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13閱讀(11)
集安隸屬吉林省通化市,建筑風格整齊劃一,以灰白為主色調,街道安靜又干凈。這個被譽為“東北小江南”的中朝邊境小城,歷史底蘊深厚,曾是東北地區民族政權高句麗的都城。


集安市人口主要構成為漢、朝鮮、滿、回等,由于朝鮮族人口占據不小的比例,很多人要問,朝鮮族是高句麗的后裔嗎?集安緊鄰朝鮮半島,韓國總認高句麗為先祖,那么高句麗和韓國到底有沒有關系呢?和我一起走近高句麗前世今生了解一下吧。

吉他廣場上一對喜氣洋洋的新人
高句麗是東北地區的民族政權,從公元前37年建立到公元前668年滅亡歷經705年。其中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也就是今天的集安,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已經作為都城425年的集安開始作為別都存在,直至高句麗滅亡。
說到高句麗不得不提扶余國,因為高句麗是扶余國的一個分支。扶余國(公元前2世紀--公元494年,被高句麗所滅),位于我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都城先后設在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和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屬于濊貊(huimo)族系,和今天的朝鮮族沒有關系噢!公元前37年扶余國發生內訌,王子朱蒙出走,在漢屬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政權,以高句麗為國號,并以高為姓。

漢四郡
高句麗建立后,注重農耕發展,養蠶冶煉樣樣精通,從最開始的小部落一步步發展成為東北幾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其國民普遍好勇斗狠,加上弓箭技術超群,極其擅于山地戰,又偏安東北一隅,中原王朝過來打一次非常不容易,后勤補給線又長又不方便運輸,高句麗糧食充裕,擅于把住山城打防守戰,守不住就進山林,山林變幻莫測,中原王朝只能望塵莫及,所以歷史上高句麗戰績不差,使強大如漢,隋,唐多次無功而返,讓意氣風發的隋煬帝暈頭轉向,甚至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百姓帶來無法承受的負擔,成了亡國的罪魁禍首。

公元3年高句麗建都國內城后,在距其2.5公里的丸都山上筑尉那巖城,后更名為丸都。公元244年,曹魏大將毌丘儉擊敗高句麗,摧毀丸都山城。后經修復并移都于此,與國內城相互依托互為都城。

丸都山城瞭望臺
兩晉南北朝時,中原大亂,高句麗趁機發展經濟,臣服中原各王朝,并且不斷挑釁周邊地方政權,開疆拓土。公元342年,前燕慕容皝率領慕容翰,慕容垂大破高句麗,丸都山城再次被燒掠摧毀,從此丸都山城徹底衰落下去。
戲劇性的是公元407年后燕馮跋發動政變,把高云推上帝位,史稱北燕。高云,慕容寶養子,高句麗旁支宗室。高云祖父當年正是慕容皝征伐高句麗遷往燕國的百姓。

丸都山城墓群
集安市重點文化古跡好太王碑,是高句麗二十代王長壽王為其父親十九代王好太王所立,碑文主要敘述好太王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好太王,高談德(374-412),其在位期間的一系列征伐,北征扶余,契丹,靺鞨,南征百濟,打擊倭國,與后燕連年兵伐。高句麗的割據勢力范圍達到全盛,占據包括遼河以東的東北部分地區,朝鮮半島北部也為其所有,摧毀倭國染指朝鮮半島的企圖,高句麗勢力抵達漢江流域,確定了5世紀初朝鮮半島格局,穩居霸主地位。

好太王碑
好太王是高句麗歷史上頗有建樹的一代帝王,其子長壽王高巨連在位78年,在位時期是高句麗全盛時期,427年他將都城由集安遷往平壤,集安從此作為陪都,標志著高句麗將其擴張方向轉移至朝鮮半島。他逝世后,仍葬故地集安,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又一歷史古跡——將軍墳。

將軍墳是石階式方壇結構,被譽為“東方金字塔”。長壽王壽命高達98歲,今天走進其墓葬群,人們也愿意給長壽蛋買個單,討個吉利。


公元668年初唐名將李勣滅高句麗。其遺民30萬人遷入中原;部分并入突厥,后遷入遼西,融入漢族;部分散入遼寧其他地區以及山東;只有小部分遷入新羅,可以忽略不計,《三國史記》記載:戶736,口3543。
我們再來看看朝鮮半島與我們大中國的淵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朝鮮半島上建立被周朝認可的“箕子朝鮮”,都城位于今天平壤一帶。

秦末漢初,燕國人衛滿打敗箕子朝鮮,建立衛滿朝鮮,就是今天東北一部分和朝鮮北部。

西漢時漢武帝滅了衛滿朝鮮,建立漢四郡。
朝鮮半島南部新羅才是今天韓國人的先祖,即“三韓”:馬韓、陳韓、弁韓。晚唐時期分裂成三個國家:后高句麗,后百濟,新羅。

之所以使用高句麗國號,無非是給自己政權找個師出有名的靠山,當年占據半島霸主地位的高句麗無疑是最強的,包括公元918年王建建立的王氏高麗,也啟用高麗國號,統一了朝鮮半島清川江以南區域,持續400多年,公元1392年李氏朝鮮建立。整個半島演化史完成,和高朱蒙的高句麗幾乎沒有關系。

高句麗、百濟滅亡后,遺民遷入中原,散入河南,隴西各州。中唐名將高仙芝,這個與封常清一起被譽為大唐“帝國雙璧”的來自隴右的高句麗人又有怎樣的人生呢?
高仙芝,將門之后,其父高舍雞入唐后先后任河西,安西等地將軍。高仙芝自幼在軍中長大,騎射了得,性格剛毅勇猛,并且是名副其實的美男子。

他名揚天下的成名戰就是遠征小勃律之戰。這場戰爭不但成就了高仙芝“山地之王”的稱號,也讓西域諸國對大唐王朝心悅誠服。
小勃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可以說誰控制了小勃律,誰就控制了西域的主動權。本來小勃律一直臣服大唐,公元736年吐蕃和小勃律通婚,又迫使小勃律俯首稱臣,吐蕃趁機向西域擴張,西域諸國也被迫臣服吐蕃。這種情況唐玄宗哪里忍得了,但是接連三任安西節度使出兵征討小勃律,無一例外都無功而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高仙芝登場了。
高仙芝不愧為高句麗后人,把高句麗人的山林游擊戰運用得爐火純青,雖然他沒有生在高句麗時代,但這種擅于山地作戰的基因似乎與生俱來。
公元747年4月,高仙芝帶領一萬騎兵從安西出發,遇到第一個險關即海拔5000米以上的蔥嶺(今天的帕米爾高原),這里有狂風暴雪,冰川高反 ,高仙芝的軍隊還帶著輜重補給,艱難險阻可想而知。7月,經過三個多月的艱難跋涉,跨越千山萬水,高仙芝憑借對氣候,氣象,山地的運用掌握,他們終于到達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云堡(阿富汗境內),發起進攻,最后憑借其麾下陌刀勇將李嗣業最強戰隊出奇制勝。接下來迎來阿弩越城的不戰而降,由于吐蕃援軍無望到達,小勃律國王最終也無奈投降。這就是高仙芝最為傳奇一戰。

公元750年底,高仙芝上書以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無藩臣之禮出兵攻打,滅其國家子民,搶占財富據為己有。這場戰爭讓大唐在西域各國大跌眼鏡,改變中亞格局,得不償失。世人評價高仙芝貪財才發動戰爭。史書說高仙芝不僅僅貪財,他還樂善好施,有求必應。安西軍巨額軍費,將士能夠出生入死,沒有錢怎么能保衛邊疆?籌集軍費,貪功冒進發動這場戰爭是有可能的,但僅以個人私德貪財來定義未免單薄了。
公元751年4月,石國滅國戰直接引發怛羅斯之戰,最終以高仙芝戰敗告終。
公元756年冬,宦官監軍邊令誠微笑著對高仙芝宣讀賜死詔書,高仙芝低頭看了看草席上封常清的尸首,悲憤地說,遇安祿山逆賊退守潼關,死亦無憾,但說我克扣軍餉,實在是污蔑。此時高仙芝招募的萬千將士齊喊“冤枉”,聲音響徹關谷,經久不絕……也算為自己清白作的最后努力。實際上,當時安祿山叛軍兵強馬壯,退守潼關是高封二人能做到的最好圖謀,他們一面加強防守,籌集軍備,嚴格治軍,以期守住潼關,保護長安萬無一失??上松鷽]有推翻重建,高仙芝還是毫無例外地倒在他一手提拔的勵志忠臣封常清身邊,雙雙被冤死于潼關。
唐玄宗真的就在關鍵時刻聽信邊令誠讒言嗎?邊令誠真的有致高仙芝于死地的深仇大恨嗎?遠征小勃律時邊令誠就是監軍,取得勝利時,還是邊令誠力主高仙芝越過夫蒙靈察直接捷報中央,因此高仙芝得罪了夫蒙靈察,最后還是邊令誠上書唐玄宗調走夫蒙靈察,由高仙芝接替四鎮節度使。也有說法認為邊令誠索賄高仙芝不成,軍事戰略沒有采納意見等等,總之矛頭直指邊令誠進讒言。這理由還是太單一了點,難道沒有一絲絲唐玄宗對自己一手“培養”出禍患安祿山的惱羞成怒嗎?恰逢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又恰逢邊令誠的適時匯報,高仙芝當仁不讓的成了唐玄宗泄憤的背鍋俠?
嘆息一聲,兼而有之吧,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中朝邊境,鴨綠江水靜靜流淌,可見對面朝鮮村莊

悠閑的集安人

集安特產山珍

集安早市

民族特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4630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