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0)
如果讓你去零下四十度的北極生活,你會愿意嗎?想象一下,如果你住進一個由冰雪打造的雪屋,睡覺時還要脫光衣服,你會是什么感受?估計大部分人光想想就覺得冷吧。
東北的朋友可能會說,要是屋子里有足夠多的暖氣,那光著睡也不成問題。不過,北極可沒有暖氣哦。

“裹緊自己的小被子”
因紐特人就常年生活在北極,他們生活在自己建造的雪屋里,在沒有暖氣空調的情況下,還能忍受零下40度的低溫,脫光了衣服睡覺。不得不說,實在是佩服啊。不過他們真的不怕冷嗎?難不成他們還能像北極熊那樣,長有御寒的皮毛?

冰屋的內部
因紐特人的北極生活因紐特人是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少有延續原始生活的人類。他們的分布比較分散,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都有分布。一般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人口數量少,目前僅6萬多人。

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的北遷之路因紐特人雖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但實際上他們屬于黃種人。因紐特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幾千年前,因為氣候日漸寒冷,無法抵御寒冷的他們決定向北遷移。然而此時他們并不知道,他們會走到更加寒冷的北方。
在北遷途中,一部分因紐特人在西伯利亞荒原停留下來,一部分則來到了阿拉斯加。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由于感受到其他人種的入侵,兩方開始交戰。

結果因紐特人打不過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追殺下,他們踏上了北極的土地。當時正值最為寒冷的時候,印第安人猜測他們進去以后自然就會被凍死在里面了,于是才沒有繼續追捕他們,因此因紐特人才得到了活命的機會。
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因紐特人沒有選擇再出去與印第安人大戰,而是選擇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北極居住下來。

印第安人
在這個交戰的過程中,因紐特人還被印第安人取名為“愛斯基摩人”,這是對因紐特人的侮辱性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實際上,因紐特人確實以吃生肉為生,因為他們覺得在這個寒冷的地方生活烤肉是一種極浪費的行為。
但他們確實很不喜歡這個名字,在不同的地區,他們對自己的稱呼有一些差別。比如在加拿大,他們自稱為“因紐特人”。在美國阿拉斯加,他們自稱為“因紐皮特人”。在格陵蘭島,他們自稱為“卡拉特里特”。其實不論是哪一種稱呼,都是一個意思“真正的人類”。因為他們認為“人”是生命王國中至高無上的代表。

“冰屋”
在整個遷移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在惡劣的氣候、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他們經過了漫長的黑夜,抗住了零下幾十度的嚴寒,用簡易的工具穿越海洋并與龐大的鯨魚搏斗……
就這樣因紐特人不斷地適應著這些惡劣的環境與氣候,也練就了超強的抗寒能力,并且能夠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北極定居下來。

因紐特人一家三口
為什么因紐特人如此耐寒我們從因紐特人的遷移史就能了解到,他們的耐寒能力并不是生來就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擁有。在北極,幾乎沒有植物生長,除了苔蘚就是纖細的草。所以因紐特人世世代代都依靠狩獵為生,這也是他們在北極地區的“特權”。

寒冷的北極
他們主要捕食的是海洋和陸地中的哺乳動物,如鯨魚、海象、北極熊、極地狐,還有一些海魚。而且在不同的時節捕食不同的動物。例如在4-5月份,他們捕食的是鯨魚,在9月份捕食馴鹿,而在冬夏之交則捕食海豹。

捕食鯨魚
這些動物的肉都擁有富含極高的蛋白質和熱量,長期食用這些肉食后,因紐特人的皮下脂肪也隨之增長。加之他們的身材矮小粗壯,能更加有效地抵御寒冷。由此可見,因紐特人的耐寒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經過長期吃肉而形成的耐寒體質。

因紐特人的服裝
此外,這些動物的皮毛也極具耐寒作用。平常在冰雪的環境下,他們就穿著這些由動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這些皮毛制成的衣服密不透風,可能比我們蓋的被子還要暖和。
因紐特人的雪屋當然除了吃和穿,要在北極生存下來更需要找到一處落腳休息的地方,總不能一直暴露在風雪中吧。而因紐特人居住的房屋一般有石屋、木屋和雪屋。

目前在冬季使用雪屋的有庫普愛斯基摩人、耐特斯里克愛斯基摩人、伊格魯尼克愛斯基摩人、馴鹿愛斯基摩人和魁北克愛斯基摩人。雖然人數只占愛斯基摩人總人數的8%,但其分布區域卻很廣泛。

美麗的雪屋
雪屋的外表看上去很像一口大鍋倒扣在地上,一般最大的雪屋地面直徑有七八米,小的則只有兩三米。一般一個雪屋的可以使用五十天左右,因此因紐特人一年之中會修建無數次新家。
修建雪屋并不是簡單地將雪壘起來然后在里面挖洞,而是用雪壓制成一塊一塊的雪磚,這比普通的雪密度要大,硬度和我們燒制的土磚差不多。由雪磚砌成的雪屋,會有很多空隙,這些空氣就可以促進空氣的流動,不至于讓人在雪屋中缺氧。

“雪磚堆砌成的雪屋”
而雪的導熱性也很差,通常雪屋內的溫度和雪屋外的溫度差異較大。雪屋中可以儲存一些日常的食物,如面粉、茶葉、肉等。在雪屋最深處也會用雪壘成高臺,這就是因紐特人睡覺的地方,一般吃飯也是在這里。
在這個大雪床上通常還會再鋪一層松散的雪,并在上面墊一層柳枝,然后蓋上動物的皮毛,這樣就會讓雪床變得溫暖起來了。

雪屋的保溫效果
為了讓雪屋有更好的封閉性,雪屋的門一般很矮小,或者有時候根本就不留門而是挖一條雪道,這樣一來。由于因紐特人的身體矮小,所以即便這樣也能出入自由。
一般因紐特人還會在雪屋的屋頂上蓋一層野草,并覆蓋上一層獸皮,并且在雪屋內部的墻壁上也會相應地掛上一層獸皮,這樣就能更好地抵御住寒風和室外的低溫。

“雪屋內部也會掛上一層獸皮”
雪屋內的照明燈,是從那些有著豐富脂肪的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油,和獸皮搓成的燈芯組成的。由于這些動物的脂肪含量很高,因此一根就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燃燈釋放出的溫度也會被留在屋內,而因紐特人還會在雪屋內生火取暖,這樣一來屋內就更加暖和了。

生活在雪屋的因紐特人
而且因紐特人尤其喜歡在室內脫了衣服睡覺,因為人體的溫度很容易受到室內溫度的影響,如果用人體傳導熱量,那么效果會更好。并且他們一般都會用獸皮制作一個專門的睡袋,包裹住自己,這樣一來,即使在北極零下四十度的低溫下,在室內他們依然可以脫光衣服睡覺,也不感到寒冷了。

生活在雪屋的因紐特人
普通人的抗寒能力看到如此耐寒的因紐特人,想必也有一些人感到好奇想要挑戰一下吧。不過可要給你們提個醒,咱們普通人的抗寒能力要比因紐特人差得多。即使是在同樣的環境的雪屋下,也不見得敢像他們一樣赤身睡覺。
人體的抗寒能力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人抗寒能力都不大相同。不過根據調查發現,現代人的抗寒能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人體抗寒能力不強的原因之一便是曬得太陽不夠。現在很多人都懼怕暴露在陽光下,除了怕被烈日將皮膚灼傷,人們最害怕的是太陽將皮膚曬黑了。缺少陽光的照射,體內的陽氣也會隨之不足,抗寒能力自然不好。
而現在的空調暖氣等取暖產品被大量研制出來,人們自我調節溫度的能力變差,也就相應地不能抗住寒冷的天氣。另外現代人不管是上班還是學習,基本上都是坐著,體內的血液循環能力變差,如果沒有適量的運動來緩和,那么抗寒能力也會下降。

吊頂式空調機的結構圖
因紐特人能有這樣強的抗寒能力,得益于長時間在這樣惡劣環境下的磨煉。而現在大部分的人更像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耐不住寒冷。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像因紐特人一樣,但至少我們也應該適當地提高一下自己的抗寒能力,這樣即使在遭遇突發情況,暴露在寒風暴雪中時也能讓自己有存活的機會。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060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