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紹興哪里可以補鞋(人文臺州補鞋)
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6)

唐國志在補鞋。
一臺手搖補鞋機、各式釘子、小鐵錘、銼刀、剪刀、膠水、鉆頭、榔頭、碎皮革……這些大大小小的補鞋工具和材料,跟隨了唐國志40多年。
6月24日中午,艷陽高照。在椒江銀河商城東邊小巷子里,記者見到了正在修鞋的唐國志。小攤子很簡單,一塊紅底黃字的小牌子上寫著補鞋、修拉鏈、敲扣等字樣。此時,唐國志的妻子阮秀花端來熱騰騰的手打面,唐國志微笑著接過碗,放在凳子上,在遮陽傘下吃了起來。
“我老伴最愛吃手打面了。”阮秀花說,“我們結婚那年,他就開始外出補鞋,到現在有40多年了,我也斷斷續續補了30多年,補鞋的手藝我還是跟老伴學的呢。”
這時,一位老顧客拿著開膠的鞋來找唐國志,她對記者說:“唐國志為人老實,手藝非常好,收費又低,補鞋我只找他。”
走南闖北 自力更生
唐國志的老家在路橋蓬街,父親早逝,唐國志早早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很多人農閑時出外補鞋來補貼家用。
1976年農忙過后,24歲的唐國志扛著補鞋機,跟著本村的唐師傅,在椒江七號碼頭坐上了駛往上海的客船,然后從上海到了大連。
唐國志回憶,第一次外出補鞋是在遼寧鞍山和大連一帶,后來轉到了黑龍江佳木斯。1976年到1982年,唐國志每年農歷七八月份出門,過年前回家,年年如此。那時候,唐國志用扁擔挑著補鞋機走街串巷,過年回家之前,將補鞋機賣給需要的人,并教他們補鞋的技巧。“1982年到1995年期間,唐國志帶著妻子一起去過克拉瑪依、廣州……年復一年,補鞋不僅給唐國志帶來經濟收入,也漸漸成為他擅長的手藝。
唐國志自豪地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東北的6年時間,我省吃儉用,存了6000元,其中5400元用來造了新房子,家里的生活條件從此得到了改善。”這是唐國志第一次體會到努力工作給他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手藝不丟 知足常樂
補鞋子很簡單,但堅持不容易,“當初村里一起出外補鞋的人中,現在還在補鞋的就我一個了。今年也是我補鞋的第43個年頭。”1995年,唐國志跟隨兒子住到椒江,他將自己的小攤子安在了銀河商城門口。第二年,阮秀花也隨唐國志一起擺攤。
隨著夫妻倆的補鞋生意越來越好,補鞋攤也逐漸增加,最多時將近30個攤位擠在一起。為了不跟人爭搶,唐國志就將自己的攤子轉移到銀河商城東邊的小巷子里。唐國志指著老攤位的方向對記者說:“我在這一帶擺攤20多年了,每天早上8點就到攤位,天黑才收攤。”
吃好面的唐國志去扔垃圾、洗手的當口,市民呂女士拿著一雙兒童鞋來修理,沒看到唐國志,就轉身走了。過了5分鐘,呂女士回來了。她告訴記者:“我只找唐師傅補鞋,如果唐師傅不在,我寧愿等幾天。”“可不是嘛,唐師傅不僅手藝極好,修理費還低,一次只收3元、5元,最多也就收二三十元。”也來修鞋的徐女士補充說。
短短幾分鐘時間,又來了一位顧客要修包的拉鏈。“這個包我很喜歡,買來沒多久,但是拉鏈跟包相接的地方掉線了,我就想到了唐師傅,特地從路橋趕過來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
67歲的唐國志沒說話,戴上老花鏡,接過了皮包。他先將包打量了一番,隨后拿來小剪刀將縫合拉鏈的線慢慢剪開,再把需要縫合的位置壓在機器上,左手壓著包,右手搖動機器縫起來。唐國志邊補邊說:“有些包的縫合線跟補鞋子的線一樣,所以用補鞋的線也可以縫補包,像這種皮質的包有點厚,小機器還不一定能補好。”沒過多久,包就恢復了原狀。王女士塞給唐國志10元,但是他只收了3元。
唐國志摘下眼鏡,“我的顧客大多是老顧客,我也不好意思多收錢。還有些顧客通過熟人介紹過來的,臨海、溫嶺、黃巖的都有。”唐國志告訴記者,現在是淡季,“十一”至來年的“五一”期間,生意最好。“兒子有自己的工作,我跟老伴身體還好,每天賺的錢也夠花,我很滿足了。”唐國志說。
午后的陽光照在唐國志的雙手上,那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
來源:中國臺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457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