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康師傅收購百事了嗎(創始人疑似尿褲子)
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4)
1991年的一天,一位臺灣大叔乘火車從內蒙返回北京,途中最影響他心情的,并不是旅途的疲憊,而是在大陸投資賠光了3300萬人民幣(那時候,王健林還沒有掙到1個億)。準備打道回府的大叔因為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在車上吃了一包臺灣帶來的方便面,沒料到,泡面的香味引起了圍觀,不斷有路過乘客詢問哪里能買到這種方便面。
雖然大陸在那時候早有了方便面,但人們還是習慣煮著吃,而且大陸的方便面品質欠佳、包裝簡陋。大叔手里的這種碗裝方便面,包裝精美,還附有餐具,讓眾人眼前一亮。大叔興奮地感嘆到“大陸這么大,坐火車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場該有多大”。
這位大叔叫魏應行,是“康師傅”創始人魏氏四兄弟的老四。很多人都聽過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中的廣告語“就是這個味”,卻少有人知道就是這個魏。魏氏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來自臺灣彰化,在接手父親的鼎新油脂加工廠后,改“鼎新”為“頂新”。1988年,魏氏兄弟赴大陸投資,推出“頂好清香油”以及“康萊蛋酥卷”等產品,但均以失敗告終。魏應行正是在賠光本錢之后,因自帶的臺灣方便面受同車旅客好評有了創業靈感。
經過一番調查之后,魏氏兄弟發現當時大陸雖然有不少做方便面的食品廠家,但生產出的廉價方便面幾毛錢一袋,質量較差,而進口方便面雖然質量好,幾塊錢一碗的價格卻難以讓90年代初的大眾接受。看中了中端方便面食品的空白市場(或許就是現在所謂的藍海),魏大叔帶著新籌集的800萬美元資金再次來到大陸,在天津開發區成立了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并為契合北方市場,選擇了一個憨笑可掬的胖廚作為品牌形象,取名為“康師傅”。“康師傅”這個名字符合北方人習慣用“師傅”稱呼專業人士的語音習慣,又在“師傅”前冠以“康”字,意為健康且專業。
與大陸方便面只有一包調料不同,康師傅選擇大陸民眾普遍喜歡的紅燒口味推出紅燒牛肉面,并增加了一個牛肉醬料包,還配有紙質的碗和塑料叉子,免去了消費者外出沒有餐具的尷尬。這些創新元素加上在電視臺(當時最具價值的媒介渠道)的廣告攻勢,讓康師傅紅燒牛肉面迅速暢銷,甚至出現批發商在公司門口排隊進貨的場面。
康師傅方便面一舉成名之后幾乎壟斷了大陸方便面市場,在統一進入大陸前一直是一家獨大。魏氏兄弟的老大魏應州不顧股東和兄弟們的意見,堅持迅速擴張生產線并搶占全國市場,一邊在臺灣賒賬添購設備,一面對經銷商提出先付款后發貨。
魏應州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沈陽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并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區域化的產銷格局,并建成了紙箱廠、PSP碗廠、包膜廠、塑料叉廠等配套服務廠商,形成了產業的垂直整和。
康師傅控股1996年2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巿,募資1.57億美元,開始了更加激進的擴張。1996年6月頂新國際集團收購“德客士”,并更名為“德克士”。1997年,德克士北京、南京、武漢、廣州、福州、天津、杭州等各分公司餐廳陸續開業,同年共有33家直營餐廳開業。
1998年,魏氏兄弟返臺投資,斥資100億新臺幣取得味全的多數股權,魏應行擔任味全董事長,但收購資金中30億來自銀行。98年11月,味全股價跳水,同時,由于德克士在各地盲目,各地分公司有1/3虧損,頂新陷入財務危機的泥潭。
1999年,元氣大傷的頂新向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出售康師傅股權,以每股0.80港元之代價出售近13.84億股“頂益”股票,上述交易總金額近11.07億港幣。從此以后,在上市公司的股東構成中,臺資“頂新”與日資“三洋”開始平分秋色。這也成為十余年后康師傅在抵制日資時受牽連的原因。
度過危機后,康師傅的發展趨于平穩。德克士調整戰略,迂回到肯德基麥當勞后發,主推二三線城市并開放加盟。目前,德克士在大陸有2300家門店,這一數量稍高于麥當勞2200家,低于肯德基的4000家。味全逐漸扭虧為盈,在08年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全年營收達115億新臺幣,凈利達5.27億新臺幣。2009年,頂新以37.35億新臺幣拿下臺北101大樓19.55%股份,成為最大單一股東,后又兩次增持,持股37.17%。


然而,頂新盛世依然沒能維持太久。
2013年11月,頂新味全卷入大統油風波,被查出所售的21款食用油,使用黑心油商大統長基的問題原料油,并隱瞞長達19天。其總經理張教華公開承認,旗下由頂新制油廠代工的21項油品,原料油買自黑心油商大統長基,甚至無法保證“黑心原料油未流入市面”。
2014年9月,臺灣爆發地溝油風波,強冠公司被曝在油品中摻餿水油,受到影響的企業可能多達200多家,這一事件震驚了全臺灣,而味全又名列其中。
10月8日,在地溝油事件余震未平之際,臺灣檢方又查獲頂新旗下的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的案件。隨后,正義公司出品的68項油品被下架,至少波及下游230家食品業者。
2014年10月27日,前董座魏應充遭彰化地院裁定羈押禁見,彰化地檢署為偵辦厘清案情進行提訊。但就在魏應充在還押看守所時,卻有媒體拍到他的褲襠“濕了一片”,疑似尿濕褲子;對此檢方不便對個人隱私發表意見。
“黑心油”事件爆發后,頂新旗下食品遭受前所未有的抵制,大量食品在臺灣被下架,康師傅和味全受此風暴影響已蒸發百億新臺幣市值。
迫于輿論壓力,魏氏兄弟全盤拋出持有的臺北101所有股份。2009年與頂新競價失利的馬來西亞地產集團IOI Properties以250億元新臺幣(約合49.28億人民幣)接盤。頂新買入101大樓時的成本約每股13到15元新臺幣,而14年拋出的價格為每股約45到46元,回報率達212.5%。
2015年8月,微博熱傳一視頻:臺灣導游告訴大陸游客,康師傅在臺灣的餿水油事件,臺灣人民正進行“滅頂行動”,呼吁大陸游客一同抵制,稱頂新在大陸使用餿水油量是臺灣的56倍。康師傅隨后發布聲明,針對相關視頻中的惡意中傷行為,已向警方報案,提請司法介入調查。
2016年3月,臺北地方法院對味全混油案進行一審宣判,味全前董事長魏應充、總經理張教華、頂新前總經理常梅峰等13人以及味全公司,被控詐欺、虛偽標記、食品衛生管理法等罪,判魏應充4年,可上訴。
除了“黑心油”事件的影響,頂新懶以起家的方便面業務也受到了網絡訂餐平臺的沖擊。
2016年8月,康師傅發布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康師傅上半年收益為41.91億美元,凈利潤為0.697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的1.97億美元下降超過64%。據資料顯示,自2011年開始,中國方便面銷量持續5年下跌。2016年1月至8月,根據對全國22家方便面企業的統計,有9家出現銷售下跌情況,多個品牌已開始調整經營方向。
2017年1月1日,臺灣康師傅宣布解散,3日登報清算公告。頂新集團表示,臺灣康師傅經營范圍僅限臺灣地區,業務僅是進口生產設備,并出租給味全委托生產,2015年爆發油品事件后,臺灣已不再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面,因此,基本上已無任何實質營運業務。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主業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無任何不利影響。
也就是說,在大陸,康師傅的方便面依然有得賣。畢竟對康師傅來說,臺灣業務原本就只占很小一部分。
推薦閱讀:
每月開店100家!沒有工廠卻成最大服裝類企業,市值超800億一年關店1000多家,市值由170億跌至17億,大眾鞋王沒落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2679.html
上一篇:曹植復原圖(真愛上了美麗的嫂子)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