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人怎么穿鞋(原來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
發布時間:2024-09-18閱讀(16)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今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古代,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之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
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松,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

“
古人試鞋試左不試右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

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于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制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里,兩只鞋必須一模一樣,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穿鞋竟然穿出“黑白兩道”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只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于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關系復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鞋頭為何都有高高的“鞋翹”?
在中國古代,除去那些勞動人民的草鞋,一般文人仕子穿的鞋子都是鞋頭上翹的,而這個上翹的部位在當時則被稱為“鞋翹”,這種鞋則叫做“翹頭鞋”,也叫“高頭鞋”。

另外,翹頭鞋的名字也多種多樣,比如履頭絢、歧頭履、高頭履等等。除此之外,它們的款式也多種多樣,有鳳頭履、潘云履、立華履……但是,男鞋和女鞋的“鞋翹”也有不同的形式,歷來有“男方女圓”之稱。
其實,鞋翹的設計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出現,一直延續到清朝才逐漸消失。中國最早發現的翹頭鞋,是在1979年青海省孫家寨出土的一座墓葬里,在那里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5000余年,陶器上刻有人物形象,那人穿的鞋子就是翹頭鞋。在那之后,在各個朝代的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把翹頭鞋的發展歷程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古人為何如此鐘愛翹頭鞋?
古人鐘愛翹頭鞋其中有四點原因。第一,古人的服飾多以裙、袍為主,在鞋頭處設置一個翹頭,有利于托起裙袍下部的垂邊,可以防止人們在行走時踩到垂邊而跌倒。

第二,鞋頭在整個鞋的最前端,人們如果在行走時碰到異物,一定會率先先碰到鞋頭,將鞋頭做成翹狀,不但有警示的作用,還可以避免由于誤觸硬物導致腳趾受傷事件的發生。

第三,對現在的人來說,鞋子是人的臉面,對古人來說,露在外面的只有鞋頭,而鞋頭正是古人的臉面,對于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說,鞋頭必須格外重視。
第四,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古代建筑的飛檐大多數都被做成上翹狀,以示人們對上蒼的尊敬。而人們把鞋頭做成上翹狀,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

鞋翹的秘密并不僅限于此,它還有防身、自衛的考慮。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里暗藏刀片,在遭遇侵犯之際,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秘器。
所以說,一個簡單上翹的鞋頭,就體現出了老祖宗的智慧,不服都不行。
小伙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古代鞋子的知識,來評論區留言吧!
文章內容、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255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