直男。節目一播出,即火爆全美。五位帥哥個個伶牙俐齒,刻薄幽默但又心地善良。每一集都會有一位品位糟糕的直男被這五位帥哥改頭換面,這些人通常是被忍無可忍的女友或老婆報名的,也有自覺自愿報名的。首先,五位專家會先到被改造者的家中視察,發現癥結所在。接下來,他們會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入手大刀闊斧地改造,最后則是展示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結果。
“直男”與“彎男”的對撞讓觀眾看得過癮,尤其是五位專家對被改造對象的毒舌吐槽,十分犀利到位。例如,專家會撿起亂扔的內褲說:“我想它遭遇了車禍,因為我在上面看見了車胎痕。”或者讓改造者將自己的衣物按照“丑”、“很丑”、“丑極了”分類。或者針對搭配給個命令:“手機不是配飾,別把它扣在皮帶上,你給我馬上解下來!”節目爆紅后,他們成為了各種脫口秀節目盛情邀請的嘉賓,在MTV頒獎禮上還坐上了首席……一時間,成為了風頭無兩的明星。

《粉雄救兵》劇照。
可以看出,雖然讓直男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家務這些傳統認為“女人關心的事”是具有進步性的,但這檔節目的概念本來就是建立在美國社會種種常見的刻板印象之上:男同性戀比直男更有品位,他們更愛美,直男更邋遢;男同性戀很毒舌,直男則往往口舌笨拙等等。這個節目中展現出的男同性戀形象完全就是美國社會對時尚圈的精英男同志典型的刻板印象,按照美國文化學者保羅·福塞爾《格調》中充滿諷刺的說法,所有“野心勃勃的男同性戀者都至少在幻想中,熱切地期望從其卑微的出身一躍成為古玩店、畫廊和美容美發廳的擁有者。此目的可以通過不斷地接觸知名人物來實現。他們打電話時會模仿優雅的聲音,并且本能地受到風格和上流社會的吸引。”
2018年,Netflix決定重啟這個廣受歡迎的IP,但可能因為原版無論是從立意還是內容上都太不“政治正確”,所以對節目進行了改進。首先把名字改成了單純的Queer Eye,不再強調直男與彎男的對比,其次選角上進行改變,讓改造對象不僅僅限于邋遢的直男,而是包含各種各樣的人,在改造方式上,則讓專家們不再毒舌,而是多使用鼓勵,贊美,溫暖關心的方式。試圖在繼承這個有名大IP的同時顯得尊重LGBT群體。但是,這種改變無法解釋的問題是:既然沒有偏見,那為什么是五個男同性戀對大家進行“改造”?為什么這五位專家都是身材良好,衣著精致的精英面容?他們為什么能夠評判誰的生活可以“更好”?“更好”的標準又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沒有人問出那個似乎大家都不再質疑的問題:“我”為什么需要被改造?
02
人生的規范化被規訓的不只是女性,也不只是外貌
自綜藝節目勃興開始,針對個人的改造類節目層出不窮。在歐美,這種節目類型被稱為make over show,主要突出一段時間前后的人們的區別,用他們外表/心靈上的巨大轉變來吸引觀眾。由于具有強大的敘事功能和典型的矛盾沖突,還有改造是否成功的懸疑感和改造前后的巨大反差,這類節目具有很大的收視潛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流行的門類。
常見的個人改造有通過教授化妝、服裝技巧完成對時尚品位的改造,通過體驗生活完成對人生態度的改造,通過訓練對身體的改造等等。這樣的節目在國外和國內都屢見不鮮,如大家所熟知的《變形記》或者《超級減肥王》。
既然是改造,自然就是要從“不好”變成“好”,而顯然,為了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喜好和認同,“好”必須要有一個世俗化的標準。有一些判斷標準是比較不存在爭議的,例如從肥胖變得健康,從臟亂差的居家環境變成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從不懂事的孩子變成能夠體諒父母辛勞的孩子……但是,也有一些標準雖然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但實則值得探討是否存在對被改造對象審美的不認同和壓迫:在《粉雄救兵》里,被改造者的發型和衣著被專家設計成“體面”的形式,這種形式是符合大眾審美的,但卻不完全代表著被改造者本人的個性。又例如,在知名的國內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里,許多房子也被改造成了觀眾和設計師的品位,而并不完全是被改造者的構想。

《夢想改造家》劇照。
一方面,這種趨勢在節目的邏輯下幾乎是必然的:既然對象需要被改造,則說明其沒有能力完成一個社會所認可的美好生活,因此需要更有經驗和技術的人對其施以援手。但另一方面,它們何嘗不是把被改造者的人生“標準化”了?盡管可能《粉雄救兵》這樣的節目比起《你怎么這么好看》而言更有多樣性,也相對來說顯得更尊重被改造對象,但在節目中,被改造的對象要獲得完美的自己,就必須進行種種消費,例如購買護膚品,去高級理發店,用藝術品裝飾家里,拿著鮮花去約會,學會品嘗有機美食……生產出來的同樣是符合社會普遍標準的生活樣本——一種體面、安穩、精致的中產階級的生活。
這些改變看上去和緩,比較因人制宜,但實則是一種更隱秘卻更難以擺脫的桎梏。因為無論打著多么光鮮亮麗的招牌,標榜著多么溫暖的故事,《粉雄救兵》或者任何其他的化妝、時尚、生活方式類改造節目的核心,就和《你怎么這么好看》一樣,都是把那些不合群的人們的棱角削平。經過改造之后,他們都變得“更有品位”。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品位(tastes)和相應的生活方式就是階級表征的方式,消費者的社會等級對應于社會所認可的藝術等級,也對應于各種藝術內部的門類、學派、時期的等級。布爾迪厄在其著作《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中通過大量案例調查的方法闡述,個人所有的文化實踐(包括文化生產與消費對文學、音樂、繪畫的偏愛)其實質都與行動者的階級慣習密切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定的消費品位。

《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
作者: [英國]邁克·費瑟斯通
譯者: 劉精明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00年5月
而按照邁克·費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的說法:“消費是人們通過對社會差距的表現和維持來實現自身對商品的滿足并取得某種社會地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已不僅僅是對商品使用價值的占有,更多是一種對商品所象征的符號——榮譽和地位的占有,消費更多地被作為獲得社會地位、與其他階級相區分的手段,是一種“象征關系”,該關系產生于社會結構之中,同時也對社會的建構與重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與經濟必需品距離的日益拉大,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韋伯所說的“生活風格化”的產物,即一種系統的信奉,這種信奉引導并組織著多種多樣的實踐——“對葡萄酒或奶酪,或者鄉村度假住所的裝飾的選擇”。各階級通過消費將自己與其他階級區隔開。消費變成了階級區隔的符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涉及一場符號斗爭,都是一場為尋求區隔而進行的斗爭。通過這種符號斗爭,消費者可以確立起獨特的地位與認同感。
但同時,這種消費的習慣又是難以轉變的,它深受所處階級的影響:家庭背景、學校教育、成長環境等等。正如布爾迪厄指出的:“品位是經歷下所形成的某些慣習。比如工人階級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克制地購買價格低廉的商品,這只是受他們長期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的生活習慣的影響。”
也正是因此,這些“追標不治本”的改造節目為了追求效果,往往改造方式簡單粗暴,改造視角不從被改造對象本身出發,最后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在《變形記》之后,也有不少已經“改造”好了的“熊孩子”被發現故態復萌。在房屋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的回訪中,人們發現,設計師好不容易設計好的小花園被住戶當成了堆放垃圾的地方。
人們指責有些孩子“就是改不好”,憤怒被改造者“不配住那么好的房子”,但是忽略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視角。慣性的力量是強大的,當一個孩子回到熟悉的父母寵溺的環境,他很有可能繼續處于家庭中的權力上風;而一個工作辛勞的工人階層家庭,又怎么會有時間去小花園里賞花賞月呢?如果不能完全改變對象的經濟、家庭、文化教育水平等狀況,很多“改造”不過是賦予觀眾爽快感的一紙空談,正如在《你怎么這么好看》播出后,不少人就指出,節目組如果不改變上班族女孩過勞的工作現狀,單純教授她如何鍛煉是沒有效果的,只要她還在一個需要每天工作十余小時的公司上班,她就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關注自己的身材。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改造”顯得非常刻薄和惡毒,它們居高臨下,用較高階級的視角指導著應該消費什么、應該怎樣消費、應該怎樣生活。這樣一來,某種生活形式就確定了其統治和合法地位,這是一種把人人都納入規范的強制力量。
03
邁向多樣化的審美
我們的社會到底更多元了,還是更刻板了?
在國內,雖然《你怎么這么好看》受到很多網友的批駁,這其中所體現的價值觀不單純是節目組的荒唐看法,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部分展現了社會對女性“標準形象”的要求。而且,在很多其他國家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
日本有一檔改造節目名為《50天內能讓女性的臉發生變化嗎?》(日文為《50日間で女性の顔は変わるのか!?》,后文簡稱《50天》),每期邀請四位素人嘉賓并改造她們的生活環境,從而觀察人物容貌前后的真實變化。節目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被改造者的改變過程,另一部分是演播室內主持人的觀察點評。以去年播出的一期節目為例,就有讓單身媽媽進入時尚雜志社承擔臨時工作,讓白領女性連續戴著名貴珠寶上班等內容,目的是促進她們對自己不打扮的外表感到羞愧,并為了融入環境而開始整理自己。《50天》中充斥著女性應該化妝、購買時尚產品、擁有姣好的觀點,還常常使用讓帥哥不斷夸贊和鼓勵女孩“變美”的形式。并且,演播室內的主持人也認為學會打扮才能讓女孩的人生“變得更好”。節目內容處處透露出對女性的規訓和物化。這些事實都說明了,目前我們離一個自由和多樣化的社會還非常遙遠。

日本改造節目《50天內能讓女性的臉發生變化嗎?》劇照。
但是,一切似乎都在向更開放的方向發展,《你怎么這么好看》受到的大量鄙夷說明了許多人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擁有著更多的寬容度,對社會多樣性
(social diversity)
有一定的向往。事實上,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個人越來越“原子化”,不再像原來一樣必須以集體方式生活。隨著個人生活的便利性越來越強,人們也越來越自由,他人的想法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在餐廳,我們時常看到有一個人的座位,在家里,可以享受單身經濟的便利性。以韓國為例:超市里有賣單身香蕉,按照成熟度的順序一天吃一根,6天正好能吃完。西瓜也被培育成蘋果的大小,一人獨享也不會浪費。在過去的兩年中,小包裝大米的銷量翻了一倍。商場里,有為獨居者定制的“一人戶”家用電器:15L的微波爐,小型冰箱、一人份電飯煲、迷你洗衣機。在去年,我國天貓數據顯示,寵物食品的售賣量已經超過了奶粉——這富有趣味的事實展現著人們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當社會聯系不再成為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必需品時,人們受到的社會壓力減少,在生活方式上就更加隨心所欲。這對塑造一個更加參差多態的社會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你怎么這么好看》劇照。
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如今在線下松散的個人被社交網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色媒體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網紅經濟導致我們的流行和審美標準越來越統一:長像相近的明星和網紅,永遠斷貨的“爆款”,大排長龍的餐廳……
統一的標準正更深入地綁架著每一個人。李佳琦在直播間說出“這個色號每個女孩都必須擁有”后,幾百萬人都在1秒之內下單。當鋪天蓋地的信息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深陷其中的受眾已經逐漸無法分清什么樣的抉擇是出于自身需求,什么樣的選擇是受到推廣和影響的結果。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判斷,自己是否“需要改造”,又是否能“變得更好”。一個更多樣化的社會尚未到來,在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尤其需要警惕這些無處不在的“改造”與規訓。
作者:阿莫
編輯:董牧孜,走走;校對:薛京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570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