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廣東話關于有財要低調的俗語(?衣服?釜臺?點錢)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8)

“?”,《集韻》釋為“展也”,他口切,讀作tǒu。其他韻書未見此字。但在南方,“?”字用的卻非常普遍。武漢、福州、廣州、金華等地都有“?氣”的說法,就是透透氣的意思,但決不能寫作“透”,二者讀音不同,含義也有所不同。“透”更多強調的是通過,“?”則重點在展開。金華、武漢等地“?”還引申為寬敞、寬裕,這是從“通透、舒展”的含義引申開來的。
有的方言用的是從束縛、堆積、捂蓋中“展開”之義,福州話把堆積的東西攤開稱為“?”。廈門話解開繩子、松綁說“?索”。上海話打開報紙稱作“?開”,這個“?”還帶點振、抖摟的意思,上海人常說“拿被頭??清爽”,梅雨天氣過后,家家戶戶都要把衣裳被子拿出來曬曬太陽,以防受潮發霉,要曬透就得把衣被“?開”,“?”開的過程中還要抖動幾下,抖去灰塵。蘇州有句俗語叫“??叉袋底”,叉袋就是麻袋,把麻袋口朝下,一抖落里面的東西就全都倒出來了。比喻把家當或秘密全部亮出來,含有徹底披露真相之意,比如:我和你??叉袋底,我手頭只有這一萬來塊錢了。在蘇州話里,臨睡前把疊好的被子打開、鋪開,叫做“?被頭”,比如:我先去?被頭,你一會過來睡吧。
在黃縣話里,“?”字用的更多。頭天晚上把爐子封好,第二天只須把上面封的煤捅開,就不用重新生火了,這稱為“把爐兒?開”。爐子燒了半天,煤渣積在爐箅子上,有點缺氧了,不愛著,這時就要用爐鉤子“?爐底”,火苗馬上躥上來了。這里有個有趣的語言現象,同是一個“?”字,為了區別從上面?還是從下面?,黃縣人在日常應用中將兩者的讀音做了微調,從上面?讀陽平,讀如投,從下面?仍讀上聲,這樣一來,說“你把爐兒投開”就是從上面捅開爐火,說“你去??爐兒”就是從下面鉤爐灰,不用你比劃,也不用加以解釋補充,別人聞聲而知意——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老頭兒的“煙袋荷包(黃縣話讀“荷包”如“貨唄”)”上吊著個細小的鐵釬子,煙袋用的時間長了,煙袋鍋兒底部積了一層“煙袋油兒”,吸(黃縣話讀如許)不動,得用鐵釬子通一下,這稱為“?煙袋”。煙袋桿兒比較長,得摘下煙袋鍋兒,弄根長的草棍兒或是麥秸莛兒“?一?”。黃縣話給煙囪叫“釜臺”,一般到了年底大掃除的時候,家里的男人要弄根繩子纜(làn)上個秤砣,再綁些破布什么的,從釜臺眼兒里放下去,上下拉動,把里面的煙炱清除一下,這稱為“?釜臺”。“?下水道”“?陽溝”“?馬桶”,這幾個“?”都有疏通之意,從封閉、堵塞變為通暢。頭天晚上喝醉了,第二天胃里翻江倒海似的難受,見酒欲吐,這時候黃縣人的對癥方法是少喝一點酒“?一?”,如果“?開嘍”,種種不適煙消云散,接著再喝也無大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小心把鑰匙丟了或一時找不到了,黃縣人會說“找根鐵絲兒把鎖?開”,有時攪拉半天,還真能把鎖?開,這都是由不通變為通。
黃縣話里“?”還有更特別的用法,是由“展也”的本義引申而來的。洗衣裳要先打肥皂或洗衣粉,揉搓半天,再把衣裳放清水里漂洗一下,這稱為“?一?”。洗頭洗澡“?干凈”就是沖洗干凈,“?拖把”就是在清水里把臟拖把“?”干凈。從麩醬缸里剛撈出的咸菜齁咸齁咸,要放在清水里“?一?”再吃。在黃縣話里,手里沒錢花,稱為“手頭緊”,所以借錢稱為“?點兒錢”,這樣手頭就寬松活泛了。還有個詞兒叫“?道坎兒”,這與普通的?點兒錢還不太一樣:并不是我沒有錢,而是借給別人了或是投資什么項目了,現在急需用錢手頭卻沒有,面臨著一道坎兒,等?點兒錢過了這道坎兒,我的錢回來了可以馬上就還你,所以“?道坎兒”相當于籌措一筆“過橋資金”。
黃縣地處北方,“?”字用的卻比南方還多,甚至還發展出新義。這說明“?”字是從吳方言區北傳而來(閩語、粵語中的“?”可能是從吳方言區南傳過去的),并在孤立、封閉的環境中有了獨立的進化。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479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