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竹溪美食大全 竹溪美食文化初探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2)

據《竹溪縣志》記載,竹溪人口構成 “陜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東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今則四川江南山西廣東湖南本省武昌黃州安陸荊襄之人亦多入籍”。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部分移民和竹溪土著居民融通,多省市飲食愛好和烹飪特色,取長補短,加之不可替代的竹溪本土特產,形成了兼融貫通、獨具特色的竹溪美食。竹溪蒸盆、醬豆、腐乳、熏豆腐干、合渣、甜漿飯、懶豆腐、臘肉、醪糟肉、紅肉、大酥、小酥,還有芝麻餅、羊肉火燒、碗碗糕等,這些美食以品種之盛、烹制之精讓人嘆為觀止。
在歷史的長河中,竹溪美食中的竹溪菜吸收改良湖南的“辛辣”,川、渝的“麻辣”和陜西關中的“硬辣”,以“酸辣、醇厚”區別于南北烹飪,使竹溪菜在吸納“川湘流派、秦巴風味”優點的同時,逐步形成了“酸、辣、咸、鮮”的特點。
蒸:蒸盆、蒸碗子
特點:入口細嫩,營養健康
竹溪蒸碗子,是傳統名菜之一。農村人每逢紅白喜事,要請大廚師和小廚子,分為大廚房和小廚房,大廚房專做竹溪蒸碗子,小廚房只負責做主食和小炒。竹溪蒸碗子是系列蒸菜,有蒸大酥、蒸小酥、蒸紅肉墩子、蒸紅肉條子、蒸豆腐圓子,分為5樣。每樣菜上2個,共10盤,寓十全十美。其中大酥、小酥是先油炸,后上籠蒸。蒸時每樣菜上面放底菜,一般為干鹽菜或洋芋坨子,蒸熟后出籠翻碗,澆上調料出席。
“竹溪蒸盆”當數蒸菜的一道大菜,也是最具竹溪特色的竹溪菜。據傳,“竹溪蒸盆”的出現始于民間風俗“正字會”,同姓宗族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開會,祭祀先祖,老少相聚,論資排輩,互相交流認識,續譜正字。對家族中虐待老人、折磨后輩、老幼亂倫、少廉寡恥之輩,輕則打,重者捆石磨沉潭或挖深坑活埋。因為“正字會”是全族每年的一次盛會,由族人輪流做東操辦“十大碗”(10涼菜,10蒸菜)招待族人。王三盛家族(現竹山縣上庸鎮與竹溪縣新洲鄉交界處)每年正字會氣派熱鬧。據說有一年輪到王光義管飯,全族人數多達260口,按8人每席,要辦30多席,按十大碗規格準備,需碗盅1000多個。東家雖說富有,但一下借這多餐具很為難。這時有位劉姓廚師便心生一計,用蒸盆代替10個蒸菜,結果解了東家的燃眉之急。從此,蒸盆這道菜在當地家喻戶曉,成了家家團年宴上必備的一道菜。蒸盆所用器皿烏窯盆(現在也有改為瓷盆),所用材料是:把半臘的豬蹄(新鮮的有腥味,老臘肉鮮味又缺失)與整只雞加佐料(中藥材配制)放在盆子里用柴火慢蒸五六個小時,再加上香菇、黃花、雞蛋盒子、山藥、藕、胡蘿卜等續蒸,最后再加青菜略蒸,熟后上桌。一樣是這道菜,火候不同,選料不同,加料順序不同,味道就大不相同了。
臘:熏臘肉、碳火臘肉
特點:色澤鮮亮、肉質酥嫩
在竹溪縣,大多數特色菜會受到季節限制,什么季節制作什么菜,要等天時,要與季節同步,過了季節還想吃,只好等來年。竹溪臘肉又是一道特色菜,不僅制作環節多、工藝獨特,而且工藝流程也需要時間作保證,不能急馬下急槍。竹溪臘肉與別的地方不同,別的地方把肉抹上鹽直接掛在通風處風干,肉干后色澤不是慘白的就是蠟黃的,搞不好還有一種哈喇味兒。竹溪是待到寒冬臘月殺年豬后,把肉晾干水氣,用五香作料和鹽一起,涂抹在肉上,放在盆中密閉兩三天,然后掛在灶頭上用松柏樹枝煨火慢熏半個月以上,再懸掛至陰涼通風處。這樣制成的臘肉兩三年也不會壞,過六月臘肉外表即使成黑色霉坨也不要緊,要吃時用火鉗夾住臘肉在明火上一燒,外面的霉殼就脫落了,里面卻是紅喜喜的顏色,加工后更加醇厚臘香。竹溪縣農村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
泡:泡辣椒、泡豇豆
特點:酸辣開胃
竹溪縣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用竹溪的水“泡”出來的竹溪“泡菜”(酸菜),則不受季節影響。其隨時浸泡,分步產出,一年四季常食常香。竹溪有許多人在外地生活,許多人也都嘗試過在外地泡酸菜,但大多數沒有泡成,個別即使能泡制成功,其口味、色澤同竹溪本地的酸菜是無法相比的,這與竹溪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水質有關。
竹溪縣地處秦嶺南緣,巴山東段北坡,屬南北過渡地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征,特別適合酸菜腌制發酵。竹溪酸菜由于其獨特的綠色食材品質,其色澤鮮亮、清爽可口、回味悠長,備受川、渝、鄂、陜地區食客喜愛。
竹溪泡菜原料主要以辣椒為主,竹溪“酸辣子”(酸辣椒)幾乎是當地群眾餐餐必備的下飯菜。實際上,黃瓜、豇豆、蘿卜、白菜、芹菜、柿子、大蒜等幾乎所有時令蔬菜均可泡制。制作竹溪泡菜應以有沿的土陶子為首選。玻璃壇子、瓷壇子亦可,但泡制出的效果略遜一籌。制作泡菜最好取用井水,有老酸水作引子更好。具體而言,竹溪泡菜制作(以泡辣椒為例)要把好三關。一是選料關。選擇的辣椒新鮮、沒有破皮(沒蟲眼),且以老一些的辣椒為宜。二是加工關。將辣椒清水洗凈瀝干,剪掉椒蒂,使用的盆子、剪刀以及操作者的手需嚴禁油腥。三是泡制關。將辣椒放入一個大盆中均勻拌上鹽,鹽必須適量,多了泡不酸,少了易腐爛。泡制成熟約需一月左右。泡好的酸菜色澤金黃,入口酸中微辣,令人口舌生津,極是開胃。
煮:煮懶豆腐、煮豆渣
特點:香甜養人
中醫書籍記載:懶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赤眼、消渴、休痢等癥,并解硫磺、燒酒之毒。這些,都陸續為現代醫學、營養學所肯定。竹溪人性格溫和,當地俗語“急婆娘嫁不到好漢,心急吃不上懶豆腐”。竹溪人喜歡“一清二白”,特別相信“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正是人們對豆腐營養保健價值的贊語。竹溪懶豆腐是大米與豆腐腦的有機結合,在煮懶豆腐時火候非常講究,大火出豆腐,慢火熬米汁,終成懶豆腐。食用時以紅辣椒汁加香油、食鹽、香菜作調料,其味微甜、咸、鮮,視口味加辣,食之入喉柔滑鮮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竹溪人大多勤儉,過年打豆腐剩下的豆渣也不能浪費,大多制作成 “臭豆渣”。 “臭豆渣”的制作也有講究:先小火炒干水汽,后捏成柿子大的團,在簸籮里墊上松針或稻草,將豆渣團放在上面 “臭”半個月以上,待到豆渣團子表面變稀軟且長出綠霉,再拿到太陽下晾曬干水汽。一般到這時節已是立春雨水節氣, “五九六九陽坡開柳”,一場春雨白菜薹正嫩,地米菜 (薺菜)也正當時,將臭豆渣切片煮白菜薹或煮地米菜,吃來清淡清香,煞是開胃。在竹溪,當地人過年拜年時最喜歡也是最容易吃到的就是臭豆渣:拜年拜到十七八,臭豆渣老豆芽。臭豆渣,待親家,親家吃了笑哈哈。
釀:釀腐乳、釀豆豉
特點:玩味刺激
竹溪豆腐乳、竹溪豆豉都是經過微生物發酵釀成的豆制品。竹溪豆腐乳質地細滑松軟,表面橙黃透明,味道微辣、鮮美奇香,營養豐富,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是竹溪餐桌常備食品,同時又是烹飪特定菜肴不可替代的佐料:如做扣肉、狗肉、紅燒肉等,用此作配料,香味四溢;假以涼拌皮蛋、椿芽、小筍、涼粉等,更是風味別具,回味無窮;用土雞蛋炒飯,用豆腐乳做菜,吃起來美滋滋、飄飄乎、悠悠然。
竹溪豆豉,是在六月天將煮熟的黃豆拌鹽裝入陶壇密封后曬壇發酵而成。原是農村一種所謂的咸菜,在沒有蔬菜時,盛上一小碟,滴上幾滴花生油,美味可口。現在,豆豉也上了酒席,比如豆豉烹魚、豆豉煎蝦、豆豉拌豬肉等等,雖只是作為一種配料,但味美怡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731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