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唐靜語法課(綻放在教育原野間)
發布時間:2024-09-16閱讀(19)

常德武陵區丹洲中心小學校長唐靜

丹洲中心小學美麗的校園
本網記者 余孟孟 通訊員 王靜 胡杰
一提起“校長”,大多數人腦海中呈現的可能是嚴肅、古板、學究,甚至官僚等令人緊張的形象。然而,當記者第一次見到常德市丹洲中心小學校長唐靜時,眼前浮現的卻是民國時期作家田倬之那段關于湘女的描述,她們“健康、活潑、能干、美麗,不能不稱譽她們是中國最好的女子。”
唐靜是那種最與眾不同的校長,或者說是最不像校長的校長。在她身上,人們看到的更多是湘女的多才與多情。說她多才,是因為她能教學,會管理,善演說,還長于寫作,在微型小說方面有不俗的成就;說她多情,是因為她對教育飽含熱情,對學生充滿深情,對生活富有感情。她崇尚自然,信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她拒絕浮躁,希望用“潔、靜、禮”的方式建造一個“慢教育”的校園。可以說,她是一位充滿著人文精神的“浪漫”校長。
多才:能說、會寫、善管理
唐靜從小受藝術家父親的影響,喜歡繪畫和音樂,愛好舞文弄墨。“爸爸是‘知青’,是非常有才的那種,書法和繪畫都很厲害,特別是畫虎,有很高的造詣。”唐靜說,她一直很欣賞父親那種藝術家的氣質,雖然后來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但對于文學和藝術的興趣從來都沒有減弱。
“因為讀了師范,后來就順理成章從事教育工作了。”唐靜說,1990年從常德師范學校畢業后,她就進入武陵區工農小學任教,教數學,還當班主任。“那時候,才17歲,個子小小的,又顯得很柔弱,常常被誤認為是學校的學生。”唐靜笑著說,但正是最初工作的5年,讓自己逐漸學會了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引導學生,也為自己以后在教學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組織管理能力是從東升小學鍛煉出來的。我非常感謝那里,學校給了我很多平臺。”唐靜說,1995年進入東升小學后,在承擔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先后擔任學校的大隊輔導員、工會主席、教學副校長等職務。“做少先隊工作時,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為迎接在常德舉辦的亞洲皮劃艇錦標賽而帶領100多名學生排練廣場操的事情。”唐靜說,要把這么多人組織在一起三個月,排方陣、練舞蹈、鼓士氣,引導他們遵守規則、注意安全,還要和學生家長做好溝通。這一切都是在磨練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另外,擔任大隊輔導員就要對學校一學期乃至一年的德育活動做出整體規劃,這勢必逼著自己提升活動策劃能力。也正是在負責學校少先隊工作期間,唐靜逐漸學會了選拔人才,給自己找助手,也學會了如何用人。因為工作做得出色,她還被評為“常德市十佳少先隊輔導員”。
工會主席的工作讓唐靜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學校管理。“我們當時做工會工作,不只是讓大家玩,讓大家放松,更是讓大家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我們建立了一套機制,實行民主管理,凡是學校大事都有職工代表參加討論,充分考慮一線教職工的需求。另外,工會還幫職工解決現實問題,幫大家維權,為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分憂。”唐靜說,通過工會工作她明白了,學校的管理不是校長一人的事,而是所有教師的事。校長不是發號施令者,而是服務者,是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服務的。
“2009年我開始擔任東升小學的教學副校長。核心工作是組織教研活動、落實課堂常規。”唐靜說,當時組建了“快樂教研組”,目的就是推進課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具體做法就是開發導學案,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調動起來。”唐靜說,教學副校長的工作讓她開始潛心思考教育本質、培養目標、校園文化建設等問題。3年時間她還輔導12位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對于教學和管理這些“主業”,唐靜很有一套;對于寫作和演講這些“副業”,她也有“幾把刷子”。多年來,唐靜一直從事微小說、散文和詩歌的創作。她在《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報刊雜志上發表作品近百篇,其中微小說《臉盲》《頭柱香》在全國大賽中還獲過獎。她擔任過《華文小小說》執行主編,編寫過《武陵廉政小小說》等12本小小說、散文集。她還曾參與中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創作基地的掛牌儀式、中國?武陵微型小說(小小說)高峰論壇等活動的策劃、組織工作。更難得是她還曾主演微電影《每個人都幸福》。至于演講和口才也是她的“多才”之一。她多次參加過區、市教育局組織的演講和朗誦比賽,并屢屢獲獎。她還指導教師和學生在演講和辯論中獲得佳績。至于受邀去做口才、禮儀等方面的講座和培訓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了。“演說和寫作,一個練嘴皮子,一個練筆桿子。它們對人整體的素養都有提升,自然也有助于我對教育的理解和踐行。”唐靜說。
多情:把整個心靈獻給教育
都說湘女多情,作為湖湘女兒,唐靜的多情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的復雜情感。
“一開始教書,并不像后來那么自美,而是覺得教學管理很難,心情也很難受,多愁善感地,獨自還哭過幾次。”唐靜說,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一次公開課。當時在武陵區工農小學的一個班里上課,她站在講臺上,教室最后面坐了很多領導和教師。講課很順利,但上課期間最后一排一個學生竟然偷偷跑出去玩了。這個情況唐靜當時完全沒有注意到。下課后,參加聽課的聯校校長陳春蓮就找她談話:“你知道上課期間有個學生跑出去了嗎?當老師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教學內容,更要關注學生的反應和表現。”唐靜覺得無地自容。但陳校長接下來的話更是讓她的眼淚噴涌而出:“當時我沒有叫停你的課,是出于對你的保護。如果當時就停下你的課,可能會影響你一生的發展。”的確如此,這算是一個教學事故了。“我到現在一直都很感激陳春蓮校長,不只因為她保護了一個年輕教師的自尊,更因為她讓我懂得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要有情感,要關注并關愛學生。”唐靜說。
有人說,教育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一旦沾染上,就很難從那種成就他人的喜悅和關愛生命成長的情懷中脫離出來。唐靜說,她就是如此。由于在寫作、口才、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才能,她其實有機會去團委、工會、組織部、文聯等更“高大上”、更有“前途”和“錢途”的地方工作,但她最終還是回到了校園,回到了一群孩子身邊。“我覺得從教育中獲得的那種情感體驗和幸福感,是從事其他任何職業都不可能得到的。”唐靜說,在教育中,人和人的喜歡、人對人的關愛、人同人的一起成長,都是牽動人內心柔軟神經的事情。教育,和理性相關,但更關乎情懷。
熱愛教育的人,往往是因為被校園里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所吸引。“其實,我是一個并不怎么理性的人,往往會發些小女人的脾氣,但是一走入校園,一看到孩子們,什么壞心情都沒了。”唐靜說,只要有時間,她早上都會早早地來到學校,站在校門口和每一個進來的孩子微笑打招呼。孩子們也以微笑回應,有的還會跑到自己面前和自己微笑問好。她覺得這是她一天當中最開心的時候。
不懂生活就不可能真正懂工作、更不可能真正懂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唐靜說,教育不是外在于生活的一種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事物,它離不開生活。對生活沒有熱情的人,對教育也不可能有持久的熱情;對生活沒有品味的人,對教育也不能有品味。“唐靜是個懂生活的人,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她對美食、對服飾、對旅游、對自然、對花、對茶、對酒都有自己的品評和理解。”唐靜一位“閨密”打趣說,唐靜是個有“小資”情調的小女人,她有才情,有文藝范,是個對生活充滿理想主義的人。
多夢:建造一個“慢教育”的校園理想國
“現在是個浮躁的社會,教育也未能幸免。”唐靜說,當前的教育大多追求形式上的進步,比如考試成績、入名校、比賽拿獎等,而忽略了教育過程本身帶給學生的成長體驗和快樂。有外在功利的追求,教育就靜不下來,也慢不下來,而教育恰恰是靜的科學,是慢的藝術。所以,她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做靜的教育、做慢的教育。
2015年初這個機會終于來了,上級領導安排她離開東升小學副校長的位子,去一所農村小學擔任校長。“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教育局袁宗文局長找我談話。”唐靜說,局長告訴她,現在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加大投入,努力實施教育均衡。每所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都跟上來了,但是只有教育理念、教風學風,孩子們享受到的課程資源與師資都跟上來,才能實現真正的均衡。他希望自己用多年在城區工作的經驗和執著的教育夢想,為農村教育帶來一股清風。
“袁局長也是教師出身,在農村小學教過書任過校長,了解孩子和老師真正需要什么,他是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我是帶著他的期望來到丹洲中心小學的。”唐靜說,雖然當時有些朋友勸她不要去,說離家比較遠,每天開車上下班很辛苦,而且一所農村小學,各方面條件都不會太好。但她還是決定要去。特別是當她真正走進那所鄉村中的丹洲鄉中心小學時,她就更下定決心了。因為,她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寧靜的校園、高大的樹木、清新的泥土、質樸的孩子,還有校園對面那片充滿生機的菜園。“這不就是我一直夢想的靜校園、慢教育嗎?”唐靜的內心被觸動了。
2015年2月,唐靜正式成為武陵區丹洲中心小學校長。“到學校后,我一方面對校園文化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工和完善;另一方面,關注教師專業成長,推行‘活力教研組’評比活動,關注學生發展,開展‘潔靜禮’養成教育。”唐靜說。
現在的丹洲中心小學校園里,無處不文化味濃濃,無處不生活味濃濃。“崇德尚禮”文化墻蘊含中華傳統美德元素,“厚于德”“專于智”“慧于言”“勇于創”“樂于行”是一種無聲的浸染與熏陶,“行知樓”“美雅堂”“靜雅居”是每棟樓的名字,傳遞的是一種文化與理念。校園內的“書香四溢”對聯長廊、“鄉村小景”農產品博覽園等都非常別致。“就連校園內的果皮箱,也是我們唐校長到市里精挑細選的,為的是符合整個校園安靜、雅致、富有文化的特征。”學校副校長鄧富振說。
為了給老師充足的時間做教研,開展“活力教研組”活動,學校取消了工作例會,將開會改為各科教研組開展研讀“課標”和教材。活動中,大家聚集在一起聽仿名師,上研討課,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如何讓學生快樂自主的學習,達成課堂的有效和高效。“現在布置工作、開會都在網上進行,學校還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每周都有兩期發布。不僅發布學校重要活動、大事通知,還推送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家庭教育等內容。”學校辦公室主任郭強說,通過網絡和微信平臺,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參與到學校的各項活動中來了。
對于辦學理念和方向,唐靜說,核心就是抓三個字,即潔、靜、禮。潔,就是潔凈,引導孩子們講究個人衛生、教室衛生和校園衛生,時時注意干凈,處處講究潔凈。同時,廣大師生還要注意心靈的潔凈,拒絕庸俗和媚俗,要有高尚美好的追求。靜,就是安靜,在校園內要注意個人行為,不能隨時隨地吵鬧,要分清活動區和安靜區,要知道安靜時間和活躍時間。為此,教學樓的樓道還設置了禁跑區,就是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能動能靜的習慣。禮,就是禮儀、禮貌。引導孩子們正確地待人接物的方式,見客人打招呼、問好,善良、友善、熱情;引導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的生活中禮儀,如“有序、安靜、惜時、止語、干凈”的就餐禮儀,待客禮儀,交往禮儀、觀看禮儀、儀式禮儀等等。

孩子們靜靜地下樓梯
在丹洲中心小學,給記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們的知禮懂禮。不管走到哪里,遇到孩子們,他們都會大方、禮貌地打招呼問好。這和記憶中那些羞澀、靦腆、膽小,見人繞著走的農村小孩完全不同。“我們就是要培養孩子們這種與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讓他們褪去鄉村賦予他們那種天然的拘謹感。”唐靜說,小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他們在潛意識中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的東西。所以,學起來是很快的。不到半年功夫,全校學生的精神面貌就已經有很大改觀了。
“慢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慢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唐靜說,在丹洲中心小學,教學是慢下來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回答問題不能一味催促,也不能急于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要學會等待、學會慢慢地引導。班級管理也不能急躁,遇到問題要學會冷靜,讓自己的嘴慢下來,不急于批評學生。
另外,學校還堅持“一周一經典”誦讀活動。每天早上7點40至50,小播音員就會放廣播,帶領全校學生誦讀古詩詞。當記者走進一個班里,真的發現黑板旁邊赫然抄著一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看字跡應該是出自學生之手。問起來,一個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每周只學一首,最后老師會檢查,因為時間長,所有的同學都會背得滾瓜爛熟。
“其實,教育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靜靜地、慢慢地、悄無聲息地,但成長總在發生。這個過程急不得、躁不得、也趕不得。而慢,靜下來欣賞也未嘗不是一種美。”唐靜說,自己每天開車下班,當走到沅江的大堤上時,往往會看到長河、落日、晚霞,這美麗的風景豈是匆匆趕路的人可以遇見的。所以,當慢下來時,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
在教育中,唐靜特別強調“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她的倡導和引領下,學校的很多活動都和農村孩子原本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比如種菜的勞動課,養花的藝術課,觀察植物的生物課等。“一個有貴族精神追求的人,一定是個對植物、對自然充滿愛心和敬畏的人。”唐靜說,她就是要從小培養孩子們懂生活、敬自然、愛植物的高雅志趣,讓他們成為快樂幸福的平凡人。對于自己,希望一直就這樣安靜地、快樂地在一個校園里建造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國,就像一只綻放的花朵,開在原野里,自芬芳、自美麗。

丹洲中心小學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小企鵝半成品
作者:余孟孟 王靜 胡杰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1931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