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男生多少歲才能不算早戀(青春期的異性交往)
發布時間:2024-09-03閱讀(14)
近日,在成都七中實驗學校舉行的“女童保護,共同的責任”專家交流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一筠就“青春期教育”一題進行了專題交流。她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有新的需求,也有新的權利,而家庭、學校和社會,則要承擔起為孩子保駕護航的責任。
何謂青春期?
青春期既是花季也是雨季
青春期,一般指人10至19歲的時期。人類從出生起,身體的各個系統都在快速發育,唯有性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是緩慢的、隱性的。進入青春期,人的性系統就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在這個時期,少男少女們的發育會出現三大生理變化。
一是整個內部系統的逐步完善與健全,骨骼、肌肉快速生長,大腦內部結構逐漸復雜,細胞和組織趨向成熟完善,行動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增強。二是第二性征的出現。三是性機能的發育成熟。
“這個時期,孩子們有新的需求,也有新的權利。青春期既是花季也是雨季。”花季意味著快樂、愉悅;雨季意味著困難和挫折。青春期一般對應小學四年級到大學一二年級的時間段,是為事業做準備,也是為成人、成家做準備的時期,在陳一筠看來,孩子們所受的青春期教育前者居多,后者很少,而后者的重要性是不亞于前者的。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頭腦中充滿了關于情感、生命、兩性關系方面的問號,而家長應該承擔解決這些問號的責任,引領他們度過青春期。而這些知識,是教師、家長、孩子三方都需要學習的。
如何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陳一筠給爸爸媽媽們支招,媽媽要跟女兒做閨蜜式的談話,說說“女人那些事”:如何進行身體護理,跟男孩交往、接觸的底線在哪里,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不能被觸碰的;而爸爸就要和兒子進行“男子漢之間的對話”,聊一聊男人的擔當、責任,對女孩的尊重與保護。
“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打上有關性安全的預防針,我們有責任讓孩子知道生命誕生的過程。”陳一筠說。
情感的萌動
是青春期的第三性征
當“男女有別”的第二性征出現,使得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開始注意自身的形象,有了希望接近異性、被異性吸引等思緒,異性之間發生情感的萌動,這些就是青春期的第三性征,是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經歷的正常現象,是合情、合理的。
陳一筠指出,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間的交往,不應被扣上“早戀”的帽子,或許稱之為“早練”更加合適。“‘早練’,不僅可以,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必需’。”
成年之后,大多數人都會與異性組建家庭,而在青春期這個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與異性交往成為了一種擇偶的練習,是為人生的下一階段做準備。
戀愛是青春期的孩子們由于身體發育產生的正常需要。與“早戀影響學習”這種觀點相反,陳一筠認為,這種需要不僅是正常的,而且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都有著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男女交往有助于緩解青春期的性壓力。進入青春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需要新的平衡。而少男少女的交往只有發生在一個近距離的物理空間或是精神空間(打電話、發信息)才能生成一種新的能量,他們會覺得開心、愉悅。這是異性之間的交往才能生成的能量,可以滋養身體和心性,幫助孩子們達到一個平衡、健康,身心和諧的狀態。
其次,有助于孩子排解青春期的各種煩惱。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應付身體、情感的煩惱,還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山一樣大的學習壓力。陳一筠談起一個做過咨詢的女孩,一堂45分鐘的課,她3次拿出鏡子來照,覺得自己不好看,想著要化妝、整容。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煩惱,就像走著走著掉進了一個泥坑,不能理解他的家長和老師無法把他拉出來。幫助他走出來的往往是同齡人。
再次,有助于孩子智力上的發展,提升自尊、自信。陳一筠認為,只有當身體和心靈處于平衡和諧的狀態時,才是最有利于學習的時候。來自同齡異性的肯定給孩子帶來的自信,是大人無法給予的。
最后,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是每個人的第二次“斷奶”,而失去這個機會,可能就失去了練習與異性交往能力的機會。“戀父情結”“戀母情結”等情感問題的出現,在陳一筠看來,很可能是因為在青春期沒有與同齡異性群體有正常的交流接觸。
青春期教育如何展開?
為孩子保駕護航,而非控制
“我們民族的文化是相對保守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談論‘性’。”陳一筠說,一代一代的孩子在缺失性教育的情況下長成大人,當他們想跟自己的孩子說點什么的時候,卻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很多媒體用性做噱頭賺取流量,“我們都是過來人,但孩子是第一次,他們瞪大眼睛在看。”陳一筠說,不要讓孩子因為無知而犯錯或受到傷害。
此外,來自外界的危險也不少。近幾年的性侵犯占到了未成年人侵害案的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比2017年增加了30%,2019年又增加了42%,而數據能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們不僅要跟孩子談性,還要深入地講、提前講。性教育在孩子們八九歲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陳一筠說。
在陳一筠看來,青春期教育就是讓孩子不要因為無知所以無畏,要知情,才談得上“選擇”。
青春期教育可以從狹義的性和生殖健康、廣義的幸福教育兩個層次來理解,涉及生理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三個方面。
生理教育,主要是理解第一、第二性征的作用機制和原理。情感教育,主要是關于少男少女在青春期的情竇初開,如何去理解這種現象,以及這個時期孩子的需求和權利。而生命教育,就是理解生命,是哲學層面的青春期教育。
這三個方面的知識,是教師、家長、孩子三方都需要學習的,其中,家長應該成為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力量。學校進行的是規模化、標準化、公開的教育,無法做到個體性、隱私性。青春期孩子發育的差異性很大,并且差異不只是兩性之間的,個人的遺傳、營養、接觸的信息,都是不同的,青春期教育需要的差異化、個性化、隱私化的教育,學校是做不到的。
陳一筠指出,家長和老師還應該警惕青春期三大“帽子”:叛逆、早戀、心理疾病。
在陳一筠看來,“越聰明的孩子叛逆得越早”。青春期的成長,就是孩子學會獨立的過程。叛逆意味著對現狀的反思,只有在青春期給孩子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他才能成長為一個能夠克服困難、獨立思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人。
而不把青春煩惱打上“心理問題”的標簽,是孩子們能夠敞開心扉、尋求幫助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很多人看來,走進心理咨詢室就意味著“心理有問題”,這會讓孩子本能地抗拒這個地方。陳一筠建議,學校如果能把相關的工作改稱為“陪伴”,可能會比所謂的“咨詢”“治療”效果更好。
至于“早戀”,它雖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也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引導的。青春期異性的交往,要倡導以群體的、公開的、不帶有偏見的交往為主流。鼓勵孩子與異性交往,在他們意識到“男女有別”的時候去看看那些異性之間的區別,他們也會悄悄地比較同齡的異性與長輩有什么不一樣,這就是他們戀愛、婚姻的早期鋪墊與準備。陳一筠指出,現在的孩子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共鳴,談戀愛不再是無師自通,靠本能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成為了一門綜合的學問,需要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戀愛沒有法定年齡,所以無所謂“早戀”。青春期的孩子有資格體驗友情、經歷愛情,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為他們保駕護航,而非控制。
文 | 梁童童
圖 | 風犬少年的天空劇照
編輯:張尚 | 責編:向穎 | 審核:劉磊
在這里,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82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