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蘇州建設生態城市(美麗蘇州生態優顏值高)
發布時間:2024-09-18閱讀(16)
■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10年上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從2012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蘇州建設生態城市?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蘇州建設生態城市
■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10年上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從2012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
■天更藍了。2021年,全市PM2.5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60.0%;優良天數比率為85.5%,較2015年上升18.6%。蘇州在全省“263”專項行動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綜合考核中實現“四連冠”。
■水更清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較2012年末增37%,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領跑全國。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86.7%,較2015年上升35.5%;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92.5%,較2015年上升43.4%;太湖連續十四年實現“安全度夏”。
□蘇報記者 惠玉蘭 陸宇其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根基。
蘇州十年來堅持不懈,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打造出一張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蘇州緊緊圍繞爭當“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雙碳”制度集成創新等方面勇當探路者,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動能澎湃興起,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在蘇州大地徐徐展開。
【案例故事】
太湖美了,日子紅火了
從“靠水吃水”到“護水吃水”,這十年間,太湖沿線的碧水藍天見證著百姓富、生態美。
2020年,“漁三代”沈雪榮告別了風餐露宿的水上生活,加入吳中區金庭水利水務管理服務站,成為一名太湖生態保護的參與者。
“十多年前,我們一家靠抓魚養蟹為生,那時的太湖不時暴發藍藻,不僅影響魚蝦蟹的質量,還污染環境,影響島上游客的心情。”沈雪榮說,這些年來,在政府和島民共同努力下,太湖生態有了明顯改善,一到節假日,上島度假的客流不息,農產品不愁銷路,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綠水青山間自家生活質量的提升。
在吳中區金庭水利水務管理服務站,像沈雪榮這樣轉變身份、投身太湖保護的退捕漁民還有一百多人。站長朱革榮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十年來“護水力量”的不斷壯大。“2013年前,我們這里沒有專業的水體水質管理隊伍,2013年起鎮里組織了近60人和27條船,負責對水源地進行區域保潔;2016年,保潔隊伍壯大,人數超過120人,船的數量也實現了翻番。”
到了2020年,退捕漁民的加入讓隊伍擴充到280多人,金庭鎮還專門建設添置了藻水分離站、吸藻船等專業站點和設備,真正實現了“水草養護、藍藻防控、水體保潔、蘆葦輪割和濕地修復保護”五位一體的太湖環境綜合長效管護。
結合太湖生態島建設,如今的金庭人正著手從山區泄洪溝、農村面源污染和入湖河道等節點開展截污控源,將用三年時間開展集中分片整治,結合幸福河湖建設,形成從山區到村莊、村莊到河道、河道到太湖的系統性治理方法。
為了從源頭實現氮磷減排,全島農戶獲得了政府發放的免費有機肥,惠及農戶11000家。“政府重視島上的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有機肥不僅免費發,還幫我們集中配送到家門口,省力省心。”東村村農戶李美良說,種地省力了,大家都能騰出空來做做農家樂,收入不少。
坐擁五分之三太湖水域和蘇州近80%丘陵山體的吳中區,歷來是蘇州乃至江蘇省的生態保護重地。“探索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島的吳中樣本,創新打通‘兩山’轉化的現實路徑,是太湖生態治理的最優解。”蘇州市吳中生態環境局局長過欽軍說。
【實踐經驗】
生態強市向綠色典范城市邁進
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2013年3月,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希望蘇州在率先、排頭、先行的內涵中,把生態作為一個標準,為江蘇乃至全國發展作出新貢獻”“要堅持不懈抓下去,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創建美麗載體,擦亮生態底色。蘇州市委、市政府主動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持續加快電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印染等高排放產業結構轉型,加快推進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和清潔原料替代,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高質量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推進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率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錨定打造太湖“綠肺”、長江大保護目標,高標準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在治氣方面,圍繞“壓煤、減污、控車、降塵、禁燃”等環節,推進治理提升。在治水方面,大力實施“水十條”,持續推進水岸同治,“一河(湖)一策”“一斷面一方案”。開展“消劣爭優”行動,深入開展長江環境大整治、太湖綜合治理和陽澄湖水生態修復。在治土方面,持續實施“土十條”,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篩選、關閉搬遷化工企業和涉重企業遺留地塊排查,蘇州溶劑廠北區污染地塊修復工作成為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典型。
全市美麗自然風貌紛紛重現。昆山天福濕地修復項目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100 案例”。姑蘇區的“口袋公園”變成了綠地公園,讓百姓有了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常熟市、太倉市、吳江區、相城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鄉鎮(街道)曾分布著的“散亂污”企業,成了最美綠色廊道、新興產業園。吳中區發布《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消夏灣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入選“國務院水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近年來,蘇州不斷加大制度創新力度,著力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先行先試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綠色發展考核機制,以制度建設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抓好與蘇州江南水鄉的山水資源密切相關的“四件大事”,即太湖生態保護、長江大保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施行一周年來,生態島首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蘇州太湖藍藻治理研發中心項目啟動,珍稀物種“活化石”松葉蕨、寬尾鳳蝶被監測到,在學界和社會各界引起轟動。
全域多元、因地制宜,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蘇州典范。蘇州著力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開展《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1-2025年)》修編和《蘇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努力方向。
此外,蘇州探索形成“品牌賦能型”“綠色驅動型”“藍色經濟型”“低碳產業型”等多種轉化模式。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常熟于2021年10月在全省范圍率先啟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工作,成功構建蘇州地區首套GEP核算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全面開展生態產品功能量和價值量核算。吳中區搶抓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太湖生態島重大歷史機遇,提升產業“含金量”“含綠量”,努力爭創“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目前已總結形成“生態 文旅”“生態 智造”等多種轉化模式,這些都為實現環太湖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266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