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8)
大家經常通過電視廣告或者宣傳海報,會看到很多化妝品的廣告詞,像無添加,零酒精,無香精等等,這些跟化學物質屬性相關的廣告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下文就為大家進行解讀。
1.不含過敏原(Allergen-free):

圖:過敏原
所謂的「不含過敏原」并沒有明確的概念,化妝品公司甚至都不需要為此做測試。「不含過敏原」的潛在含義是,這種化妝品不含有歐盟禁止化妝品成分列表里已經被指出屬于過敏原的化學物質。至于針對某些特殊人群的過敏原,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2.低敏(Hypoallergenic):

圖:低敏的護膚品
美國或歐盟并沒有任何規定和法律條文控制這個術語的使用。也沒有任何有關低敏化妝品的組成和證明其有效性的通用制造標準。理論上來說,帶有低敏性標簽的化妝品所產生的致敏問題確實要少一些。但想要完全避免過敏情況,只能自己在購買前先用少量進行測試。
3.無香型(Unscented/Fragrance-free):

圖:無香型說明
當一個產品不含傳統的香精成分,尤其是那些可能致敏的成分、或者散發香氣的成分時,廠商往往就會標注為「無香型」。不過,「無香型」不代表真的不含香精。化妝品廠商使用香精亞成分或者植物香精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是增加化妝品的香味,二是防腐。如果主要目的是防腐的話,廠商就不需要把成分標注為香精,但可以把產品標注成「無香型」。另外,「無香型」的化妝品大多數確實沒有明顯的香味,但有時候只是用其他成分掩蓋了香味。
廣告語缺乏標準,可能對大多數人沒有太大問題,但對特別敏感的人群,例如對特殊過敏的人,比如孕婦之類,可能存在問題。
在過去的10年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的健康,不但是食品,在化妝品里面也在強調健康配方。化妝品廠商經常用的詞有:「有機」,「天然」,「植物萃取」等等。
4.有機(Organic):

圖:有機原料
2005年美國農業部頒布的護膚品有機標準里說明,要想標注上「有機」,一個產品必須含有95%以上的有機成分;要想標注上「由有機成分組成」,一個產品必須含有75-94%的有機成分。符合有機標準的化妝品里不能含合成防腐劑,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對成分的化學處理。所以,一個有機化妝品要符合有機標準,需要從有機植物中生產,避免傳統方法種植的植物,同時也要避免合成化學物和副產品。因此,化妝品廠商會盡量排除或者最小化傳統「有害物質」的使用,包括那些對人、動物、水源等環境有害的物質。
5.天然(Natural)、天然萃取(Naturally Derived)、植物萃取(Botanical):

圖:天然原料
標注「天然」的產品,可能是有機產品,也可能不是。這些產品會含有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同時也可能含有防腐劑等化學成分。標注「天然萃取」的產品,在「天然」的基礎上,要經歷更多的化學處理。它們的成分確實來自于植物,但相對會有更多的實驗室加工。「植物萃取」同樣指化妝品從植物中制作而來,或者含有植物成分,但不代表化妝品只含有植物成分。以上的命名并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完全看廠商的自律。含有多種植物成分的化妝品不一定比不含的要好,成分也并非化妝品質量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各種原料的添加順序、pH和溫度往往更重要,但這些信息都在專利里,消費者看不到。
很多化妝品會標注「經臨床檢測」,或者「經皮膚科專家認定」,這種標注看起來大大增加了產品的可靠性。這種可靠性到底有多大?
6.經過臨床測試(Clinically Tested):

圖:標注經過臨床測試的化妝品
基本上所有化妝品都會經歷某種程度上的臨床測試,然而,哪怕是簡單的48小時刺激性測試也會被稱為「臨床測試」。正式的醫學臨床測試,一般是由科學家/醫生主導,在標準的流程和統計方法下,召集足夠的被試者進行測試,并檢驗統計學顯著性。化妝品的臨床測試中,對被試者的數量和測試種類,并沒有明確的條款來進行規定。而且消費者也不會知道廠商到底是測試了產品中的化學成分,還是測試了最終產品。當一個產品被標注上經過「臨床測試」,廠商一般會很謹慎地用詞,比如臨床檢測技術,或者臨床檢測配方,分別代表了化妝品的化學處理技術或配方經過了創新和測試。盡管沒有固定的標準,但一般來說,防曬霜的臨床測試需要每組至少10個被試,其他保濕或者祛痘的化妝品,則一般需要每組30-100人。
7.經過臨床驗證(Clinically Proven):

圖:標注經過臨床驗證的化妝品
「經過臨床驗證」這個說法要更嚴格一點。在美國,如果要標注上「經過臨床驗證」,必須要經過兩個正式的臨床研究。美國廣播的電視傳播商,在播放廣告之前,會根據廣告法對化妝品廠商的數據進行檢查,如果少一項臨床研究,就不會批準在廣告里使用「經過臨床驗證」這個說法,而可能用「經過臨床測試」或者「臨床研究顯示」來替代。
但是,這里仍然有但是,不管標注「經過臨床驗證」的化妝品經過多嚴謹的測試,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這些概念還是模糊的。首先,消費者不會知道經過驗證的到底是其中每一種化學成分,還是最終配方。其次,廣告法的限制僅限于廣播電視,但對產品包裝沒有限制。總的來說,「經過臨床驗證」算是化妝品廣告語中比較靠譜的說法。如果只是某項成分而并非成品經過臨床驗證,通常廠商的表述會比較謹慎,比如說:「含有經過臨床驗證的XXX成分」。
8.經皮膚科專家測試(Dermatologist Tested):

圖:標注經皮膚科專家測試的化妝品
如果一個產品標注了「經皮膚科專家測試」,說明確實有皮膚科專家參與到了產品研發中。參與的程度如何是沒有規定的,可能全程參與甚至主導了臨床測試和數據分析,也可能只是簡單地看了看配方和研究報告。不過這種說法至少說明該產品經過了臨床測試。
9.經皮膚科專家驗證(Dermatologist Approved):

圖:標注經皮膚科專家驗證的化妝品
這里的驗證就不需要很嚴謹,一般只需要一個皮膚科專家看一看安全性報告,或者僅僅看一看成分列表,就可以標注為「經皮膚科專家驗證」。
10.皮膚科專家推薦(Dermatologist Recommended):

圖:標注經皮膚科專家驗證的化妝品
一般小化妝品公司只有一個皮膚科專家,這個專家可能同時是顧問和股東。稍大的公司會聘4-5個獨立的皮膚科專家,專門負責測試和數據分析。如果標注了「皮膚科專家推薦」,則需要向許多獨立皮膚科專家做問卷調查,得到多數的推薦才行。一兩個推薦是不夠的。
在這里必須說明,無論化妝品廠商的標注如何,也不管廠商是否進行了大量嚴密的測試,化妝品的專利是不開放的,測試結果也不經過科學界傳統的Peer review,所以化妝品的可靠性比藥品差很多,如果要嚴格一點,甚至可以說,我們找不到理由相信化妝品廠商宣稱的任何效果,因為沒有經過科學的步驟驗證,只靠消費者的自我感覺是不靠譜的。
以上說的是化妝品包裝上一些標識的背后含義,總的來說,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標識并沒有很明確的概念和規定,需要化妝品廠商的自覺。有的是尋找正規被試者進行測試,有的只拿自己公司幾個員工測試一下;有的是用最終產品做臨床測試,有的可能只是把原料在體外實驗(細胞)中測試一下就完了。
雖然成分都是清清楚楚列在那里的,但消費者幾乎不可能從化妝品包裝上了解化妝品的設計過程。
那么護膚品應該怎么選擇呢?簡單一句話:大牌子,老產品。
哪些產品,已經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和市場的篩選,最后保留了下來,這就是經典。
要知道,市場潮流會隨著時尚變化而不斷變化,可是我們的皮膚結構和功能,幾千年都這樣,它可不趕時髦。
而且因為銷量巨大,這些產品,一般成本控制得都非常好,這些我們可能看不上的百十塊錢的老牌產品,價格不貴,卻是能保證皮膚健康年輕的好東西。
做好基礎皮膚管理,真的不用花很多錢,認準經典品牌,在商場超市里買齊清潔、保濕、防曬三件套,加起來300塊錢就能搞定。

圖:大品牌產品
若是條件比較好,對于品牌和質量各方面比較講究的,那還是建議盡量挑選大品牌的產品,比如蘭蔻、資生堂、理膚泉、嬌韻詩、雅詩蘭黛、風瑟雅瀾、圣羅蘭、香奈兒、古思妍、SK2、蠶韻、雪花秀、迪奧、玉蘭油、歐萊雅、DHC、MayPlus、ORZ、FANCL、芙麗芳絲等,大品牌在生產標準和產品質量各方面,都更有保障。
由于敏感性肌膚對于護膚品比較挑剔,建議最好是可以在專柜那邊先進行皮膚測試,確保測試通過后,再購買使用。不然買來后可能由于出現過敏反應或者造成肌膚不適等沒辦法用,那樣子就浪費了。
來源:知乎《化妝品宣傳和廣告語的背后含義》,作者:梅庫
本號說明:【美容化妝行業觀察家】堅信真理越辯越明,本號撰寫內容,力求對得住"真理"二字,經得住科學多方考證。每次撰寫內容,都會參考大量權威資料或最新的學術論文,力求為大家帶來既輕松又科學權威的美容化妝行業有價值內容。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269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