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織補培訓哪里好(織補匠人觸網)
發布時間:2024-09-03閱讀(7)
一厘米的洞要織補一小時,不斷遭遇新技術挑戰
織補匠人“觸網”,堅守指尖“美容術”

3月14日,陳春蘭正在給顧客送來的西褲“踩暗線”。 記者 黃亞蘋 攝
“這件灰白格羊絨大衣是一個細妹子送來的,我把裁短的余料變成了一根腰帶……”3月12日,從事織補工作35年的陳春蘭向記者展示了她的新作品。今年53歲的陳春蘭,見證了長沙織補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從燈籠袖到泡泡袖、從圓領到彼得潘領,三湘都市報記者在長沙采訪發現,隨著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長沙的織補匠人也在轉換思路,更新織法、購入電腦設備,并開始擁抱互聯網。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亞蘋
【市場】 織補匠人越來越少
一臺老舊的縫紉機、一張熨燙臺、一雙巧手就是陳春蘭的“門面”。她的織補店位于學宮街7號,在僅10平方米的局促空間里,掛滿了拉鏈、紐扣等配件和50余件待取的衣物。
“上世紀80年代補一件旗袍都要2元錢,有些老街坊穿了十幾年,破了也還要拿來我這補。現在的后生仔,衣服破了就買一件咯。”陳春蘭感慨說,織補在長沙曾是熱門手藝,現在不少同行卻選擇轉業或退休。
她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如今拿衣服來織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原線織補10元起,看難度定價。干這行勞神費力,一個1厘米的洞都要織1個小時。”
70后鄧女士回憶稱,在20世紀90年代,織補室算得上長沙服飾賣場的“標配”。但記者調查發現,在王府井百貨、平和堂五一店、友誼商店等長沙老牌賣場的女裝層,此前設立的織補室均被放在較為隱蔽的洗手間通道內。而在相對年輕化的樂和城、悅方ID MALL以及泊富icity美好生活中心等賣場,則沒有設立此類場所。
【調查】 多數消費者只買不補
記者在長沙街頭對20名市民進行了隨機采訪,其中有12名消費者表示“不補衣服”,還有5位受訪者表示,平時很少有縫補需求,主要以秋冬衣物為主。網絡編輯唐璐就表示,襪子和打底褲等能自己簡單縫補,而單價一兩百元1件的快時尚品牌服裝,若要改樣可能價格都趕超買一件新衣,沒有縫補的必要。
就讀于北京某大學服裝工程專業的樓小姐則坦言,由于織補技術對專業和學歷要求不高,而且行業內機器正逐漸取代手工編織刺繡,“盡管上課也學織補,但沒有同學愿意開織補店,畢業后基本上都做服裝設計或者創業開私服定制店了。”
【新做法】 適應新需求不斷學習新技術
“以前都是粗麻布衣打個補丁就可以穿,現在的小姑娘對織補的要求很精細,只能走‘暗線’。”陳春蘭介紹,為了滿足年輕人的改樣需求,同時將衣服改得更加年輕時髦,自己也經常去商場看當季款式,“你要我改一個彼得潘領、連衣裙加一條荷葉邊都不是難事。”
“你看這條絲巾,就是一個95后送來的。本來是1平方米的大方巾,我把它剪成了兩條,兩邊加上蝴蝶結,這樣春夏都可以搭配不同衣服。”陳春蘭拿著一條黃色繡花圖案絲巾如是介紹。
與此同時,價格不菲的羊絨衫的普及,也帶動了羊絨衫織補“美容”新需求。織補工胡女士告訴記者,由于年輕白領們長期伏案工作,羊絨衫的袖肘和腋下成為磨損的“重災區”,“98%的顧客都會選擇縫一塊麂皮,只要十幾元,卡其色、黑色、紅色等貼補我都備足了貨。現在一天至少能接一二十單。”
她還表示,隨著服裝純手工、私人定制等觀念的流行,服裝的電腦交織、電腦提花等技術不斷翻新,對傳統的織補手法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見招拆招”。
【新思維】 織布匠人積極擁抱互聯網
在70后長沙人的回憶中,織補師傅大多散布于商場門前或鬧市之中。而記者采訪發現,不少織補工結束了“打游擊戰”的工作模式,開始將業務搬至線上。
數年前,在中山亭做流動織補工的廖先生在壽星街開了一家20平方米左右的織補店。“開店后,我把織補信息發布在58同城、列表網、百度糯米等同城分類信息平臺上。”他介紹,如今店內所有的訂單均來自于互聯網,月收入超過4000元。
記者以“織補”為關鍵詞在淘寶網進行檢索,得到有關結果近100條,其中,長沙正常接單店鋪有3家。
也有人看中了市場商機,將織補、改衣服務與互聯網結合。2017年4月,采用中央工廠服務模式的互聯網平臺易改衣宣布完成1000萬元A輪融資。創始人梁仕昌公開表示,隨著網購、海淘的普及,以及服裝品牌促銷去庫存的銷售方式,消費者的改衣需求正不斷增加,“目前,易改衣注冊用戶已超過50萬,每月客單價超200元的訂單數量超過1萬單,并保持著季度30%的業務增長速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847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