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16閱讀(17)

二戰時期,有一種超級戰斗機令人難忘,雖然因為德國迅速戰敗而未投入實戰,但它以其763公里/小時的最大速度,被世人譽為“快如閃電”,以其修長獨特的機身,被譽為除美制P51野馬戰斗機以外,最漂亮的螺旋槳戰斗機,它就是道尼爾Do 335戰斗機。
二戰爆發時,納粹德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和航空工業企業家克勞德·道尼爾正忙于研制新型轟炸機,其中一個項目是 P.231高速轟炸機,就是在機頭以常規方式設置一臺發動機,驅動牽拉螺旋槳,在后機身以第二臺發動機驅動機尾的推進螺旋槳,其技術關鍵就在于后部發動機與螺旋槳之間的傳動方式。
為了進行可行性驗證,1940 年特別制作了一架試驗機進行相關測試,在重心位置安裝一臺60千瓦的赫斯 Hirth HM 60R 發動機,后機身內裝有專門設計的加長傳動軸,穿過尾部帶動推進式螺旋槳。成功試飛證明了這種后置推進方式以及傳動組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 1942 年,德國航空部提出對單座高速轟炸機的需求,5 月份道尼爾公司就以修正過的 P.231/3 方案參與競標,并擊敗阿拉多和容克斯公司這兩個強勁對手獲得了研發合同。
然而此后的發展卻是一波三折,正當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之際,面對盟軍方面逐漸增長的空中威脅,單純的轟炸機顯得不合時宜了,航空部又指令將研制方向轉到能適應各種作戰要求的多用途戰機上,可靈活地改裝成戰斗轟炸型、高速偵察型、雙座夜間型和重裝攔截型等。雖然 Do 335 的改進方案很快就拿了出來,但一早就對這種非常規設計心存疑慮的航空部技術部門遲遲不肯續簽合同,道尼爾不得已直接向空軍總監米爾希元帥求助,才推動了整個設計的最終完成。

1943 年初道尼爾拿到了制造 3 架原型機的合同,不過此時噴氣機更受垂青,在希特勒的親自干預下,梅塞施密特的 Me 262 被提到了更優先的地位,盡管在許多方面 Do 335 也不遜色,但米爾希所支持的更多原型機的生產計劃還是被推后了。第一架原型機 Do 335 V1在道尼爾的腓德烈斯哈芬工廠完成,10 月 26 日從符騰堡的門根首次飛離地面,在第 4 次飛行中就突破了 600 千米/時的高速。V1 使用兩臺功率為 1305 千瓦的戴姆勒·奔馳 12 缸液冷發動機,分別驅動前后兩具 3 葉可反距螺旋槳,機身中部的后發動機通過一根加長的傳動軸驅動后槳,相應位置也配有散熱器和排氣管。采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尾部由上下垂尾和左右平尾構成十字形,其翼展和機身幾乎等長,整體輪廓顯得相當粗壯。
另一項很特別的是座艙中采用了當時還很罕見的彈射逃生座椅,以壓縮空氣為動力,但使用前須手動打開座艙蓋。為了避免可能對飛行員造成傷害,彈射前可以先引爆在上垂尾和后螺旋槳處設置的爆炸螺栓而將這些危險部件拋開,同樣在緊急狀態下需要用機腹迫降時下垂尾也可以先拋掉。
? ? 通過了初步測試后,V1 被運到德國空軍的瑞奇林試飛中心進行更廣泛的官方評估。雖然在高速狀態下發現有些縱向不穩定的竄動,但參與測試的飛行員對其操縱性能、機動性,尤其是加速性和回轉特性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飛機沒有結構上的大問題,這樣的雙發布局也不難掌握,只是后向視野不佳和起落架強度不足就成了批評的焦點。當時道尼爾方面根據其高速性能將 Do 335 命名為“箭”,不過長鼻粗身的樣子使得飛行員們更喜歡形象地稱之為“食蟻獸”。
1943年-1944年的冬春時節,多架原型機也陸續出廠,在奧伯法芬霍芬作進一步測試。其中對 V2和 V3作了些小改進,包括調整燃油冷卻器通風口的位置,優化座艙罩外形并加裝后視鏡,重新設計主起落架艙門。V4原計劃作為雙座夜戰-全天候型 Do 435 的原型機,改用 1865 千瓦的容克斯 Jumo 222 發動機,翼展有所加長,但后來被取消了。V5 則是首架配備武器的原型機,機頭裝有一門 30 毫米的 MK103 機炮,備彈 70 發,炮管位于中軸線上穿過前螺旋槳的旋葉轂,機鼻上還有 2 挺 15 毫米的 MG151 機槍,各有 200 發子彈。V6 和 V7 主要用作各種設備的安裝測試,V7 后來被運到德紹改裝 Jumo 213 發動機,V8 則在斯圖加特成為發動機的測試平臺。

? ? 鑒于試飛結果反映不錯,1943 年 12 月航空部擬定了到 1945 年末制造 310 架 Do 335 的生產計劃,主生產線設在曼澤爾,然而次年 3-4 月間盟軍的空襲破壞了大多數的設備,迫使道尼爾轉回奧伯法芬霍芬建立新的生產線。到 5 月份,由于各種跡象顯示盟軍有可能隨時從法國登陸展開反攻,Do 335 的生產才得以加速進行。V9 作為 A-0 預生產型的原型機,仍使用 DB603A-2 發動機,進一步加固了起落架,并配以完整的武器系統,同樣在瑞奇林進行官方測試。但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影響了發動機等主要部件的供貨,而且 Do 335 的裝配也比較復雜,因此從 7 月到 10 月只有 10 架 A-0 戰斗轟炸型下線,部分裝備于試飛部隊,以在正式服役前進行深入測試和實戰評估。
1944 年 11 月,初始的生產型 Do 335A-1 進入投產階段,發動機升級為 1342 千瓦,除了機腹內部彈艙可容納 500 千克炸彈外,機翼下加裝了兩個硬掛點,均可掛載 250 千克的炸彈或副油箱,1945 年 1 月起開始交貨。A-1 型的飛行速度帶加力時可達到 763 千米/時,不帶加力也有 685 千米/時,最大爬升率1400 米/分鐘,作戰半徑接近 1500 千米,在當時以這樣的性能足可以傲視群雄。

基本參數和性能數據(Do 335A-1):
翼 展 寬:13.8米
機 身 長:13.87米
機 體 高:5.0米
整機空重:7,400千克
戰斗全重:11,700千克
最高時速:765千米(帶加力)
巡航時速:400千米
爬升能力:1,400米/分鐘
最大升限:114,000米
最大航程:3,750千米(帶副油箱)
A-2 和 A-3 型原定要進行增強火力的改進,實際上并未實施。A-6 雙座夜戰型配備 FuG 220“明鉆”雷達,采用縱列座艙布置,雷達操作員居于位置更高的后艙中。由于增加了座艙、乘員和相應的電子設備,內部燃油儲量有所減少,整體性能比單座型下降了約 10%,武器則保持與單座機一樣,為增加夜間作戰的隱蔽性還在排氣管上加裝了火焰抑制器。A-6 的生產被轉給維也納的亨克爾工廠,但在猛烈的轟炸下根本沒有運轉起來,配套 Fug 217/218“海王星”雷達的計劃也沒有實現。A 系列的最后改型包括 A-10 和 A-12 雙座教練機,最終完成的數量也是寥寥無幾。

? ? 1944-45 年的冬季,隆隆逼近的炮聲已經在無情地撞擊著德國的大門,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陷入疲于招架的窘境。戰局的持續惡化促使道尼爾將 Do 335 從 A 系列的戰斗轟炸型向火力更強的 B 系列重裝攔截型即“驅逐機”上發展。V13 就是 B-1 的原型機,再度修改了起落架,前后發動機分別為 DB603E-1/QE-1 型,使用加力裝置在短時間內可達到 1566 千瓦的功率,兩挺 15 毫米機槍改成了 20 毫米機炮,在機翼上又加裝了兩門 30 毫米機炮(五炮齊鳴)!其后從 B-3 到 B-8,有的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有的改為雙座夜戰型,但直到戰敗時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生產線上的半成品。
由于缺人少油, 盡管早在停戰前 10 個月就有部分裝備到戰斗轉換部隊,但也無法及時投入實戰。唯一的“戰例”就是曾有盟軍飛行員聲稱在巡邏時遭遇過這樣的“怪鳥”并向其開火,但被高速擺脫了,還有就是當盟軍攻占機場時地面停放的幾架 Do 335 也挨過槍子。當 1945 年 4 月末美軍占領道尼爾工廠時,只有不到 40 架各種型號的 Do 335 最終完成,加上未組裝成品的總共也僅僅 90 架左右。此外還有許多衍生型號停留在繪圖板上,包括混裝活塞/噴氣發動機的 Do 535、雙機身的 Do 635 遠程偵察型、P.256 雙發噴氣型等。

? ? 緊跟在納粹覆滅之后的就是勝利者對戰利品的瓜分,1945 年 7 月,作為美軍“海馬行動”的一部分,兩架幸存的 Do 335A-0 和其它 Fw 190、Me 262、He 219 等一批“難兄難弟”被裝上“收割者”號護航航母運回美國。另有兩架狀態良好的 A-12 型直接飛到英國范堡羅供皇家航空研究院,法國人也搜羅到兩架 B 系列的原型機進行修復后試飛,不過沒幾年歐洲殘存的這幾架 Do 335 都先后損毀報廢了。

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的那兩架 Do 335 運氣相對好些,它們被分到馬里蘭州的美國海軍帕圖克辛河航空測試中心,接受詳細評估直到 1948 年。1961 年其中一架被轉交給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收藏,此后由于長時間的露天存放而變得破舊不堪。經過多方努力,這支碩果僅存的“箭”終于在 1974 年 10 月被運回“母巢”——慕尼黑的道尼爾飛機公司接受徹底的修復,許多當年的工程師和技工又親手觸摸到了昔日的成果,他們還驚訝地發現機身上的爆炸裝置仍處于有效狀態。修整一新的 Do 335 在 1976 年 5 月的漢諾威航空展上首次亮相,然后被借到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展出,但最終還是未能“葉落歸根”,1986 年又被運回美國 NASM 拆解保存至今。
? ? 與 XP-55、Go 229 這些“標新立異”的設計相比,Do 335 顯得更傳統一些,但仍具有許多創新之處。從最初的轟炸機項目到后來的多用途型號,其性能均很突出,除了個別特殊機型,Do 335 是當時飛得最快的活塞螺旋槳戰機,加上航程遠、火力強,它無疑會成為盟軍轟炸機群的噩夢,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的潛力。由于種種不利因素的制肘,Do 335 難以得到大展拳腳的機會,事實上諸如機械部件的可靠性、彈射座椅的安全性等環節都未來得及完善,盡管制造數量比其它“另類”要多,但也從沒有機會證明自己,這支“利箭”僅僅是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耀眼的軌跡,就消失在了沒有目標的終點。
--------------------------------
感謝閱讀本文!
更多精彩文章,
請關注科羅廖夫的頭條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150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