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8090年代梅州做衣服(老泰州兒時回憶-衣服)
發布時間:2024-09-16閱讀(12)
很長時間未曾寫點東西了。小弟前兩天還問我要寫些什么,我覺得人混混日子時間過得很快,真要寫些什么東西,還需要戰勝自己慵懶的習慣。
寫些什么呢,無非是吃和穿,小時候的吃已經寫得很多,穿沒有寫多少。
實際上穿當時對一個人很重要,要穿得像樣,當時不僅要有錢,還要有各種各樣的票證,比如說布票啊、毛線票啊、棉花票啊等等。回想起小時候的人們的穿著,只有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舊和破。

小時候,在幼兒園和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都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準備一個針線包,無論是男生和女生,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釘紐子和縫補丁。
好像是用針線包縫補丁是為了學習紅軍的艱苦樸素的作風,宣傳某個英雄人物時,也是穿了一身補丁的衣服。如果那個穿得很光鮮,就有人議論是小資產階級生活情趣。那是人的衣服顏色普遍是灰的和綠的,大多數人的衣服都有幾個大補丁。在學校里,班上幾個園林上(也就是農村生產隊)來的同學穿的衣服更是補丁疊補丁。
那時宣傳教育,就是人穿得越破越舊越好,人越窮越光榮,越革命。小時候我也沒有什么辨別力,而且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影響很大,使我認為不能把穿當回事,進而導致了不修邊幅、不講究穿戴的習性伴隨了我這一生。
我媽媽是從農村上來的,我父母是雙職工,在當時的情況下,屬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
我媽媽虛榮心較強,每年過年都要給我和姐姐置一身新衣服,我當時的態度就是新衣服不新衣服我無所謂,我只要吃好點。我覺得吃比穿更重要,吃比穿實在。
那時社會上通常的說法是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老三老四。那時人們很少買現成的衣服,都是到天福商場、大林商場、中百一店買布料,到裁縫店量衣服定做,衣服一般是四個袋子的中山裝,女的衣服有個小翻領,人們普遍穿得灰不溜秋,談不上什么身腰造型。
冬天里大棉襖穿在身上,又笨又重,還又不曖和。為了渡過泰州那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衣服穿了一層又一層,什么毛線衣哪、背心哪,好像要把家里的衣服全都穿在身上,但還是感到冷。
那時人們就沒有一個人穿羽絨衫的,更談不上穿皮衣服,就沒有這個概念。
我們泰州是當時發展得還不錯的工業小城,周圍農村或者內地地區,在穿的方面是遠不如泰州的,究竟什么樣子,因為我沒有在外地生活過,我也不知道。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逐漸地好了起來,穿著也越來越好。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單位常常組織募捐活動,要求我們將家里的不穿的舊衣服捐出來,送到落后地區。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末本世紀初的時候,還要求我們捐衣服,但要求捐的衣服必須品相好,能夠反映我們江蘇富裕地區的面貌。
后來捐衣服,則要求是捐新衣服了。現在在電視上看一個人的衣著,無論是窮還是富,基本上看不到一個人穿補丁衣服了。只有一些時髦的小姑娘穿乞丐裝。
社會變遷真的很大,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真的無從談起。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也可能忘卻,這就是我無論如何抽些閑功夫把往事寫出來的原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176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