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3)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昆蟲也早早地準備了不同顏色、花紋、功能的戰衣。除了遮身護體,還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吃掉。
從材質上看,有些昆蟲的“衣”由蟲體的構造物或排泄物制成,有些“衣”的材料則來自昆蟲周邊的環境,另一些則是二者兼而有之。


昆蟲自卵中孵出后,隨著生長,幼蟲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將舊表皮脫掉,這個過程稱為“蛻皮”,而脫下的舊表皮叫“蛻”,比如我們經常在樹干上看到的蟬蛻。幼蟲的生長與蛻皮周期性交替進行,每一次蛻皮后,都伴隨著一次快速的個體增長,然后速度減緩,再蛻皮。若把所脫下的“蛻”看完一件“棄衣”,昆蟲一生中會脫掉多件“棄衣”。

同一種昆蟲的蛻皮次數相對穩定,但是蛻皮次數會隨昆蟲性別的不同,以及溫度、食料等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一般而言,雌蟲比雄蟲多蛻皮1-2次,如衣魚、蝗蟲等昆蟲。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蛻皮次數趨于減少,例如,大菜粉蝶在14-15℃條件下蛻5次皮,而22-27℃時蛻皮次數減少為3次。饑餓時,昆蟲往往增加蛻皮次數,以抵抗不良環境。如皮蠹在饑餓條件下的蛻皮次數由4次增至40次,但是過多的蛻皮會導致蟲體越蛻越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件特色的昆蟲外衣。
穿彩衣的翩翩蝴蝶
我們最熟的昆蟲外衣,應該是多彩的蝴蝶吧。蝴蝶的美麗色彩和圖案則主要歸功于覆蓋于蝶翅上的粉狀物。看上去,蝴蝶仿佛穿了件美麗的“彩衣”。可是,這件“彩衣”極為脆弱,用手指輕碰一下,翅上的粉狀物隨即脫落。事實上,粉狀物為扁平囊狀物,稱為鱗片,也是構成彩色翅膀的基礎。


放大的蝶翅鱗片
蝴蝶的彩衣主要有三種功能:其一,能調節體溫,氣溫升高時蝴蝶的鱗片會自動張開,改變太陽光照射的角度來散熱;氣溫下降時鱗片會緊貼在身體表面,讓陽光直射在鱗片上,吸收更多的太陽能。其二,有助于同伴之間的交流和求偶。例如,雄性閃蝶翅正面的明亮藍色是一種遠距離信號,在相距400米遠處仍然可見。有幾種黃粉蝶的雄性個體的鱗片能強烈反射紫外光,有利于雄性黃粉蝶尋找到配偶。其三,彩衣具有防御功能,彩衣上的色彩和圖案可起到偽裝、威嚇和警戒作用,從而免遭天敵的捕食。例如,雄性閃蝶飛行時,藍色若隱若現,不易被天敵發現;休息時,翅膀直立,翅反面的褐色和眼斑有利于偽裝。
鞋兒破帽兒破的的膽小蓑蛾
這張圖片里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它里面藏著的是蓑蛾幼蟲。


這種幼蟲孵化后吐絲下垂,迎風飄動,遇到寄主植物(臘梅、梅花等)后即吐絲做囊,然后再黏附一些斷枝、殘葉、沙子、泥土等,把自己嚴密地裹起在里面,這就是護囊。由于護囊很像農民用來遮擋風雨的“蓑衣”,所以,為它們取名叫蓑蛾。護囊里面的幼蟲頭朝下方。隨著幼蟲的不斷長大,蓑衣也將不斷增大。例如,螺紋蓑蛾幼蟲期為2-3個月,改制“蓑衣”時,幼蟲先將所需的枝條咬斷,并將它們黏在一起,然后順著護囊外舊枝條的方向將護囊壁咬開,把已備好的新枝條塞進去,最后幼蟲吐絲將切口封死。在整個幼蟲期,該蟲要對“蓑衣”進行3次改造。
愛干凈的沉底石蠶
在河湖和池塘的水底,常見一些用沙子或者植物碎條、碎葉子做成的小套子。這些套子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換顏色,秋冬是深暗色,春夏是鮮綠色。如果剪開小套子,有時候會發現一只小蟲子藏在其中,它就叫石蠶,又稱石頭蟲。“石衣”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在水中起固定身體的作用,以防被流水沖走,二是起偽裝作用,石蠶不易被天敵發現。

石蠶是毛翅目昆蟲的幼蟲,其成蟲稱為石蛾。幼蟲一孵化出來就開始制造石鞘,通常生活在泉眼、湖泊或溪流中,喜愛較冷而無污染的水域,是顯示水流污染程度的指示昆蟲。
不講衛生的泡泡沫蟬
在野外草叢中,時常看見植物的葉片或莖稈上有一攤像唾沫似的泡沫。乍一看,以為是有的人不講文明到處亂吐口水。可是,用小草棍把泡沫撥開,就會看到里面有一只小蟲在蠕動。原來,泡沫里的小蟲就是沫蟬的若蟲,又稱吹泡蟲,而這些泡沫就是這些若蟲分泌的體液形成的“泡泡衣”。


一件“泡泡衣”可維持1周之久。這件“泡泡衣”除了可以可以控溫保濕,防止若蟲身體水分的大量流失,同時還可以驅避捕食的天敵,將小型昆蟲牢牢地粘住。
下次在戶外再看到這些特色服裝的昆蟲,一定停下腳步觀察一下它們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380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