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老太太手工縫布鞋(農村女人必會的技藝)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1)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注重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包括人體的防護,如穿衣戴帽穿鞋等等,這些除了御寒防熱之外,還有保護肌體不被損壞之功能,如腳下的鞋子。
人類最早的鞋子應該是草鞋和獸皮的鞋子,穿在腳上可以御寒和防扎防磨,及至到了有紡織布匹出現之后,人們才發明了布鞋,而布鞋卻后來居上,成為了鞋中的主流。
《說文·履部》:“屨(jù),履也。”段玉裁注引晉·蔡謨曰:“今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屨本為動詞,是踩、踐、著鞋的意思,后用作名詞,即鞋之前稱。《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屨霜。”古代的屨,是用麻、葛、皮等制成。漢代以后,棄屨而稱為履。履,漢代以后對鞋的稱謂,逐漸成為鞋的總稱。
古代制履,質料主要有三大類,即草葛、皮革、布帛。草葛履是以蒲草、稻草、葛藤等為基本原料,碾、搓、編織而成。皮革履是用獸皮縫制而成,生皮制履稱革鞜(tà),熟皮制履稱革鞮(dī)。布帛履是以麻、絲、綾、綢、緞、錦等織物縫制而成。
過去落后年代,人們穿的布鞋都是家家戶戶人工縫制的,而且都是自家的女人做的活計,市面上雖有少量賣的,但是不是社會的主流。這就需要每個家庭的婆娘,都必須具有會做鞋的技能,也包括未出閣的女孩,否則你出嫁后不會做鞋,那就是巨大的恥辱。
早年農村,一般的家庭普遍六、七口人之多,如果每人每年需要一雙鞋,就需要家里的主婦做六七雙鞋,如果每人需要一單一棉兩雙鞋,那么就需要主婦做十多雙鞋,每雙鞋的工藝都是很繁雜的,那么光做鞋這一項,就是婦女們非常大的壓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也趕上了穿布鞋,雖然這個時代已經流行了膠鞋,但是基于農村的傳統,許多家庭的婦女還在做布鞋。我也見到了母親及其他家庭的婦女們縫制布鞋的全過程,雖然時隔幾十年,但今天仍記憶猶新,今天在這里做個回憶。
做底;打袼禙(gē bei)
制作鞋底需先打“袼禙”。袼禙是用糨糊將棉布一層層粘合而成。用面粉熬成稀稠適宜的糨糊,涂抹在木板(有的用飯桌代替)上,將棉布拼接糊在木板上,如此將3層~5層棉布粘合在一起,置于陽光下曬干。打袼禙,農家多用拆洗的舊布,粘合時層與層之間的拼接縫要錯開;避開陰雨天,以免無陽光晾曬發霉;不用布面光滑的綢緞。
粘底子
第一步,先按鞋底紙樣剪袼禙。剪袼褙再分兩步,先劃線“荒底子”,即略大于周邊線剪下;再“窠底子”,即按線準確的剪齊,此步又稱“開底子”。每一只鞋底備3層~4層。第二步,用新平紋白布(我們常用現成的白色“寸帶”),與經緯均成45°夾角,斜向剪成寬6分左右的鞋掩條,這叫“掩邊”。第三步,用糨糊將這些掩邊、包裹的袼褙粘合在一起,其中后跟夾在4層中間的跟部。粘好后的鞋底放在熱炕頭,上壓重物煲干,不能日光曬,以防變形。
納底子
煲干的鞋底用線繩或麻繩密密地納上針腳或圖案。納底子的麻繩要用紡車紡,東北地區多用“波棱錘”紡制。用白布全包有縮進的一面為正面,需納出勻稱美觀的針腳或圖案。一般在縮進層的范圍內,先圈一圈針腳,再從鞋尖一端起頭,用針錐從正面扎眼,從反面進針起頭。納底子講究錐孔要正,針腳要勻;疏密得當,勒得要緊。一般腳掌和腳跟部分針腳細密,腳心部分針腳可以適當稀疏一些。有的腳掌、腳跟部分納出疙瘩,即線繩到了正面,系一個疙瘩再穿入反面。帶疙瘩的鞋底防滑、耐磨又好看。姑娘出嫁擺笸籮的鞋,或給新郎做鞋,多精心納出各種圖案。線繩的接頭不系疙瘩,用繩壓繩的方法將繩頭壓在鞋底反面。
納底子是個功夫活,許多婦女會利用僅有的時間,許多老照片和影視劇中有這些鏡頭,哪怕開會、聊天、哄孩子的時間也來納上幾針。我十幾歲半大小子時也幫媽媽納過鞋底,鞋底的針腳需要整齊劃一,大小一致,松緊度一致,先用錐子扎眼,然后遞針,再用麻繩繞錐子把纏幾圈勒一勒緊,再進行下一針。通常稱納好的鞋底為“千層底”。
布鞋工藝主要分鞋幫,鞋底兩大部分,分別制作,最后再合成叫“上鞋”,合在一起共三大工序。
縫鞋幫
下料;根據鞋的大小,會先剪出“紙樣”,然后將“紙樣”鋪在布上劃線剪好。鞋幫的面料有多種,家機布、小卡奇、大卡奇、斜紋、重禮服呢、條絨、呢子、緞子等,因經濟條件和時代的不同而異。男鞋多用黑色,女鞋過去用的顏色多種多樣。鞋里兒一般用白色平紋或斜紋棉布。布鞋分單鞋(夾鞋),棉鞋,有不同的縫制過程。繡花;繡花鞋的鞋面先依樣畫出圖案,先繡花后裁剪,為的是方便在花繃子上繃緊面料,容易繡花。設計的花草鳥蟲圖案繡好后,再依樣剪下鞋面。豬鞋、虎鞋等帶裝飾的各種童鞋,一般是先裁剪,后繡口、鼻、眼等,再綴耳朵、尾巴。
絮棉;做棉鞋,鞋面、鞋里剪裁好后,開始絮棉花。將鞋里兒或鞋面兒(鞋面兒則正面朝下)平鋪,向上面分層絮棉花。所絮棉花要厚薄均勻。絮好后,將鞋幫的另一面覆蓋,把棉絮壓實。夾臉棉鞋,除上述絮棉方法外,還可以裝套。棉花絮在鞋里兒上,以稀疏的針腳“引”(方法縫衣部分有述)一遍,棉墊和棉鞋幫縫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鞋套,裝入绱好的鞋中,鞋套以細密的針腳縫在鞋口上。
納幫;灑鞋、水鞋、水襪子均為夾鞋類,里兒面兒兩層要以細密的針腳縫在一起,此類又稱為納幫鞋。云子鞋屬棉鞋類,里兒面兒之間絮好棉花即納鞋尖、鞋跟的云子。納云子是用線依照事先設計的圖案將面、棉花、里連在一起,納出云子圖案。
掩邊;用鞋掩條把布料裁剪的毛邊(縫合部分除外)包裹起來,以達到美觀耐用的目的,稱掩邊。上邊即鞋口,一般用黑色掩條,也稱“掩鞋口”。先把掩條反縫在毛邊處(圍一圈),然后裹向里面,包住里兒面兒兩層,再將掩條的毛邊向內折,掩條與鞋幫縫在一起。針腳要細密,里兒面兒毛邊掩藏在卷起的掩條下。明上鞋,鞋幫與鞋底連接處也需掩邊,一般用白色掩條,以達到和鞋底顏色協調一致(反上鞋下面不掩邊)。掩條裹向里面,不用回折即可縫合,因為上鞋后,掩條的毛邊不露在外。裝套棉鞋,掩鞋口時,鞋掩條只裹鞋面,不需回折即可縫合。
上鞋;把鞋幫縫合在鞋底上,稱上鞋。上鞋分明上(大上)、暗上、翻上。暗上也稱窩幫上。
五眼鞋、偏帶鞋、相巾鞋、方口鞋,一般都是明上。明上鞋幫上針腳露在外。
灑鞋、水鞋、水襪子、夾臉鞋等納幫(硬幫)鞋,一般都是暗上。暗上的針腳在鞋里邊。
軟幫的圓口鞋、尖口鞋,一般是翻上。所謂翻上,是先把鞋幫翻過來,套在里面朝上的鞋底上,然后行針上鞋。上完鞋,再先翻跟后翻尖,把鞋面翻過來。
上鞋的針法大體有五種,即對針、跑針、倒接針、帶針、索線針。
楦鞋,即為鞋整理定型,大體分兩種形式,一是用鞋楦頭,一是用濕沙子。鞋楦頭為木制,大小若干個型號,均分前后兩節,前節為鞋尖形狀,后節為鞋跟形狀。上好的鞋,將鞋幫噴水洇濕裝入鞋楦頭,前后兩節中間夾入木楔撐緊,陽光下晾曬干。另一種辦法,是用水將沙子拌濕,至用手攥能成團。濕沙子入鞋裝滿,邊裝邊用木棍填塞,使鞋幫盡量撐起,放在陽光下曬至沙子干透,清出即可。
打袼禙(gē bei)
鞋樣子
納鞋底
縫鞋幫
上鞋
新鞋剛穿腳上,開始不要走遠路,因為新鞋較硬,很磨腳,等穿過幾天變軟了后,再正常走路。布鞋穿在腳上,舒適度是最好的,它不捂腳排汗好,隔涼隔熱,防滑,防臭等等,尤其適合老年人穿著。但是它的最大缺點是怕濕,不防潮,而且不耐磨。基于它的這些弱點后來對它進行了改進,給它換上了膠底,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它的壽命。
布鞋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上也做過貢獻,當年我八路軍戰士和解放軍戰士們就是穿著布鞋打敗了穿著膠鞋皮靴的日本鬼子和國民黨反動派,就是穿著布鞋打敗了穿著皮鞋的美國鬼子。這些布鞋是我千千萬萬解放區的婦女們一針一線的縫制出來的,是她們節衣縮食,點燈熬油縫制的,我們的戰士正是穿著這樣的布鞋,走過了千山萬水,跨過了層層險阻,才最后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我們今天雖然有百千種鞋可以選擇,但是還不要忘記這些布鞋曾經為我們服務過的歷史。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150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