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葬禮扛幡講究(出殯當天扛著走)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50)
我小時候農村還很窮,吃不飽穿不暖,更別說什么好吃好看。
新鮮的事兒也很少,所以格外期待村里有人家辦事,比如嫁娶的喜事兒,會圍著看新媳婦兒,覺得這是最美的女人。
哪怕辦喪事,也會又怕又好奇。

記憶中村里有人辦喪事,會砍好幾棵樹,等到出殯時在上面綁很多有飄帶的東西掛著。
小時候很好奇為什么要這做?后來才知道原來這叫引魂幡!
一般一三五日不樹幡,7日齋則要樹大幡。
對引魂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甚至沒聽過,所以今天就從5個方面,來和大家深度解讀引魂幡!

引魂幡起源于宋朝,最初是在一些傳說中出現,是神仙們帶著引領亡魂升天的工具。
后來隨著佛教盛行,引魂幡也深入老百姓心中,成為農村喪葬習俗里的一種葬具、冥具!
引魂幡由一根長竹竿或柳樹干撐起,放在遺體旁邊,一般去世第二天就會豎在路邊或院子里,一直到逝者出殯。

下葬后,才把引魂幡插在逝者墳頭上,直到經歷風吹雨打徹底消失,但有時候樹干或長竹竿會活過來,在墳上長出綠葉來~~
引魂幡之所以存在,和人們的觀念有關。
他們覺得人走了,靈肉會分離,不會一起消亡,會選擇在熟悉的地方飄蕩,影響順利到達那邊。
故而需要一個東西引領和控制他們,讓其跟隨肉體一起下葬,故而才有了引魂幡!

在農村還有個習俗,就是下葬時去送殯的親戚朋友要去搶幡布,說是有特殊效果,拿回去做衣服給家里的小孩子穿非常好。
當然,這并沒有依據,只是一種習俗罷了。

有的地方出殯后紙扎、花圈、紙錢等冥具大多要燒掉或埋掉,但引魂幡卻不用,而是插在墳頭樹立起。
各地習俗不同,在我老家花圈、紙扎不用燒掉,都和引魂幡一起插在墳堆上。
引魂幡一開始掛在很高的樹上,下葬后用短細的木棍支撐起,插在墳堆里。

農村很看重長幼,也并非誰都能扛引魂幡。
一般是由長子或長孫打幡兒,也就是扛著在前面走。
有的地方還規定,白幡長子扛,花幡長孫扛,紅幡由重孫扛,后面會介紹這些顏引魂幡的區別。
而且用哪只手扛也有規定,比如若是父親去世,長子需要用左手打幡,母親去世,用右手,農村很多女性都自稱是“右邊人”,也和這個有關。

如果長子比父母先走,則由長孫打幡。
若是無兒無女無孫,則由侄子、外甥或義子來打幡。
如果還沒結婚,找不到任何可以為自己打幡的人,出殯時就可以將幡布放在棺材蓋上,讓逝者自己打幡,也叫“頂幡”!

上面提到了引魂幡的顏色,這里就說一下不同顏色代表的意思。
首先,最高級別的是紅幡,代表的是喜喪,一般是有重孫的逝者能用,有重孫最低也是七八十歲,農村覺得年事已高去世的是壽終正寢,喪事喜辦,稱為喜喪。
而紅綠相間的花幡則代表有孫子輩,并非早逝,也算高壽了。
白幡則代表只有兒子女兒一輩兒,孫子還沒出生,并非絕戶。

不過我老家記憶中不這樣,我爺爺去世時,才50多歲,但孫子們都已經出生,有的已經上小學,但記得當時樹的依然是白幡,所以可能不同地區習俗不一樣吧。
對于沒有后代的逝者,引魂幡需要特別制作。

有經驗的人能從引魂幡的顏色就大致上看出逝者的年齡、家庭成員等信息,而引魂幡的形狀,則能判別逝者的性別。
比如,引魂幡的飄帶最下方剪成五個箭頭,那么說明逝者是男性。
如果下方剪出五個凹形狀也就是缺口,則逝者是女性。
“男剪圓形、女剪方形”,農村覺得男性代表天,女性代表地,合在一起就是天圓地方。
當然,學過地理和物理的人都知道,我們所在的地球其實是圓的,而非方形。

還有的則以數量來辨別,傳統觀念覺得男屬陽,剪單,女屬陰,剪雙。
所以也有逝者是男性引魂幡下方就剪13個圓形,是女性就剪14個方形。

不過也有的不是,比如滿族人就會用三尺多長的紅布,上面鑲三角形黑布幡頭,下面鑲上五指狀黑穗,這是滿族人引魂幡的標志。
五、不同年齡引魂幡寫法不同上面介紹了引魂幡的來源、存在意義、打幡人的選定、以及顏色、形狀代表的意思,最后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引魂幡的寫法。
一般來說,80歲以上去世的,會在“故”前面加個“耄”(mao)~~
而70歲以上,80歲以下去世的,則是在“故”前面加“耋”(die)。
60到70歲去世的,則在“故”前面加“耆”(qi)。
如果沒有超過60歲就去世了的,則都在“故”前面加個“世”字。

比如有人40歲就去世了,他的靈幡上面一般會寫“世故”顯考,內行人一看便知逝者的大致年齡。
基本上從以上5個方面就能很全面地了解引魂幡,大家掌握了,以后參加葬禮也大致能知道逝者的年齡、性別、婚假與否等信息,也能通過打幡人來確定身份,不容易鬧出認錯人的尷尬~~

那么關于引魂幡,大家還知道哪些內容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69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