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馮褲子大哭(的苦難三部曲為何叫好不叫座)
發布時間:2024-09-16閱讀(14)

2021年7月,馮小剛執導描寫當代都市女性情感生活的電視劇《北轍南轅》播出。
劇中不但有藍盈瑩、金晨、韓庚、王凱、鄭業成等大熱流量明星,就連沒幾場戲的三十幾位客串演員也都是劉曉慶、徐帆、宋丹丹、黃渤這個級別的大明星。
然而即使演員陣容如此豪華,也依然沒有拯救作品 “撲街”的的命運。豆瓣評分低至4.9分,絕大多數觀眾都給了1-3星的低評價。

作為國內一流的電影導演,馮小剛執導電視劇堪稱“殺雞用了斬牛刀”,可是落差巨大的降維打擊卻“撲”得這么難看,實在讓人很意外。
有資深觀眾一語道破天機:
“其實從馮導轉型拍苦難三部曲,他的鼎盛時代就過去了”。
對于做導演25年、執導18部、累計票房超60億的賀歲片之父馮小剛,《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三部電影究竟意味著什么?他又為什么鐵了心要拍它們呢?

2007年,闊別影壇兩年的馮小剛攜轉型之作《集結號》回歸大陸賀歲檔。

為什么放棄早已熟稔的喜劇賀歲片轉拍戰爭片?馮小剛說:“每一個男性導演都有拍戰爭片的愿望和情結,我也不例外。”
原因當然不是說得這么簡單,真實原因在于馮小剛不甘心只做一名一流的喜劇導演,他想成為被中國電影青史永記的頂級大導演。
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正劇是頂級大導演的必備作品,而大制作的國產戰爭片此時尚是空白。
電影根據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為保證大部隊安全轉移,九連47名戰士阻擊敵人壯烈犧牲。

后來唯一幸存的連長谷子地歷經多年艱辛尋找戰友尸體,最終恢復戰友的烈士榮譽。
《集結號》劇本和以前很多戰爭題材電影不同,嚴格講并不像主旋律電影,為此八一電影制片廠沒有和馮導合作,并婉拒了對方的投資請求。
最后,老東家華誼兄弟接了這個盤,華誼老總王中軍公開表示哪怕認賠2000萬也要支持馮導拍《集結號》。

總計8000萬人民幣的投資里,演員片酬只有100萬,其余的錢都花在制作上。
劇組邀請了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特技團隊做班底,制作出來的戰爭場面逼真、慘烈,傷亡景觀令人震撼,視覺效果可以類比頂級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

在東北的拍攝過程中,劇組成員吃足了苦頭。一場戲下來演員被凍到手腳麻木都是小事。
拍雪景需要用10噸化肥造雪,結果引發全體演職員嘔吐、腹瀉,集體歇工。
除了這些,劇組的拍攝過程還非常不順利。破壞耕地風波、欠薪風波、張涵予墜馬受傷、花費3個月制作價值10萬元的道具被燒毀……
《集結號》可謂命運多舛,一波三折,卻也應了“好事多磨”的老話。
影片上映后橫掃金雞、百花、金馬、金像、華表等國內幾大最高規格獎項,拿獎拿到手軟。
《新聞聯播》占時一分鐘為《集結號》做官方宣傳,這是中國電影前所未有的待遇。
影片還被英國官媒《泰晤士報》納為2008年的100部優秀影片名單,被評價為“繼《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優秀、最感人的戰爭史詩。”

當然,觀眾評論中也不乏異議,認為《集結號》仍然沒有規避國產戰爭片的通病:
影片中團長對九連“聽不到號聲不能撤退”的堅守命令有欺騙、蒙蔽嫌疑,不符合解放軍一貫的光榮形象;
電影前半部分的慘烈犧牲在后半部分并沒有得到價值和意義上的探討,影片根本上是“英雄受委屈”的故事,主題缺少“偉光正和高大全”;
影片中有九連槍殺俘虜、私分戰利品的情節,戰場上不聽上級指揮,導致無價值犧牲;

指導員王金存上戰場被嚇尿褲子,抹黑了部隊政工干部的集體形象。
……
總而言之,是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臆想了那個年代的戰士,缺少了主旋律電影的核心價值。
在柴叔看來,也許電影里的某些細節并不符合歷史真實,不過《集結號》總歸是藝術創作而非紀錄片。

影片聚焦于真實鮮活的個體,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敘事講述一個英雄背負痛苦、執著信念的動人故事。
能達成這樣創作目的的,應該是部好電影。
《集結號》作為馮導的心血之作,最終收獲票房2.6億,豆瓣評分8.2。
從數據上看《集結號》是成功的,加上它開啟國產戰爭片大制作時代的歷史意義,可以說馮導轉型的第一步邁得很穩。

2010年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河北唐山進行全球首映。

在距離唐山大地震34年的前夕,馮小剛提交了他執導的第一部災難片,首映的時間、地點安排得都頗有深意。
影片改編自作家張翎的小說《余震》,以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為故事背景,講述母親元妮和女兒方登因地震中的生死取舍而錯失32年的悲情故事。
馮小剛曾說:“災難題材的影片拍不好就很容易拍成紀錄片”。
很顯然,商業片出身的馮導并不想拍紀錄片,災難可以是背景,卻不可以是主題。
正如原著名字“余震”,馮小剛和主創團隊將《唐山大地震》的核心主題放在了親情上面,放在地震之后幸存者的心理創傷和相互救贖上。

影片中用7分鐘展現大地震的震撼和悲愴,剩余100多分鐘全部在拍貫穿32年之久的親情和救贖。
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元妮經常說“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
她背負當年放棄女兒的心理罪,拒絕搬家,拒絕其他男人的追求,拒絕從大地震的陰影里走出來,開始新生活。

張靜初飾演的女兒方登因為當初聽到母親選擇弟弟而放棄自己,多年沉浸在“被棄”的心理陰影中。
雖然養父母對她疼愛有加,可是依然醫不好方登的心病。她自己更是在大學期間懷孕后,為了不放棄自己的孩子而中斷學業,遠走他鄉。
母女倆帶著大地震留下的創傷,各自在不同的時空里捫心自問,究竟什么是親情?當災難臨頭時,親情又能夠抵御和保護什么?

這種折磨始于一場大地震,也終于一場大地震。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遠在國外的方登和已經事業有成的弟弟方達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救援。
在救災現場,方登親眼目睹一位母親對女兒做出截肢的無奈選擇。
左右為難、心如刀絞的母親,就像當年元妮的場景復原一樣。這時候自己也是母親的方登體諒到32年前元妮的不得已。

和弟弟方達的意外相遇讓方登終于放下了心里的怨恨。相同血緣的親情,即使因為天災被人為切斷32年,也還是會重新融合在一起。
影片最后,“流浪”多年的方登“回家”了,無論是對養父還是對母親,方登都徹底打開了自己,再次擁抱親人。

電影到此,通過故事轉折、具體細節、人物情緒的細致刻畫,把“親情”這個核心主題全面呈現在觀眾眼前。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災難片,是中國人民族情感的偉大回歸,是對唐山大地震24萬死難同胞的紀念。
電影播映期間,據上海《東方早報》調查有76%的觀眾落淚,表示影片很真實、情感很打動人。
影片中的地震片段雖然只有幾分鐘,但是馮導為了真實還原,花費巨資搭建10多棟實景樓房。
劇組同時向全國觀眾征集那個時代的日常用品,小到桌椅門簾,大到電器卡車,僅自行車就有上百輛。救災部隊的軍裝找不到,就畫出樣子找八一制片廠給批量制作。

為了真實還原當年的23秒地震場面,馮導砸下八千萬資金用于后期的特效制作。
近百名特效工作人員耗時8個月,運用多項國際先進特效技術,把影片中7分鐘地震片段的恐怖和慘烈完整呈現,令人目不忍睹。

馮導在拍攝過程中極其注意控制創作情緒,不煽情,不刻意,以一種平淡、瑣碎甚至略顯枯燥的敘事, “白描”出災難過后人們心靈創傷慢慢愈合的平靜。
但從這點上看,馮小剛已經全然跳出喜劇導演外放、濃烈的創作習慣,進入到大導演深刻、內斂的創作境界。
《唐山大地震》總票房6.65億,位居2010年度內地電影票房亞軍。豆瓣評分7.8分,整體來看是一部叫好也叫座的上佳作品。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令馮小剛自信倍增,他要從更大的時代視角去尋找創作主題。
打個比方說,在電影圈這個江湖里,現在是門派掌門的馮導已經把目光定在“大宗師”的高度上了。
他需要一部能讓自己躍升為宗師的“大電影”,這就是《一九四二》。

上個世紀90年代,當馮導還被叫“馮褲子”的時候,他偶然讀到河南籍作家劉震云的紀實文學《溫故1942》。
故事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全境遭遇旱災和蝗災,土地荒敗,顆粒無收。
偏又趕上日軍入侵,國名黨軍隊敗走后政府為了甩鍋,對河南災情不但視而不見,而且顛倒黑白、粉飾太平,致使河南1000萬人流離失所,300萬人被餓死。

土財主老范家境殷實,因為饑餓流民鬧事,不得不跟隨逃荒隊伍離開家鄉。
沒有食物,又遭遇國軍和日軍的殘酷壓榨、蹂躪。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中,老范和其他所有災民一樣,眼看著親人和鄉親或死或賣,最后錢糧散盡、家破人亡。
老范的絕望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故事中如人間煉獄一般的河南也正是那時苦難中國的縮影。

讀完那段很少為人所知的歷史后,馮小剛說:“希望在我還活著的時候把這部電影拍出來。”
從2000年到2011年,劇本共送審3次都被打回來,題材太過敏感,馮小剛和劉震云就不斷修改,甚至推翻重寫。
2011年劇本得到同意拍攝的審批意見后,馮小剛拿著2.1億資金開始準備拍攝,9個月后《一九四二》正式開拍。
馮導帶著主創團隊把70年前河南災民的逃荒路線重新走了一遍,確定了“重現苦難、反思苦難、重點在重生和崛起”的創作定位。

影片采用平行敘事的結構,一條線講述以地主老范、佃戶瞎鹿、長工拴柱為主的災民活動場景,一條線講述以委員長蔣介石、省主席李培基、司令官蔣鼎文為主的國民黨軍政領導的活動場景。
災民一邊使用低飽和度、沉重的暗色來拍,冷色調呈現出餓殍遍野、慘不忍睹的壓抑基調。政府一邊使用顯眼的亮色來拍,服飾明亮整齊,場面也是歌舞升平。
通過視覺上的明顯差異,讓觀眾感受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對比。

在拍攝大場面時,馮導多用緩升鏡頭從高處俯拍,比如災民在鐵路上行走遭遇敵機被射殺的那段,俯拍視角里,災民四處逃竄、死傷遍地,整個殘酷悲慘的感覺呼之欲出。
在演員方面,《一九四二》里可以看到太多馮氏電影的御用演員。
好在像徐帆、張國立、張涵予、馮遠征、陳道明這些老戲骨幾乎演誰就是誰,封神的演技輕松能支撐起角色。
意外驚喜的是年輕演員張默飾演的長工栓柱,這個角色本來有些憨直、缺心眼,只是為了守著小姐星星就為老范出力賣命。

就是這樣一個有些傻有些倔強,最該生如螻蟻的長工栓柱,最后卻因不肯向日軍跪伏而慘遭殺害。
在那個萬民皆螻蟻的亂世里,卑微的栓柱卻活出了人的骨氣。他死得可惜,卻死得讓人敬佩。
《一九四二》仿佛是一幅現代《流民圖》,用呈現苦難的畫面無聲控訴著政府的腐敗,全方位演繹了舊時代天災人禍下的歷史悲劇。

《一九四二》宏大的視角和內容讓這部電影具有了史詩的特征,堪稱馮小剛的殿堂級代表作。
然而,藝術上的成功和票房并無直接關聯。在馮小剛苦難三部曲中,《一九四二》就是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電影上映后,豆瓣評分8.1分,在兩岸三地的各大電影節都有獎項收獲。然而在票房上卻只收獲3.71億,按照分賬票房來算其實還虧損9000萬。

在當年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上,成本只有《一九四二》一半的《泰囧》輕松收獲12億票房,成為2012年票房冠軍,而《一九四二》僅僅位列11。
票房的失敗很大原因歸于電影檔期安排。
馮小剛把一部充滿饑餓、死亡畫面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放到賀歲檔里,和其他歡聲笑語、闔家團圓的喜劇片爭搶觀眾,這也許是過度自信的錯誤。
另外,真實、深刻,是《一九四二》的優點,同時也因為影片過于真實和深刻,所以缺少對觀眾的刻意逢迎。

而如今在院線貢獻票房的主力人群以青年人為主,他們觀影的主要目的是放松、是開心,并不是讓自己去面對沉重歷史而痛苦。
必須承認,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殘酷史實不可忘記,但是大多數人并不樂于總記得這些。
深刻,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1997年《甲方乙方》上映,大陸電影自此開啟賀歲片先河。

加上1998年的《不見不散》、1999年的《沒完沒了》,馮小剛以賀歲三部曲確定了自己中國賀歲片導演的身份。
在過去二十幾年間,馮小剛的賀歲片娛樂了幾代中國觀眾,在春節里,馮氏賀歲片和央視春晚一起成了國人少不了的安排。
進入2000年,當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萎靡不振時,只有馮小剛在大把掙錢。
作為喜劇片導演,馮小剛的成功毋庸置疑。
就在《一九四二》票房慘淡時候,馮導一邊怒罵觀眾是”文化納粹的嘴臉“,一邊隨手拍了《私人訂制》,僅廣告植入和預售就收了7個億。
拍喜劇,馮導絕對是No.1。

但是馮導是更有追求的人,在電影圈里,喜劇導演能成為青史留名大宗師的,實屬鳳毛麟角。
在馮小剛的心里,20年前的一件事大概永遠不會忘記。
那次他被邀請去中影集團內部會議分享商業片成功經驗,面對滿屋子電影票房加一起都未見得比自己多、卻個個一臉不屑的學院派導演,馮小剛自知缺少底氣。
底氣是什么?就是要有發人深省、深刻社會意義的經典作品。

于是,馮小剛拍了苦難三部曲。
從《集結號》一個人的苦痛,到《唐山大地震》幾個人的傷痕,最后到《一九四二》一個時代的災難,馮小剛的格局和深度肉眼可見地在提升。
馮小剛曾經在采訪中說:“如果全中國導演都在向票房看齊,那就讓我來當個電影逆行者吧。”
雖然票房是衡量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但對于電影這門藝術創作來說,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引發思考顯然比票房更有價值。

每位藝術家都有創作巔峰和低谷,導演也一樣,像馮小剛這樣能在不同創作領域雙雙登頂的導演,其實已經很難得了。
結語:
現代社會對經濟的追逐充斥著各個行業,很多人也漸漸變成只拿錢做衡量的尺子,成為單一維度的評價者。
但其實世間所有人和事都是立體、多面、復雜的,可以有太多把衡量的尺子,得出不同卻都真實的結果。
觀眾對于影片、對于導演不也應該多幾把尺子嗎?
-END-
【文 | 曉鯤 】
【責編 | 語非年 】
關注@柴叔帶你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726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