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方志驛站在哪里(方志四川文學王懷林)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7)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

王懷林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10年4月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經作者授權,“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地方志”網自4月23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書影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奇風異俗——康巴民俗拾遺
康區的民風民俗一如藏族身上的七彩服飾,奇異多姿又絢麗奪目。
1
果巴
上文已述,在康區,不僅有母系氏族殘余的女權國家興盛一時,也有父系氏族殘余的三巖帕措延續至今。你可能不知道,還有結合二者特點的“果巴”制度在康區碩果僅存呢。
“果巴”為藏語,是傳統的民間宗族群體的名稱。這種群體以父母雙系血緣關系為紐帶,通過聯姻不斷傳承延續。它與帕措的不同是不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血親都可以成為果巴成員。
“果巴”目前在貢覺、芒康、察雅等縣的二十余個鄉仍有分布,如昌都貢覺縣的莫洛、相皮、阿旺、哈加、則巴和拉妥鄉;芒康的尼增、朱巴龍、洛尼和吾塔鄉;察雅的旺布、擴大、香堆和王卡鄉;江達的幫格、生達鄉和昌都縣的個別鄉村。
果巴產生的原因大體和三巖帕措一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較差,加之過去多屬“無法無官”之地,官府和土司頭人勢力很少到達這一地區,致使當地百姓的社會事務就以氏族為中心進行處理。果巴制度形成之初,主要是在生產生活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后來發展到由大戶家長主持,調解婚姻家庭糾紛;夏天久旱不雨時,組織成員求雨;安排婚喪嫁娶;共同對付草場、田地和山林糾紛;參與調節果巴之間的糾紛和械斗。在果巴內部,男女較為平等。
果巴的頭領最初由族中德高望重者或民主選舉產生,后來由于私有財產的發展,往往由經濟實力雄厚、善于辭令的大戶家長擔任。富裕家庭之間通過聯姻組成的果巴叫學波果巴,意為富裕的果巴;在政府供職的官員相互聯姻而結成的果巴叫奔波果巴,意為官員果巴。其結果,貴族豪門掌權和門第觀念在果巴集團中已較突出,不平等的現象也多起來。
公共權力的確立與血緣組織向地緣組織過渡是文明時代區別于氏族社會的兩大標志。盡管果巴內部有原始共產主義的一些平等因素,但是它畢竟是一種原始的制度形態,必將為新的制度形態所代替。
2
服飾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燦爛花朵。由于所處地域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其服飾也各有特點,一般衛藏服飾雍容華貴,安多服飾富麗堂皇,而康巴服飾則英武而粗獷。
藏族服裝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其腰帶舉足輕重,是藏裝最顯著的特征,而寬大超長,日當衣服夜當被的一衣多用性,又與游牧環境和高寒的氣候相適應。色彩是藏族服飾點綴美的靈魂,他們在色彩運用上十分著重色塊與整體的相襯和和諧,其運用最多的紅、黃、藍、綠、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意蘊:他們認為五彩是菩薩的服裝,藍色代表藍天,白色表示白云,綠色表示河流,紅色表示空間護法神,黃色表示大地。另外,廣泛運用金銀珠寶裝飾也是藏族服飾的一大藝術特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性和審美觀念。

康巴漢子的服裝以昌都、德格一帶男裝為代表,其服飾品主要有象牙發箍,金銀鑲邊的紅珊瑚大耳環,珊瑚、瑪瑙、琥珀等珠寶項鏈,用金銀銅所精制的佛盒、大鐮盒等,腰際橫別或斜佩長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銀并鑲嵌有珊瑚等珠寶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綢緞、布、毯織品等制成,邊上以水獺、虎、豹等皮鑲邊,腳登藏靴,頭上一根又黑又亮的發辮,夾以紅、黑、藍等大股絲、絨線,盤頭而繞,尾線呈散狀,垂落于頭側,顯得揚揚灑灑,威武剽悍;著帽的或戴金氈帽,或戴狐皮冒,愈顯雄姿英發,瀟灑自如。著裝上,康巴漢子一般將藏袍下擺提升至膝蓋以上,脫兩袖扎于腰際,腰間除火鐮等佩物外,一把橫別的長刀十分耀眼,加上頭上飄灑的“英雄結”,倍顯粗獷和英武。

康巴女裝也以昌都、德格一帶為典型:其顯著標志是前額頂佩戴由銀和青銅鑄造并鍍以金,中間鑲嵌紅珊瑚的“梅朵”,相傳為格薩爾王妃珠牡所佩戴。頭發編成若干粗細不同的小辮(康巴地區一般有扎108根的習慣,而那曲的扎到120—150根,安多的則可少至70—80根),上面飾以松耳石和珊瑚;鬢角兩邊的頭發上穿有松耳石或貓眼珠,辮子末端也穿以兩股兩股松耳石或銀飾,藏袍和男子大體相似,顯得華貴大方,婀娜多姿……

但以上只是其主要特點,康巴地區的服飾因地域和氣候的不同也有差異,比如有的將其分為昌都型、工布型、巴塘型、迪慶型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正如現在流傳在巴塘、理塘一帶的一首古老民歌唱到的:
我雖不是昌都人,昌都裝飾我知道,昌都裝飾要我講,鑲銀皮帶腰間掛。
我雖不是貢覺人,貢覺裝飾我知道,貢覺裝飾要我講,三串項珠胸前戴。
我雖不是德格人,德格裝飾我知道,德格裝飾要我講,頭頂珊瑚閃光耀。
我雖不是康定人,康定裝飾我知道,康定裝飾要我講,紅絲頭繩頭上拋。
我雖不是理塘人,理塘裝飾我知道,理塘裝飾要我講,大小銀盤發上吊。
我雖不是巴塘人,巴塘裝飾我知道,巴塘裝飾要我講,銀絲須于額上交。
我雖不是鹽井人,鹽井裝飾我知道,鹽井裝飾要我講,紅絲風帕頭上包。
總體上講,德格服飾代表半農半牧的康北型,由于過去德格土司的轄地和影響較廣,使之流傳康區,尤以男子的“英雄結”和女子的“梅朵”成為其顯著標志。
在康南的鄉城、稻城、得榮一帶,由于主要為農區,加之受納西族服飾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有代表性的鄉城女裝,婦女的連衣裙有納西婦女的齊膝圍裙演變而成,左右胸處分別鑲有紅、黃、綠、藏青、金絲絨五塊三角形衣料,分別代表福、壽、土地、先知、牲畜和財富。背部嵌一塊繡有吉祥圖案的“公熱”,一般為綠色;四根珊瑚枝,分掛兩支耳角上,顯得光彩照人。
3
婚俗
世界上有多種婚姻形態,其中最普遍的為一夫一妻的單偶婚,其次為一夫多妻,而一妻多夫的則較少。在默達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樣調查中,只有四個民族,其中就有藏族。據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調查,舊西藏一妻多夫制家庭占24%,而康區還大大高于這一比例。
康區婚姻形態雖然仍以一夫一妻為主,但一妻多夫婚則僅次于前,如民改前的昌都丁青地區的一妻多夫婚約占50%,而一夫一妻只占40%,其余占10%。直到當代,仍然有較高比例。如昌都地區法院在199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芒康縣的9824戶中,一妻多夫有2033戶,占21%,一夫多妻有48戶。
康區的一妻多夫婚基本為兄弟共妻。有的父母在事先會給女方家和幾個兒子說明,幾兄弟均參加婚禮,有的則只給長子舉辦婚禮,其余弟兄長大后逐步加入。一妻多夫最多的為二夫或三夫共妻,也有少數五六個、七八個共妻的。在該家庭子女對家長的稱呼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稱大哥為爸爸,其余為叔叔,如果大哥去世,則稱二弟為爸爸;一種則一概稱爸爸。對子女的所屬,更多的是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待,不會刻意追求子女是誰的。

水洛旭米藏族一夫多妻
一妻多夫家庭的產生,被認為主要是經濟的原因,該類家庭可以不用兄弟分家,財產也不會因分家而流失,因為要在落后的生產條件下,積累財富和建造一幢碉房是不容易的,何況大家齊心協力,增強了抗拒惡劣自然環境的力量。
在康區,其婚姻禁忌也相對較少。除了三代直系血親不能通婚外,一般而言,男女婚前的性關系較寬松,婚后則男子相對自由一些(三巖地區除外)。在有的地方,還存在一種雜婚制的殘余,據《馬可波羅游記·吐蕃州》記載,他經過的藏族地區(康區)有一習俗,即是行人路過村莊時,做母親的要帶著尚未結婚的成年女兒前來請行人與女共寢,事后適當給女子一些小禮物以作憑證,但不能將女帶走。待到女兒收集禮品二十余件時,便可嫁人。出嫁時如出示的禮品越多,證明女子越為人所喜愛,并引以為榮。為此,有時行人路過村莊,竟有二、三十人等待挑選。
女方一旦懷孕,如果男子雙方均未婚,則結婚即可;若男方已婚,習慣上是由男方付給女方一定的財物作為孩子的養育費,非婚生子女由母親撫養,有的男子婚后沒有子女,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也可將兒子接回家繼承家業。離婚和再婚也沒有特殊的限制。

水洛旭米藏族一妻多夫
婚姻主要以娶妻為主。對一些人家沒有兒子的,也可以招贅上門,女婿能干的也可以繼承家業,并無歧視和不同。
以上一妻多夫和男女較為平等的婚姻,除經濟原因外,筆者以為還有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康區過去是女國的故鄉,婦女地位較高,在這樣的家庭中,妻子在生產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是很明顯的。在極端歧視婦女的藏傳佛教占統治地位時,還能保持較為平等的男女關系,這與女國的傳統影響應該說也是分不開的。
在西方社會學、人類學理論中,有一種流行的“雄性嫉妒”理論,即是講動物有在發情期為爭奪雌性而互相爭斗的天性。從藏族中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習俗,我們看出這一理論的短視之處。
4
信仰
康巴地區是一個產生神靈的地方,康巴人是一群虔誠的信教者。
由于藏傳佛教在康區直到十一世紀的后弘期才得以大量傳播,在此之前的漫長歷史中,康區人民的信仰主要是自然神崇拜。他們認為空中生有念神;人間活著贊神;水中立有龍神;山中立有山神。這些古老的精靈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致直到現在人們還以各種儀式和禁忌來供奉它們。
崇拜大山就是其原始崇拜的一種形式。古代認為,一是山是通往上天的路,因而有神秘性,二是山是幻想中神靈的住所。康區多山, 對一些形狀奇特的山,藏民們都賦予了美麗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并譽為神山,予以供奉和朝拜。康區有25座佛教神山,有名的有昌都和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江達的生欽朗扎神山、八宿的多拉神山和嘉戎藏區的嘉莫木爾多山等,它們都有擬人化的歷史和傳說,吸引人們去朝拜并向他們溝通和傾述。

梅里雪山
對巖石的崇拜,也是藏族的原始信仰之一。這種原始信仰產生較早。瑪呢堆原為藏族群眾于通衢要道或山口設置的路標,以石塊堆積而成。在多神信仰的古代,他們認為這是山神的界標。后來由于藏傳佛教的傳播,有將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置于其上,插以經幡,遂成為過往行人的守護神。人們路過時向石堆中添加石塊和圍繞石堆轉經,既是積累功德,也是祈求山神保佑。路口的瑪呢堆和山頂的瑪呢堆的涵義是不同的,山頂上的有代表“戰神”的意思,古代凡有征戰,多要圍繞其舉行轉經和煨桑儀式,以從中吸取勇氣。

瑪呢堆
藏族供奉白石,則是來源于羌人自然崇拜的古老習俗,藏語“甘孜”就是美麗白石之意。在康區,人們普遍將白石頭供在屋頂、瑪呢堆上、窗臺或拜神的地方。白石崇拜起源于神山崇拜,相信白石是雪山的精華,白石既有著巖石的堅硬,又有雪山的潔白,人們相信白石不僅有神奇的魔力,還是美好和善良的象征。
基于萬物有靈的觀點,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是否順利,自然就得靠諸位神靈幫忙了。由此產生一批幫人們與神溝通的巫師,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苯教,都以萬物有靈為基礎。直至佛教傳入,根據靈魂轉世理論,人的靈魂可以生生不息地轉生,并可附著在動物乃至植物身上,這個理論成了藏傳佛教的基礎,因此,人們說藏區是一個“眾神的國度”,藏人生活在一個充滿神靈的世界中。
民國時梅心如在《西康》一書中介紹舊時康區的民俗,有許多精彩的記載,滋轉錄于后:
防蟲:西康各地氣候雖寒,有時也發生蟲蝗之災。康人防御之法,多請喇嘛為之詛咒。巴塘一帶,每于青稞長成之時,取河沙一盆,送請喇嘛念經,經其念經加持后,人民持歸,遍撒地內。即可免災;甘孜一帶,將喇嘛加持之凈水,及念經焚燒之灰燼,澆撒地內。
康區因氣候干燥,受旱災之時甚多,若遇久不下雨,各地必行求雨,其法眾多:巴塘一帶,多由喇嘛在山中井泉之處,誦經祈禱;甘孜一帶則由高僧親往井泉之處念經,若仍不下雨則由本地喇嘛寺選一空地,安設大鍋,滿熬油茶,全寺喇嘛,齊集鍋邊誦經,誦畢將鍋連茶傾倒于地,三日打開觀察,以定雨之有無。還有叫轉大經的,在康地均通行。即遇大旱時各大寺院將寺中大乘經典,由喇嘛抬著,旗鼓前導,魚貫游行田野之間。康定之喇嘛寺還將本寺佛像抬出游行,以驅除不祥。
祈晴:若遇淫雨連綿,多用糌粑焚燒某佛殿內之死鼠皮,或請喇嘛念經祈禱。個別高僧,還能誦經擋雨,他們每每在風雨飄搖之際,誦持經咒,望空噓氣,雨即停止,或飄向它處,其神奇不可思議。
防霜雹:康區秋初,多有冰雹,對其預防,多由專職防雹師進行。巴塘一帶,每遇天氣惡劣之時,除由專職防雹師念經祈禱外,還用酥油作成龜蛇魚鱉之狀,放到鍋里熬,喇嘛圍鍋而坐,誦持經咒,火烈水沸,油物不化,冰雹之災便能幸免。甘孜各處,則在秋涼之際,若遇夜色空朦,杳無片云,即認為是降雹之兆,遠近之人,各于田間空地升火一堆,空氣被其和解,嚴霜也能慢慢消失。冰雹來時,烏云密布,風上風聲怒號,塵土蔽天,農民見此情景,即登樓鼓噪,向烏云濃密之處,發射火槍,喇嘛寺院,也鳴鼓助威,有時也能幸免。
處罰擋雨者:康區每遇干旱之時,若見天氣陰森,雨象已現,而一陣暴風后,又天清氣朗。農民見此,便認為是有黑教喇嘛在暗中作祟,將雨擋住了。于是四處偵察,遇有形跡可疑之游方喇嘛,即認為是擋雨之人。于是將其捉來,脫其衣物,放進水中,并以冷水澆潑,直至寒冷難耐,認罪并表示愿為求雨方止。
康巴人的宗教生活幾乎無處不在,除了日常的誦經,六字真言不離口外,康巴人參與的宗教活動還有多種:
一是轉經朝佛,即圍繞住處附近的寺院、佛塔以及瑪尼堆,左手拿念珠,右手搖轉經筒轉經,或磕頭轉經,以積累功德;

二是放生,對一些自己喜歡的家畜拴上紅纓條,使其免遭殺生之災;
三是通過印經和刻經來積累功德,在康區的察雅、丁青等地,有許多巨大的瑪尼石堆,石頭上的眾多經文都是信徒們自愿刻制上去的;
四是到附近的神山和拉薩朝圣;
五是掛經幡(又稱風馬旗),在康區的橋上山頂,以及許多寺院民居,到處都有五彩的經幡在飄拂,讓風兒將經幡上的經文代主人千萬遍地念誦,并把它所象征的五行大運播撒四方。
5
節日
康區民間節日眾多,各地又富有自己的特點,但總的看來,與衛藏地區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拉薩等地的主要節日雪頓節和望果節康區就沒有。
藏歷新年是藏區一年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昌都一帶,從藏歷12月初,家家戶戶便忙著過年,準備過年吃穿用的東西。農民們在溫度較高的地方用青稞小麥種子育出青苗;牧民們準備一個象征吉祥如意的羊頭,并用酥油修飾裝點。從12月下旬開始各家用酥油白面陸續炸成果子,同時制作裝“琪瑪”(酥油、糌粑、糖拌成的份)用的五谷斗,此斗從中間隔開,一半裝琪瑪,一半裝炒好的小麥,上面再插上飽滿的青稞和小麥穗頭,以象征和祝愿來年豐收吉祥。除夕前兩天,家家進行大掃除,29日凌晨將煙塵和臟水倒在路上,以讓千人跨,萬人踩,體現送舊迎新。晚飯前,用彩筆或紅泥在灶房墻中央畫上日、月、星辰、“擁仲”等吉祥圖案。晚飯全家團圓,共享“古突”(即臘月九粥)。

藏歷新年
在康定等康區東部一帶,有大年初一“搶頭水”的習俗。即在初一早晨雞叫頭遍的時候,家庭主婦或家中的女兒們便迅速起床,穿戴梳洗,點上三支香拿在手中,懷揣糖果油餅(以示第一天出門懷里有物)后趕到附近的山泉邊,先把手中的藏香全部插在泉水的上方,并把帶給泉神或江神的新年禮物送上(主要有酥油、糌粑、大米、奶渣等,象征性地裝在小袋里)。舀水時,先將水往上方潑灑三下,以示敬三寶、水神和佛祖。這新年第一天背來的第一筒水里據說是上天諸佛賜給人類的吉祥甘露,喝后在新的一年會健康快樂。

藏歷新年
一般從初一開始就開展看賽馬、轉山朝佛、走親訪友和跳鍋莊等娛樂活動,直到大年十五。在初三,昌都各地群眾自發地聚集在一起舉行歌舞活動,他們喝著青稞酒或啤酒,跳著鍋莊、熱巴或弦子,縱舞歡歌,通宵達旦。
賽馬節是藏區較為普遍的一個節日。老人們說:康區舉行的賽馬節,是英雄格薩爾留給后人的節日。因為格薩爾是通過在一次賽馬會上騎著光背馬,戰勝群雄,奪冠后當上嶺國國王的 。從此,草原上的騎手們都以英雄格薩爾為榜樣,舉行各式各樣的賽馬盛會,康巴漢子們可以一顯他們勇武剽悍的風采,加上里面商貿和文化交流等內容,成為康區最為持久和普遍的民間社會活動。賽馬比賽的內容主要包括跑馬打槍、射箭、拾哈達,大跑比速度,小跑比步子,馳馬獻技藝等,奪冠者像英雄格薩爾一樣受到人們的尊敬,青年們成為姑娘心中的偶像,駿馬則譽為神馬,倍受關懷。

賽馬節
由于康巴人有著經商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各地以商貿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節日也頗具影響。如昌都類烏齊的“仲確節”就是其中一個。相傳公元1320年,噶瑪派高僧烏金貢布主持達垅噶舉派主寺“查杰瑪”(意為光彩奪目)大殿并于1326年完工,為酬謝當時參與修建的廣大僧眾和工匠,寺院選定藏歷6月15日為吉日,舉行隆重的宗教贊頌儀式,人們傳說,誰要是仲確節期間拜佛許愿,做買賣就會十分順利,因而每年來自附近地區乃至藏區各省的商人越來越多,現已成為一個集宗教和民間物質交易為一體的大型節日。還有阿壩縣的扎崇節(意為陶器交易會)也是一個影響頗大的民間綜合交易活動。
此外,還有康區各地的“耍壩子”(拉薩叫“過林卡”),即是在藏歷5、6月春暖花開的時節,人們或舉家或邀友出游,到鮮花盛開、水草豐茂的草壩和山林踏青旅游,他們搭起帳篷、鋪上卡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麗和享用酒食,他們唱歌、跳舞、打靶、對山歌、猜謎語、賽馬、游戲,由于康巴人善飲,在此期間,只看到成卡車的啤酒源源不斷往山上送去……充分展示康巴人熱愛自然和樂觀灑脫的天性,有時一連數日,興盡方散。
每年藏歷7月上旬,各地還要舉行一周左右的群眾性沐浴清潔活動。據民間傳說,藏歷7月30日到8月6日之間,天空出現“澄水星”,其星光照射過的水均成為藥水,能治百病,因此男女老少都來到小河邊溪水旁沐浴凈身,享受自然的樂趣。
藏區宗教節日繁多。在康區,每年藏歷正月1日至15日,許多寺廟都要舉行祈愿大法會,包括誦經、供佛、辯經等,并展示精美的酥油花工藝品。昌都強巴林寺的五座酥油花架可高達8米,分別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帕巴拉、昌都護法神等。當夜幕降臨,當地群眾手捧哈達紛紛擁向寺院,一面朝拜花燈供品,一面向花架上投去一條條祈求三寶保心愿如意的潔白哈達,朝拜完花燈,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全世界只有藏族才過的一個宗教節日叫“薩噶達瓦節”。相傳釋迦牟尼于藏歷鐵猴年薩噶達瓦月7日出生,木馬年薩噶達瓦月15日成道,鐵龍年薩噶達瓦月15日圓寂,因此藏族人民將該月視為有造化和吉祥的月份。在此月,寺院要舉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動,人們在前半月要戒肉食,并朝山拜佛,在家里和佛像前供酥油燈。
燃燈節,每年藏歷10月25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圓寂日。夜幕剛剛降臨,家家戶戶的房頂、院墻或窗戶上便燃起一排排明亮的酥油燈,從高處望去,城市成為燈火的海洋,煞是美麗壯觀。人們紛紛前往附近的寺院,拜佛轉經。喇嘛們在燈火輝煌的寺院頂上吹起悠揚的長號,以表達對宗喀巴大師的敬意。

燃燈節
此外,節前三天,一些地方的兒童們便出門,挨家挨戶地化錢和食物,據說孩子們這幾天化的錢物是宗喀巴大師賜給他們的福力,因此是吉祥如意的事情,大家都要多少給一些。到了燃燈節的當晚,孩子們相聚在一起,一邊誦經,一邊享用化來之物,盡情玩耍,通宵達旦。
隨著漢藏交流的增多,特別在城市里,漢族的節日和國家法定節日也在藏區流行開來,如漢族的春節不少地方結合單位放假,也按漢族方式過節,如貼春聯等。對國家法定節日,昌都等地形成了在元旦升國旗唱國歌的傳統,民間在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已形成自發插掛國旗的習慣,比如昌都鎮每年十月一日,幾乎家家戶戶紅旗飄飄,十分鮮艷醒目,成為城市一道壯麗景觀。
6
禁忌
康區的民間禁忌甚多,并受宗教影響較深。
在有關人的禁忌方面,傳統的藏族社會中,把人分為達官貴人、活佛、格西喇嘛和尼姑等高貴的人和以打旱獺為生者、屠夫、嚴重傳染病患者、寡婦和鰥夫等下賤和不潔的人兩大類。解放前前者一般高高在上,路上相遇,百姓只能低頭彎腰,不敢抬頭直視對方,必須接觸時,也要先彎腰吐舌以示尊重。不能直呼高官和高僧的名字,對土司或高官一般稱“奔波仁波切”,意為至高無上的官人,稱高僧為“仁波切”,意為至高無上的師寶。
由于人們認為旱獺是土地神的寵物,不能傷害,因此人們十分看不起以打旱獺為生的人,忌諱他們進入自己的房屋或帳篷。對以“殺生”為業的屠夫受佛教影響也認為是低賤和罪惡之人,對屠夫用過的餐具等也要熏桑煙以消除“不潔”,吃剩的東西要倒掉。對患麻風病等傳染病的人,也許是此類疾病給人們造成過很大的 危害,一旦發現,人們會將其安置到偏僻的地方,使之與世隔絕,死后就地埋葬。而在農村牧區,人們忌諱孕婦串門,忌諱月經期的婦女和男人有身體的接觸和進入寺院等圣潔的地方。日常朝佛也禁忌婦女進入護法神殿,怕觸犯護法神,給人帶來災難。
由于受到苯教等多神教較長時間的影響,對動植物的禁忌由來已久,多種多樣。動物方面,一般禁吃狗肉,認為狗是人類的朋友,并忌諱吃所有腳長帶爪子的動物,如旱獺、猴子和馬熊,認為他們與人有相同之處,“像人的三兄弟”,連皮也不能使用。若看見蛇鉆洞不吉利,而見到蛇蛻皮則萬事大吉。平時見貓頭鷹飛到房頂長時間鳴叫或禿鷲降落到村莊房屋便是兇兆,要請喇嘛驅邪。
在康區各地都有人們崇拜、敬仰的神山,人們禁止在神山砍伐樹木,禁止獵殺神山上的動物,認為樹木是山神的棲居之所,動物是山神的寵物。如因修房建屋必須得砍樹,也得先煨桑煙祭祀山神,請求贖罪,并上報所需根數才能砍伐,否則認為會激怒山神,遭到報應。對生長在泉溫寺院和村中的古樹也認為棲居有各類神靈,十分注意保護。
在婚喪生育方面,婚姻上,特別忌諱男女生肖的五行相克,婚前要通過星象觀測和占卜的方法來確定。嚴禁近親婚配,認為血緣越遠越好,若必須婚配,至少要隔八九代才能通婚。
喪葬方面,在病人臨終時,為不攪亂其心境,死后抱著良好的善心離去,忌諱家人在病人身邊流淚或大聲痛哭,認為眼淚會阻礙靈魂的去向,影響其日后的投胎。病人死后,未舉行超度儀式前應置于原位,忌諱任何人觸摸遺體。在由喇嘛舉行超度儀式后,應將尸體置放于石頭、床或沙石子上,忌諱隨意放在地上,否則此地會變為葬身之地,日后給家人帶來災難。停尸期間每餐皆以各種食物的一部分不間斷地供奉給亡靈并用右手反斟;雙日忌諱出葬;忌諱尸體出三道門,不能讓尸體看見灶,怕帶走福氣;送葬途中不能歇腳,更不能停于地上,否則靈魂易丟失。天葬場上的壇城一般分為僧人、俗人和非正常死亡三類,根據情況在相應地方天葬。喪葬期間,家人為表達哀思之情,不洗臉,不戴首飾和穿華麗的衣服,鄰居也忌諱辦喜事、歌舞等娛樂活動。
日常生活方面:忌諱俗人穿僧人的袈裟,否則是對三寶(佛、法、僧)的不尊。忌諱婦女在藏袍里穿褲子,認為那是對男人的不尊重。
忌諱吃白馬雞的肉,認為它是山神的寵物:白色的身軀是綿羊的化身,血紅的眼睛是活佛的化身,黑色的尾羽是山羊的化身。農村牧區忌諱吃魚或觸摸蛇、青蛙等動物,認為這些動物是龍神的寵物,若傷害或觸摸會染上疾病。忌諱吃女人宰殺的牲畜肉,認為這肉很不潔凈,認為該肉不潔凈。吃大蒜后忌諱進寺院,怕影響圣潔之地,俗語說:“哪怕是寺院著了火,也別叫吃過大蒜的人去救”。
百姓建新房,要請喇嘛祭祀和擇定動工吉日。忌諱大門朝西,俗語說:“百鳥的頭向著東方時,惟有不潔之年蝙蝠的頭總是向西”。窗口忌諱對準獨樹、洞穴、石崖,怕日后招來災禍。一些地方忌諱把門窗朝向陰山,認為會給家中的女人帶來災禍,為消除此災,人們也可用木石頭制作一個男性生殖器對準陰山置于房頂一角。人們還忌諱用柏樹做建房材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的神樹,因此通常將柏樹枝作為煨桑煙供奉神靈的吉祥之物,用柏樹制作經書半或經堂材料,從不亂用。
人們外出通常都要用三到五塊石頭起灶,臨行時,必須在每塊石頭上分別平均放點食物或茶葉,忌諱灶石放空,以為纏繞在上的各種鬼神發放布施。忌諱跨越灶或灶火,更不能在灶邊大小便,否則會激怒灶神。
人們忌諱兇險的數字。在婚禮上,忌諱單數,所以希望獻哈達和送禮是雙數。此外6和81也是個不吉利的數字,特別是提到81時,寧愿將其跳過去,而不希望6人一同出遠門和用6石起灶。一個人在年滿3歲、13歲、25歲、37歲、49歲、61歲、73歲和85歲時屬于本命年,本命年為兇年,應予小心,特別是小孩年滿13歲、女人25歲、男人37歲時更是兇多吉少,得加倍注意。
當然,建國后,這些民間禁忌也有了許多改變,特別是其中的迷信成分已大為減少。
(未完待續)

【方志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五)佛光東漸——藏傳佛教在康區
【方志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六):傷心鋁谷——駝峰航線過青藏
【方志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七)多元共處 包容萬千的人文風光
來源:《尋找康巴》(王懷林著),2010年4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注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雜志:bsszbjb@163.com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