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即使她很優秀但她也從來不驕傲(她最大的錯是不該)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9)
不知道為什么,這幾天一個長得比較精致的女人,因為一副耳釘、一條絲巾,上了熱搜,不管打開哪個自媒體,都是關于她的消息,讓人不看都不行。
事情其實很簡單: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局副局長李少莉在10月29日召開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用手指著稿子念。

關鍵是,她佩戴的一副耳釘疑似是法國著名奢侈品牌梵克雅寶,據說售價高達3萬元;她的脖子上系的絲巾疑似是愛馬仕牌的,售價在4000元以上。
不知道是哪個好事者把這件事放到了網上,立刻引起很多的討論、質疑,甚至有人把這個副局長很多信息扒了出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10月31日,當地紀委說:已經介入調查。
這個女性副局長簡單的信息是這樣的:漢族,1966年5月出生,民盟會員,大學本科學歷。曾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等稱號。
呼和浩特市是個地級市,副局長從級別上來說應該是個“縣處級”;1966年出生的人現在是“縣處級”,其升遷速度其實并不算快。

升遷
搞不清楚她到底錯在哪了從照片看,這個副局長五官端正,著裝得體、妝容輕奢;另外,她在通報情況時,使用手指指著稿子念的,好像不熟悉情況,不能脫稿。
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但一直沒搞明白:她錯在哪了?
首先,一個女性戴一副耳釘、圍個絲巾,何錯之有?五官端正的女性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點又有什么錯?非得蓬頭垢面才好嗎?
爆料的人說:她佩戴的一副耳釘疑似是法國著名奢侈品牌梵克雅寶,售價高達3萬元;她的脖子上系的絲巾疑似是愛馬仕牌的,售價在4000元以上。

奢侈品是被炒出來的
關鍵是你只能“疑似”,也沒有確切的證據;再說,如果不提“耳釘”,還真看不到她戴耳釘了;即使刑事案件還“疑罪從無”呢,為什么這么件事要先入為主地搞得天下皆知。
就算這耳釘、絲巾真的是如爆料者所說的奢侈品,真的值這么多錢,難道這違法了?三萬多的飾品對一個愛美的女性來說,不算多奢侈吧,又不是三十萬。
當年在北方上學,當地的女性都愛打扮,聽當地人說:我們這的女性愛美,披金戴銀穿貂皮的身子,吃糠咽菜喝玉米糊的肚子,一身打扮好幾萬。

據說這是朱元璋
不知道為什么,一個北方女性官員穿戴得稍微有點輕奢,就搞得沸沸揚揚,難道女性官員就不能打扮了?難道非要官員們穿一身補丁的衣服,才顯得合適嗎?
還有人說她用手指指著稿子讀,說明她不專業。1966年生人,57歲了,早就老花了,她能看清稿子已經不易,用手指一下也不足為怪。
要說錯,她不戴付眼鏡是個錯。但是,她要戴一副貴一點的眼鏡,似乎又是一個罪證。
新聞發布是一件嚴肅的事,是在代表官方發聲,一個字不能錯;所以,這個副局長比較謹慎地讀稿子。
至于稿子寫得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就這么一件破事搞成這樣,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
畫面感太強,讓吃瓜人不能自已個人理解:讓吃瓜網友接受不了的有這幾點:
1、這女人是個官,還是個高調的官,氣人;
2、對女性來說,這女的長得不錯,還有錢買這么貴的首飾,氣人;
3、對一些無聊男人來說,自己的女人蓬頭垢面很難看,別人的女人穿金戴銀好漂亮,氣人。
“恨人有,笑人無”,是人性里最要不得的東西,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對有權有勢的人不敢批評,對弱弱的人大加撻伐,這也是很多人的習慣。

人性的弱點
這個叫李少莉的副局長恰好符合這幾點:年齡不小,但看起來還是比較年輕的樣子;她是個非黨人士,也快退休了。
帶著“疑似”名牌耳釘;圍著“疑似”名牌絲巾;頭發燙成波浪的樣子;用手指指著稿子念。畫面感太強了,恐怕一些人在齟齬地想:她怎么當上副局長的?
不是說這個副局長沒有錯,她應該打扮簡單一些,這樣更得體,畢竟她是公務人員。但她這種輕奢的打扮不是罪過,她不應該被網絡暴力糾纏不休。

公務員很難考,各國都一樣
輿論監督不能過分據報道,當地的紀委已經介入調查,這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什么問題,那就處理什么問題;如果沒有問題,也應該還人家一個公道。
但現在事情發展已經不是這么簡單了,而是網暴、深扒,連這個官員的家人、長輩都給爆出來;也不知道真假,事情的性質就變了,非常惡劣。
再說,這個官員是“民盟會員”,民盟是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其成員多在中大型城市、主要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

如果她是黨員,的確應該狠狠批評;而大中型城市的中高級知識分子,把自己打扮得精致一些,不應該是大眾聲討的對象。比這個官員高調、奢侈的人大有人在。
實際上,一個地級市的副局級干部,還是服務窗口的,實際權力并沒有多大。
如果一個“民盟”干部,沒有什么問題,僅僅因為穿衣打扮高調了一點就受到這樣的待遇,對這個團體的影響是負面的。
善良的網民不應該被人引導偏了中華文明是一種“生產型文明”,這個文明下的人都非常善良,很少有攻擊性。絕大多數網民都是善良的,他們在網上發泄自己的不滿,沒有什么壞處。

男耕女織
許多落馬官員一開始緣于網絡爆料,證明輿論監督的確對反腐有很好的正向作用;但怕就怕有心人借這個機會挑起社會的對立,攪亂輿論的經緯,混淆是非的界限。
不少的社會事件都是這樣,一開始鬧得沸沸揚揚,群情激奮,而事實卻是另一個樣子;等事實發布后,事情熱度已經消散,但不好的影響已經造成。
腐敗官員是有的,在網絡上帶節奏的壞蛋也是有的。前者帶壞了社會風氣,動搖了人們的信任,破壞了政府形象;后者攪亂了網絡風氣,放大了消極因素,損害了所有人的利益。
當地紀委好好調查吧,既不能放過腐敗,也不要污人清白,更不要給有心人以任何可乘之機。

輿論監督是好事,比如當年的“表哥”戴著和自己收入明顯不符的名表;但輿論監督也不能變成網暴,看到一點捕風捉影的東西就搞得雞飛狗跳;
因為這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先“莫須有”一下,即使真查出問題,也不能說輿論是對的,因為程序倒置且惡劣。

不能用“莫須有”來定罪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403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