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8-26閱讀(15)
寶寶學走路誤區(qū)(五):學步帶或牽著寶寶學走路靠譜不?捋直腿學站有必要嗎?學步鞋和防護帽要買嗎?
原創(chuàng)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1. 用學步帶、毛巾被、長圍巾等牽著寶寶學走路,這樣行嗎?
事實上,用上述嬰兒圍欄 嬰兒餐椅 嬰兒背巾(背架)組合,這些東西都沒必要。
1)寶寶上身靠著這些支撐,并不是正常的行走模式。時間久了,寶寶的身體會記住這個模式,真正學會走路的時間也有可能相應延長,學會了也會更容易摔倒。
2)有些學步帶比較窄和薄,特別是夏季的設計,很容易勒傷寶寶皮膚,比如腋窩(兜住胸部的學步帶)、大腿內(nèi)側(cè)(兜住襠部的學步帶)。
3)與學步車不同的是,寶寶下肢通常是更加受力的。如果寶寶太早學習走路,腿部關節(jié)卻尚未發(fā)育好,容易出現(xiàn)腿部畸形,尤其是人工喂養(yǎng)、較重的佝僂病、早產(chǎn)、低體重、過胖的寶寶。O型腿和X型腿都有可能出現(xiàn)(如何判斷O型腿和X型腿,詳見綁腿章節(jié))。足弓和腳踝較早受到過強壓迫,也有可能會變形。
當然,這些關節(jié)變形絕大多數(shù)寶寶不是那么明顯,相對而言也易于矯正——多數(shù)時候等寶寶真正學會走路,不需要外物輔助,關節(jié)架構就自然而然地變好了。只是如果關節(jié)發(fā)育稍微脫離正常軌道,這種影響有可能伴隨寶寶終生,長大后更容易出現(xiàn)癥狀。
2.用手架著寶寶腋下或牽著他的手走路行嗎?
通過上面的描述,你應該看出筆者也是不支持的了。沒有這個必要。對寶寶的影響與學步帶有類似的地方。詳見上述。只是扶著走路,在寶寶看來是與大人的親密玩耍,親子關系要比使用學步車的寶寶要好很多。
扶著寶寶走路或站立,還有哪些方面的不良影響呢?

1)有些人認為寶寶要早些“練站”腿兒才有力氣,經(jīng)常見到大人們坐在哪兒,雙手托著三四個月的寶寶的腋下,站在自己的大腿上。大人們看著寶寶踢著小腳蹬自己的大腿,哈哈大笑并嘖嘖稱贊,“這腿兒真有勁兒!使勁兒蹬!嘿!嘿!可不,我給天天練的,不然哪來這么大的勁兒。”事實上,寶寶這用力往下蹬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這是一種還未完全消退的原始反射——踏步反射,把出生幾個月內(nèi)的小寶寶豎直上身,腳擱一平面上,他們都會來回邁動小腳蹬地。

不過上述這個“練站”的做法,只是略有些愚昧,但對寶寶談不上傷害,大人托著,寶寶下肢并沒有承重,他們也會本能地讓自己的雙腿彎曲或懸空,盡量不承重。真正有害的是以下這一種做法——另一些人認為寶寶腿不直,沒有像上面文章敘述的那樣將腿費心綁起來,而是捋直寶寶雙腿,將兩膝并攏,用自己的胳膊環(huán)抱寶寶的腿固定住,讓其站立在自己的大腿上。一方面訓練站著的時候的腿勁,一方面試圖捋個直腿兒出來,另外站著寶寶通常比較興奮,很能堅持一會兒,比抱在懷里省力一點兒。很多老人家都喜歡這么干,也約摸是寶寶四五個月,喜歡豎著抱的時候開始(視野更開闊,慢慢向獨坐過渡)。等到寶寶喜歡站立,逐漸過渡到學步期時,這樣做的頻率非常高。

三、五個月的寶寶有時連翻身都不利落,也不會獨坐,全身關節(jié)游離度高,比較柔韌,小腿小腳哪有這么大的承受力,關節(jié)輕微受損甚至變形,興許是無法避免的了。另外,捋直雙腿,對寶寶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發(fā)育都不利,具體可以參看綁腿章節(jié)。至于學步期之前,寶寶的下肢關節(jié)也未必發(fā)育理想——寶寶的每次成長里程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積淀,身體和心理準備好,才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過早長時間負重站立,也會對關節(jié)產(chǎn)生糟糕的影響,尤其是存在太瘦或太胖、嚴重缺鈣等情形的寶寶。

2)牽著寶寶一只手走路,如果寶寶突然摔倒,牽著他的手的大人經(jīng)常會本能地將他的手往上提,這樣非常容易讓寶寶肘部關節(jié)脫臼(稱為橈骨小頭半脫位,其他部位比如肩部,對寶寶而言相對不那么容易脫位)。這種情形在一兩歲以內(nèi)的孩子中間非常常見。有時大人會感覺當時牽寶寶的力氣非常小,寶寶哭一陣不怎么哭了,因此很少想到會是這個問題。如果寶寶哭鬧較多,不愿意別人碰他受傷的手,或不愿意朝一個方向吃奶(懷里壓住了受傷的手),間斷地哭個沒完,結合牽寶寶手走路的歷史,需要考慮一下這個問題。簡單的檢查一下,把一個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其面前較高處,正常一側(cè)的手能舉起來,而患側(cè)手舉不起來,一碰就哭,需要及時帶寶寶去兒外科或骨科就診。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醫(yī)生通過簡單的手法復位就可以將寶寶脫位的橈骨小頭正過來。

3)有些人喜歡牽著寶寶一只手走路,寶寶只有一側(cè)身體有依靠,有時會學會像螃蟹一樣橫著走。偶爾會有一些家長帶著這樣的寶寶去看兒科,不知道他們的孩子腦袋有沒有問題,會形成這樣的走路習慣。結果給寶寶進行一些智力和體能測試,什么問題都沒有,醫(yī)生看看家長牽著寶寶的姿勢,很快就明白為什么了。
要知道,人類的適應性非常強,大人給寶寶怎樣的成長環(huán)境,他都會試圖適應,就像做盆景時,小樹苗會適應各種彎彎曲曲的障礙物或捆綁,最終長成人們需要的那樣。因此,寶寶出現(xiàn)各種問題,最需要反省的是大人自己。

3. 學步期寶寶的第一雙學步鞋,怎樣為好?
母嬰店里的學步鞋琳瑯滿目,有些非常昂貴,標榜自己不僅舒服透氣,鞋底較厚,還對腳步姿勢有矯正作用,保護足弓發(fā)育。新媽媽左看看,又瞧瞧,簡直挑花了眼。
其實,就像古代野人的孩子那樣,光腳或穿襪子走就很好啊!

寶寶一開始學走路,按照筆者的方法,都在床上、榻榻米、鋪上墊子的空房間、客廳地板上,這些地方都不需要穿鞋。在戶外就呆在草地上爬爬走走,穿不穿鞋也無所謂。寶寶的小腳丫接觸地面,逐漸承受重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觀體驗。寶寶走路歪歪扭扭,小腳丫也跟著歪歪扭扭,在嘗試各種姿勢保持平衡,有鞋的束縛反而效果不理想,質(zhì)量不好的鞋還容易磨傷扭來扭去的小腳。
如果一定要給學步期寶寶穿鞋,軟布面防滑底就很好,厚襪子加防滑底的也有賣。真正在水泥地上走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并不要求穿很昂貴、很高端的專業(yè)學步鞋。另外,鞋底太厚,整個鞋太硬,尤其是腳面、腳后跟處,跟大人一樣會“磨腳”。當然,軟皮鞋也不錯,不過市面上真正的軟皮鞋并不多,一般捏上去還軟,穿起來不透氣還容易磨皮,有些寶寶還會將小腳趾伸入皮涼鞋的縫隙中磨得發(fā)紅,真的質(zhì)量好的,適合學步期幼兒的軟皮鞋很少,而且價格很昂貴。有些照料者會自己給寶寶做鞋子穿,納千層底,這種鞋子寶寶穿著很容易打滑,跟大人的體驗是有些不一樣的。

另外,跟大人有所不同,寶寶的腳型差別很大,有的兩側(cè)很寬大,有的腳趾頭很開,有的腳背很高,有的腳很細長……因此,跟買衣服不一樣,一定要去店里試著穿。當然,兩側(cè)粘扣的布鞋或彈性很好的軟收口鞋適合的寶寶會多一些。
筆者有個感覺,適合寶寶的學步鞋,要么非常便宜,要么非常昂貴。便宜的是防滑底軟布鞋,十多塊錢就能買一雙。昂貴的是透氣網(wǎng)狀面料或皮面料,制作工藝非常嚴謹,內(nèi)面光滑彈性大,各個方向都不會磨壞小腳,設計還很合腳的。冬天棉鞋的選擇面更窄了,貌似只有耐克的“毛毛蟲”系列符合要求,許多家庭都會買來一雙。事實上,只給寶寶穿上厚棉襪在家里走就可以了,畢竟冬天在戶外行走的機會要少很多。專業(yè)的學步鞋有塑形功能,通常有些硬,底也很厚,很多時候反而并不適合寶寶,一些足內(nèi)翻或足外翻的寶寶可以嘗試使用。(這一點在醫(yī)學界也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具有矯正作用的學步鞋可以給足內(nèi)翻或外翻的寶寶試穿,不過這個具有矯正作用的鞋又厚又硬,實在不怎么舒適。也有研究證實絕大多數(shù)腿型、腳型不正的寶寶會隨走路時間延長,重力影響逐漸自行矯正。家長們不用操之過急。具體還是詢問兒外科或骨科專科醫(yī)生更為合適,他們會根據(jù)寶寶的自身情況提出最為合理的建議。)

4. 我們需要給到處爬的嬰兒,或?qū)W步期幼兒戴上防撞的帽子嗎?
寶寶跌倒真是麻煩,而且皮膚含水量高,又薄又軟,皮下脂肪也很少,頭撞到了經(jīng)常皮開肉綻,有時直接看到底下白白的頭骨,還得趕緊送到醫(yī)院去縫上破皮!這種頭破了縫針的孩子,每天不計其數(shù)地往醫(yī)院涌。
一些家長很怕寶寶撞到,于是給寶寶買了個頭盔,歐洲一些科學家還發(fā)明了特制的頭盔,一些部位是鏤空的,看上去頗有些滑稽。一些家長自己縫一些墊了棉花或泡沫的防撞帽給寶寶戴上。

而寶寶們多數(shù)情況下能接受穿衣服,但不喜歡頭上戴東西。可能是他們身體汗腺并不發(fā)達,頭上卻很容易出汗的緣故吧。而且這些東西挪一挪,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視野,即使我們大人戴著,也常覺得很礙事。一些人看到寶寶的頭盔,也會覺得新鮮,敏感的寶寶不喜歡別人的指點評論,半懂不懂,也會抗議。當然,如果寶寶不排斥,戴一戴也并不打緊。
我們所要做的,最好是在學步期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自由探索和感受。家中家具或階梯的尖角、棱條都包好,圍欄里都只放圓角或質(zhì)地較軟的物品,平常給予足夠的陪伴和監(jiān)護。監(jiān)護力度必須要有的,不僅是為了防止寶寶跌倒,寶寶預知危險的能力也很弱,家中的電器、熱水、高樓窗戶等等都是危險地帶!及時遠離,身臨其境用簡單的語言講解,寶寶會慢慢明白的。

事實上,寶寶摔幾次跤,頭撞了幾次,下回也便知曉了——摔跤的時候頭向上抬,雙手往前伸,彎曲膝蓋增加緩沖力,本能地保護頭部;頭被撞了,下回就會避開這個位置。筆者的大寶寶頭被桌沿撞到,當他大哭了一陣,緩和下來,筆者抱著他看桌子緣,不時敲一敲,“硬,頭撞了好痛,下回知道了我們不會撞了。”(有些人會說“打他,撞我們寶寶,壞桌子”,這不可取,不會教寶寶反省自己行為,而是把責任推給外物)以后他再看到桌子,都會縮縮脖子,要么鉆進桌子底下,要么在遠一些的地方玩,靠近桌子時都會伸手扶住桌子邊緣,腦袋就不會突然撞上了。之后他再被桌子或其他硬物撞到的幾率小了很多。

事實上,我們不能保護寶寶一輩子,甚至不能保護到他們?nèi)鍤q。寶寶的自我保護能力比我們想象的強大。走過彎路才有尋找捷徑的思維,每次挫折都是珍貴的體驗。“從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想讓寶寶獲得勇敢和謹慎的品質(zhì),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教不會的,只能引導。只有他們自己真真切切地體驗過危險和疼痛,體味到自己的行為后果,才會慢慢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這種自主行為反饋模式,也會讓他受惠終身。

(本文節(jié)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yī)學博士,曾任 武漢同濟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現(xiàn)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后,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yǎng)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180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