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9-02閱讀(14)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和特權。在整個清朝時期,一共產(chǎn)生過十二位鐵帽子王。

其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TOP、1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曾因作戰(zhàn)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代善領滿洲兩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及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努爾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
1643年皇太極逝世,為消弭內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代善的后人還是不錯的,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誠厚是清朝末年人,是代善一脈的末代世襲,死于1917年。
TOP、2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yǎng),所以他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系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系更是非同一般,這樣他才會在父兄反叛后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

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后入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TOP、3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

1641年至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順治皇帝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多爾袞沒有兒子,只有一養(yǎng)子愛新覺羅·多爾博,多鐸第五子,1650年襲爵,1651年被革歸宗,1657年封多羅貝勒,1672年去世,年30歲,1778年復爵,子蘇爾發(fā),1701年去世,年38歲。后“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飾等件,又欲率兩旗駐永平,陰謀篡逆。睿王應籍沒所屬家產(chǎn)人口入官。其養(yǎng)子多爾博,女東莪俱給信王?!?/p>
TOP、4 和碩豫親王——多鐸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
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zhàn),獲大捷。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1649年,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zhàn)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

豫親王世爵一共傳了九代十位豫親王、五位信郡王。最后一任是在1913年繼承的豫親王爵位,此時滿清已被滅國2年;最后一任豫親王叫愛新覺羅·端鎮(zhèn)。
TOP、5 和碩肅親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豪格初封為貝勒,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后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肅親王。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1648年二月,凱旋回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獄中,時年四十歲。1650年正月,多爾袞與兄阿濟格各納其福晉一人。

1651年二月,順治帝親政之后為豪格昭雪,恢復其封爵。1656年九月,追謚為肅武親王。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最后一位肅忠親王叫愛新覺羅·善耆,光緒十二年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二十四年襲肅親王,宣統(tǒng)帝遜位后薨,謚“忠”??谷諔?zhàn)爭時期著名女間諜川島芳子之父。
TOP、6 和碩莊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隨后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jù)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陜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zhàn),亦被擊破。隨后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后又跟從多鐸征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升為親王。1650年,降為郡王。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與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同為議政王。1654年逝世,由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清末的莊親王是載功,由于其兄縱容義和團最后被賜死,而庚子之亂的時候外國人破壞了王府,莊王一門的實力急劇下降。光緒二十八年襲爵的載功也是罕有建樹,民國四年去世,謚曰恭。后由其長子溥緒繼承爵位,是為末代莊親王。溥緒嗜好京劇,后專事戲曲研究,改名莊清逸,1931年死在北京。
TOP、7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滿洲鑲紅旗人。岳托是清朝開國史上的一位重要將領,他在祖父去世后,以大局為重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岳托很早就投身戎馬,太祖朝,岳托攻遼沈,征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岳托先被封為臺吉、貝勒,后因軍功被封為親王,主管兵部。

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極的不滿,動輒獲咎,屢遭貶斥至貝勒。1638年病逝于濟南?;侍珮O念其功績追封他為克勤郡王。1688年,清政府為岳托立碑紀功。1778年,使岳托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并以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饲诳ね跏谰粢还矀髁耸呷?,一位成親王、一位衍僖郡王、六位平郡王、九位克勤郡王。

岳托死后不到兩個月,就被人高發(fā)謀反,以代善為首的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三人奏稱,“當按律懲治,拋棄尸骨,戮殺其子”。對此,太宗的結論是:朕決定不降罪岳托了,岳托自幼為母后所恩養(yǎng),朕亦“愛而撫之”,即使岳托萌生了“不軌之心”,朕亦不忍心對岳托施以身后之刑,關于這件事,你們就不要再說拋尸滅門的話了。
TOP、8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代善第三子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的第二子,是清王室努爾哈赤家族的第四代。做為努爾哈赤的子孫,他繼承了先輩們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際的烽火硝煙中南征北討,馳騁疆場,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順治五年,勒克德渾因功被封為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TOP、9 和碩怡親王——胤祥

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雍正繼位后,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雍正亦對其十分信任。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xié)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1730年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于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1861年,辛酉政變怡親王載垣與鄭親王端華、肅順被慈禧太后賜死。載垣被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直到1864年才恢復怡親王世爵,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TOP、10 和碩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訢于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并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lián)合發(fā)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于因中法戰(zhàn)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

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分別是恭賢親王溥偉,1936年去世;恭親王毓嶦,1936年襲恭親王。毓嶦是著名書法家,2017年去世。
TOP、11 和碩醇親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后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后發(fā)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jīng)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奕譞可以說甲午中日戰(zhàn)敗的罪魁禍首,建設了強大的北洋海軍,卻為了慈禧太后等人的享受,挪用很大一部分海軍經(jīng)費修建頤和園,導致最后甲午海戰(zhàn)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TOP、12 和碩慶親王——奕劻

1838年奕劻出生于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后晉爵貝子、貝勒,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1894年,被慈禧封為慶親王。1898年,成為鐵帽子王。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他受命與李鴻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1903年,為首席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1911年,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袁世凱復出,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清朝滅亡后,遷居天津。前后一共傳了四代三位慶親王、兩位慶郡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350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