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川劇紅袍記簡介(川劇草鞋縣令的前世今生)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4)

草鞋縣令(2022版)劇照。四川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德陽市文旅局 王海燕
川劇,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川劇在唐代曾被稱為“川戲”,歷史記載,唐時期川戲在全國的影響力非常大,當時的全國甚至還出現了“蜀戲冠天下”的局面。五代時期,中國歷史出現了一位酷愛川戲的皇帝——后唐莊宗李存勗,他演技上佳,對川戲技藝有頗多改良,成為川戲的兩位“祖師爺”之一。舊時川戲班一直有奉祀“祖師爺”的習慣,演員臨上場前,都須朝掛在后臺入場口的“祖師爺”畫像頂禮膜拜,以祈演出成功。而被膜拜的“祖師爺”有兩位:一位白面黑三綹須穿龍袍,一位白面無須穿龍袍,前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后者正是后唐皇帝李存勗。川劇成于滿清,興于民國,抗戰之后,它卻突然消亡。四川省于1982年提出“振興川劇”,至今已經有整整40年。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四川省一直按照“保護、繼承、改革、創新”的方針來開展川劇振興事業。從當下的社會語境來看,改革、創新、跨界、新舊融合、尊重傳統,已經成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的標簽,在川劇界更是如此。據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統計,傳統川劇劇目至少有2000個,但在目前川劇界能常演的劇目也就僅有幾十個。《柳蔭記》、《鴛鴦譜》、《望娘灘》、《杜十娘》、《玉簪記》這些劇目基本上沒有劇團再排演。川劇武生中的藏刀絕技,如今也沒有演員能夠很好地表演,絕技真成了“絕技”。至今,川劇的傳承,不僅僅是給后人晚輩留下白紙黑字的劇本,而更是需要從劇本到唱腔、音樂、舞臺展現、四川方言、四川民俗等方面的全方位保存。雖然川劇界不乏杰出的藝術家,但稱得上是經典劇目的不多。加上川劇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這樣的藝術形式的生存在當代社會舉步維艱。劇目的老套更是吸引不了更廣泛和更年輕的受眾。新排一個完整的、思想性兼具藝術性、有當代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劇目,逐步提升打造為川劇的經典保留劇本,才是川劇傳承、為當代人所感知并產生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工作。川劇《草鞋縣令》同振興川劇的大趨勢高度契合,不失為振興川劇40周年這種重要時間節點的一場壓軸大戲。
·什邡故事·
川劇《草鞋縣令》以清嘉慶年間什邡真實歷史人物——紀大奎在四川什邡任知縣時的幾個故事為素材,講述了紀大奎賑災救饑荒、治水患、引流民落籍什邡、教化百姓平糾紛最終立功成圣、升任知州。劇中所展開的情感撞擊與思想交鋒,通過一系列矛盾沖突的戲劇化呈現,演繹了一個清廉樸實、求真務實、踐行踐諾、淡名淡利、敢于擔當、灑脫超然、睿智果敢、仁德親民的“草鞋縣令”形象。以川劇的形式來展示紀大奎這一人物,既是對什邡歷史文化名人的挖掘,也是對什邡川劇文化的傳承。全劇通過紀大奎在招撫山民、治理災荒和水患時,在開不開倉、炸不炸李冰凌、挖不挖墳等一系列艱難抉擇時的內心戲,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一代文豪在面對天災人禍時所展現出來的內心掙扎與彷徨。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嘲諷和批判了官貴民輕、惟命是從、患得患失的官僚思想。

草鞋縣令劇照。鄧曉軍供圖
據歷史記載,紀大奎是江西臨川人是清末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理學家,他在程朱理學方面造詣很深。紀大奎在全國多地為官,經歷、著述和傳聞頗豐。真實的歷史中,紀大奎(1746-1825)“字慎齋,乾隆四十四舉人,充四庫謄錄。五十年,發山東,署商河。后歷署昌樂、棲霞、福山、博平等縣,民皆近而親之。父憂歸。嘉慶中復出,十年(1806年)來宰什邡,時年已屆花甲。”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紀大奎從故鄉江西臨川龍溪出發,奉命赴什邡縣任知縣。那一年他已經60歲。剛到什邡當縣令的時候,有人對他說:“什邡縣民性強悍,宜示之以威。”他說:“如果無德可懷,專示以威,于民何益?吾無德于民,民猶懷之,若導之以德,民風不更淳乎!”意思是要用德來教化百姓,而不是用威權來震懾。他先是把朱熹所注《四書》和王陽明的“良知”學說,寫成《讀書入門三法》交與方亭書院,讓秀才、監生們把它刻印成《條諭錄》發行到城鄉。到任什邡縣令兩個月后,紀大奎便擬定了鄉規《二十四條》,內容包括觀善懲惡,嚴禁兇、盜、賭、強占豪奪、差役訛詐等內容。當時縣內有秀才、監生數十人,經常操縱訴訟。這讓紀大奎深為警惕,每訊問一案,先要清查有無訟棍引誘,如有發現操縱等情況,堅決嚴懲。一段時間后,那些秀才、監生紛紛躲了起來。這讓紀大奎很苦惱,來硬的從來不是他的方法,好在爭水械斗事件的出現及解決,讓他贏得了威望。什邡雖有石亭江和南陽泉水分流灌溉,但由于土多砂礫,滲透性強,流域內經常會發生供水量不足的情況。由于堰堤舊規參差互變,不能劃一,造成用水不均引發的分歧案件特別多。過去什邡和綿竹、廣漢常因用水發生爭執。多次調查后,紀大奎視溝口的高低,驗水性的流狀,較河流的長短,查田土的松堅,矯正舊規,一 一立案。按照成案協商,平息了在引用石亭江水中的多年爭訟。任期內,紀大奎一心愛民,嚴格律己,從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下鄉必自帶食物,役夫也由自己供給,不準隨行,吃拿百姓。幾年下來,以德教化使民風大變,對紀大奎的稱頌在什邡處處流傳。他還遏止壟斷規范煙市;夜砍樹瘤破解迷信;親率衙役剿除邪教;清正廉明以民為本;親自編纂54卷的《什邡縣志》。而這一干就是10年。他花甲之年主政什邡,在盜匪猖獗、紛亂貧弱的時局中,不惟個人仕途,力排眾議,開瀑口,興水利,辦教育,啟民智,找出解決當地治理困局的方法,將一個積貧積弱的縣份,建設成為一個“歲皆大熟、物阜民豐”的富裕縣、安定縣,為此后百余年什邡成為四川一個重要的縣份,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和精神基礎。任職十年期間治縣有方、廉政勤政、親民愛民,升任合州知州即將赴任時,百姓齊呼“請大老爺脫靴”,一雙又破又爛的草鞋留在了什邡,被尊稱為“草鞋縣令”。200多年后,紀大奎的故事被搬上藝術舞臺。
·四川文化·
一種文化能不能立起來,強起來,關鍵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 從什邡歷史人文故事中走出來的紀大奎形象的塑造,主體上忠于史實,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大膽的藝術創作。他貌不驚人,甚至有點土氣,但他可貴之處在于,自始至終把救民水火、為國效力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使命,事必躬親,窮根究底;面對困境,能自我反思,自我警醒,能夠及時放下身架,體察民情、深入民心。勤廉是紀大奎的底色,他的認知、能力、擔當、責任和常年扎根基層,處處為群眾著想的“草鞋精神”更是這個歷史人物精神品質的核心。川劇《草鞋縣令》提出的做官和修身理念“離微不二”,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離微不二,體用相融,是要求達到忘我、摒棄功利之心,全身心感受世間萬事萬物和各色路人,并與之意念、情感、語言、行為互動,最終達到由文內成圣到文外成圣的精神升華。做官也是做人。如同一葉在民生疾流苦水,塵浪宦海沉浮中,耿往獨行,駛向彼岸的載魂之舟,深刻詮釋了“離微不二把心修,不負天地載魂舟”的深邃主題。該劇挖掘什邡本地歷史文化中的“清廉因子”,把優秀文化融入到全面從嚴治黨之中,激發崇廉、敬潔的正能量,培育基層黨員干部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官是人民的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官不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是俯身實干的服務者,不是自私自利的享受者,而是脫掉官袍官靴、穿上草鞋,為民生疾苦奔走呼吁、甘于奉獻敢于吃苦的帶頭人。
人物精神品質決定核心文化價值。作為一個生長于什邡的人,我是聽著紀大奎的故事長大的。像中國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一樣,辦實事且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官,文人墨客都會不惜心力和筆墨,將他們的故事一代代地加以傳誦。這些傳聞里,紀大奎與從古到今天的所有清官一樣,既能審奇案又能戰豪強,既清正廉潔處事公允,又才高八斗情深意重。這樣的官員,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是稀有之人,故而運氣好的什邡先民,不惜想象力,將贊美和懷念,寄托在紀大奎這個清官身上。這部戲并沒有把這些傳頌照單全收,而是很內斂很有分寸地以“實”入手,以穩重而有說服力的史實為依據,把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畏有喜有悲的清官形象,鮮活地重現在觀眾們面前。在這部戲里,紀大奎既要面對紛亂復雜的地方利益沖突,又要處理親情與法理的爭執,還要經受自身的三觀與現實環境不相融的掙扎,最終在激烈繁雜的矛盾沖突中,找尋到一條各方面大致能夠形成共識的安定之路。

中華傳統文化的擔當精神在四川這片文化土壤上繁衍并生生不息。在這個歷史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和巴蜀文化是渾然一體的。崇尚擔當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氣質和精神底色,始終綿延于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長河之中。讓人感受最深的是劇中對于紀大奎身上具有的傳統文化擔當精神的完美演繹。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不乏像紀大奎這樣的人物,他們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卻不甘平庸,而是心憂黎庶、報效國家。
所有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當代人心中有什么,眼睛便能在悠長的歷史中去找尋什么,并將其視為榜樣標桿,一心向往學習模仿。“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在賑災救饑荒劇情中,巧妙地將紅白茶、黃葉煙等什邡土特產融合進來,以民生為本,不顧及官身風險,破除常規,體現了紀大奎“義不避難,事不逃責”的胸襟。“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在引罪民落籍什邡劇情中,紀大奎更是充分展露出舍生取義的大丈夫氣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引流教化百姓平糾紛劇情中,紀大奎的擔當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人格魅力。“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在治水患劇情中,沖突重重、高潮迭起,不僅有“官匪”相爭、實地勘探、脫官服換官靴、“拉保保”等精彩場景,而且有紀大奎卸任后依然心系治水大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大儒真儒特有的“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境界。這些傳統精神品質一直鼓舞并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奮勇拼搏、砥礪前行。這部戲能夠充分結合當下的時代精神,對紀大奎身上的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將民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量,堅守初心不忘本分的精神,與我們所處的大時代相結合從劇中,我們能感受到策劃者和創作者們殷切的愿望和期待——在當下新時期的建設征程中,需要更多的干部,能夠與“草鞋縣令”共情,懷揣“草鞋文化精神”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心態,去愛人民,為人民服務。
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人民賦予其手中的權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按照忠誠、干凈、擔當的要求,不僅在其位、謀其政,更要盡其職,勝其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古人尚且有“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買紅薯”的精神境界,紀大奎尚且有“草鞋縣令”的美談,作為當代共產黨人,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真正做到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如此富于傳奇色彩的故事或許更多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期盼,人們呼喚現實中有更多的“草鞋縣令”,有更多的清廉官員。作為封建人治社會中靠個人情懷和道德修養維持形象的清官典型,紀大奎不忘入仕初心,勇于擔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始終做到親民愛民,為百姓的利益不畏各種艱險,心為民所思,力為民所使,這樣的“稀缺”資源,這樣的官場典型,使得他能夠流芳百世,傳為千古佳話。《草鞋縣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涵養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對推動全社會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有著積極作用。
·中國川劇·
川劇《草鞋縣令》的創作起步于2017年,前前后后歷時近5年。最初由成都市川劇院專業編劇楊椽擔任編劇,兩屆中國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獲得者、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陳智林擔綱主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戲劇梅花獎得主肖德美,國家一級演員李喬松、蘇明德等藝術家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升打磨并再次二度創作的新版《草鞋縣令》融入了編劇雨林老師、導演查明哲老師的藝術理念,除了致力于追求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格及川西民俗文化風格外,同時特別接地氣、有煙火氣,用川劇化的舞臺表達方式展現四川特色喜劇效果。人物獨特、戲趣幽默。舞美精致,場面較大,調度處理頗見功力,唱段繁多,傳統唱腔的韻味十足。既繼承傳統折子戲的韻味,又深度融入舞美設計,運用科技手段使立意和表現同步提升。新版劇目突出了唱詞曲調精美,進一步豐富了地域特色,在注重藝術表現的同時,增強了廉政作品生動性;尤其是劇中紀大奎與百姓的關系也正映襯著當代的黨群關系,幽默中透露摯誠、悲壯中蘊含溫暖、質樸中夾雜執著,矛盾沖突尖銳,節奏跌宕起伏,極具時代氣息。
川劇《草鞋縣令》帶有極強的四川地域文化特色。劇本有思想性,唱詞有文學性,導演有藝術性,表演有觀賞性,人物有獨特性,演出有趣味性。劇中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情感張力十足。劇情進行了合理的藝術加工演繹,以民生情懷為重。故事跌宕起伏情節環環相扣。服飾方面,較舊版更為精細,突出設計細節;舞臺設計,背景裝飾由山水畫和詩章融合而成,凸顯中華傳統文化意境。詼諧幽默的四川方言唱詞配上川劇高腔、川劇程式身法和川劇鑼鼓,綜合節奏跌宕起伏,幽默中透露摯誠、悲壯中蘊含溫暖、質樸中夾雜執著,具有質樸情懷的作品的風格特征,極具時代氣息。劇中紀大奎與吳中隆、楊承祖等劇中人物的對手戲特別出彩,串聯起一個個既有詼諧幽默,又有悲壯感人的故事。

川劇名家陳智林在劇中塑造的什邡縣令紀大奎,是《草鞋縣令》為川劇舞臺奉獻的又一個具有獨特個性和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陳智林以高亢清澈而又細膩婉轉的唱腔、日臻化境的意韻表演,將紀大奎這一獨特人物放在獨特的環境與事件中去展現,將草鞋縣令草根、親民、灑脫、厚道的獨特個性用“自綁自縛”、“脫靴換鞋”等獨特手段和程式來塑造。將紀大奎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際、只唯百姓的睿智樸實與淵博認知巧妙地融到“現場草書的多才多藝”和“死豬不怕開水燙”、“眼屎大點前程”等鮮活臺詞之中。陳智林唱功深厚,唱作俱佳,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拿捏到位,游刃有余。舞臺形象清新、接地氣、質樸真實。著名川劇小生演員肖德美在劇中扮演的楊承祖,扮相俊秀、嗓音清脆,身姿優美,溫文爾雅而又不失心機、深諳官場算計;聲如洪鐘、神形威莽的凈角名家李喬松在劇中扮演的吳中隆形如草莽、神如英雄、有情有義、舉輕若重;大丑大美、樸實老辣的丑角名家蘇明德扮演的雍奴藏拙露巧、戲趣天成。《草鞋縣令》的舞臺如同一面生活的鏡子。人物紀大奎、楊承祖、吳中隆、老雍奴,令丞主仆四人物,演員陳智林、肖德美、李喬松、蘇明德分別是生生凈丑四名角。透過演員的特質投射映射出的人物,生動鮮活,這也決定了《草鞋縣令》一劇的藝術審美價值極高。該劇第七場“紀大奎與雍奴脫袍換靴跑山察地”戲段,不僅是《草鞋縣令》“官靴換草鞋”的點題戲眼,也決定了這臺戲精彩程度高低的戲核。陳智林與蘇明德,一個名須生、一個老丑丑,二人載歌載舞、珠聯璧合,充分運用傳統戲曲形體、身法、動作等方面的程式化技巧,寫意表現上坡下坎、慢走快跑。特別是劇中紀大奎脫掉厚底官靴,換上八耳草鞋之后,為了表現紀大奎脫掉官靴的一身輕松,陳智林采用循環往復的“圓場程式”,身著藍衫、腳踩草鞋、挽起褲腳、手提衣角,蹬著一雙草鞋輕盈跳躍,圓場履平地,快步起青云,臺上衣袂翻飛、臺下掌聲響如雷,觀眾情不自禁發出的喝彩聲,至此,掀起全劇高潮。戲至此、入佳境。該劇的編、導、演為這場戲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哲理。不僅唱做觀賞、宣泄情感,而且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凈化思想。
詩言志,戲寓理。一部好的作品、一場好的折戲、一個好的戲段,通常具有多層意義,《草鞋縣令》跑山這場戲所表現出來的程式、技巧、唱做表演等所展示的是入眼入耳的表層視聽意義,而劇中人物紀大奎和雍奴二人在“脫靴換鞋”過程中所揭示的人生感悟才是入腦走心的深層哲理意義。“脫,脫,脫——脫下了名韁利鎖,脫下了一張面具,脫下了官場常例,脫下了虛偽外衣”,“丟,丟,丟——掉了小心翼翼,丟掉了亦步亦趨,丟掉了搖頭擺尾,且看我一身輕松馬蹄疾”,紀大奎在“脫靴換鞋”后分別直抒的兩段快意和唱詞,藝術地唱出了紀大奎的感悟,這一精彩的戲段帶給《草鞋縣令》一劇的更為深刻的哲理。

另外,“采茶舞”引入四川民歌小調以及《新水令》等川劇高腔曲牌的師古而不泥古的做法,都讓該劇的音樂具有了好聽悅耳而又獨具風格等優點。音樂、唱腔設計李天鑫和配器李柳莎在該劇的戲劇唱腔設計,某些片段大膽地將現代地方音樂元素融入到川劇中,引入什邡當地民歌,加入川北燈戲元素,更是體現出了別具一格的川劇特色。劇中有一段引入了“磬鑼”等打擊樂器的“吹打”配器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全劇的“草根、草民、草鞋”風格。伴奏方面,利用民樂樂器本身的特點,輪流擔任唱腔的襯托,比如琵琶的很多指法是傳統的,用它來表現川劇,在音調上有一定優勢。編、導、演、樂、觀等各個部分在這場戲中的完美融合一,才有了這樣一場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精彩劇目,極具藝術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2018年12月20日錦城藝術宮首演后,《草鞋縣令》先后赴北京、上海、重慶、張家港、紹興等全國各地巡演,截至目前已演出80余場,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是四川省唯一入選2020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曾獲四川藝術基金2020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以及四川“文華獎”劇目獎、百家“推優工程”優秀原創文藝作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百年百部”創作計劃等多個重量級獎項,參加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獲評“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并赴中央黨校、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進行交流演出。參加第二屆四川省藝術節優秀舞臺劇目展演,獲得第四屆四川文華獎,在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后,此次參評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七屆中國文華大獎,成功入選終評。

川劇是川渝兩地同根同源的戲曲文化。兩地都是川劇的沃土,川渝兩地此次都有代表劇目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這其實是川劇藝術在回歸本體之后實現的共同語匯的表達。文化血脈,血濃于水。文化承載著川渝人民的共同情感,川劇是川渝文化之根,帶來了兩地鄉音鄉情的回歸,這是文化的回歸,更是親情的重聚。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立國”戰略的確立,“傳統文化是獨特的戰略資源”已吹響了中國戲曲振興的號角。作為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川劇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獨特優勢。川劇除了保持自身藝術精髓的同時,更需要思考如何實現中國元素的表達,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跨文化傳播路徑,讓傳統戲劇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巴蜀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川劇的振興,定能為川渝兩地共建巴蜀文化走廊增添了生動注腳,為風生水起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經貿交流與合作,注入濃郁鮮活的文化味兒。川劇的魅力和一心為民的情懷,定能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更加發揚光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6241.html
上一篇:哺乳期燙睫毛(哺乳期燙發化妝)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