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徽之味臭鱖魚 揮之不去的美味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6)
原文載自《中國醫藥報》
一說到徽菜,很多人就會想到臭鱖魚。臭鱖魚又名“腌鮮鱖魚”,這道菜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古時候,徽州人每年從銅陵等沿江城市運鱖魚回去,因為路途遙遠,所以要裝在木桶里,碼一層魚,壓一塊青板,并撒上淡淡的鹽進行腌制。一周左右運到徽州后,腌制的鱖魚會散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經過烹調魚肉酥爛、鮮香透骨,臭鱖魚這道菜因此得名,并成為徽菜的代表菜品之一。
鱖魚的諸多功效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稱鱖魚為“水豚”,意指其味鮮美如河豚。中醫認為,鱖魚歸脾、胃經,味甘,性平,具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效。可用于調治虛勞羸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等病癥。此外,鱖魚還具有“殺勞蟲”的作用。如《本草從新》記載,鱖魚可“補勞殺蟲”;《隨息居飲食譜》中也提到,鱖魚可“養血,補虛勞,殺勞蟲,消惡血,運飲食”。
現代研究證實,鱖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鈣、鎂、鉀、硒等微量元素,其肉質細嫩,脂肪含量低,便于消化吸收,并富含抗氧化成分,具有美容養顏作用,且有利于肺結核患者的愈后康復。
“臭”味美食的補腎妙用
臭鱖魚的最大特點在于“臭”。臭鱖魚的臭味屬于輕度發酵的酵臭味,也被稱為“腐鮮”,即腐而不敗,意思是經過發酵,有臭味,但肉質并沒有腐敗,仍保持一定的新鮮度。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臭鱖魚的特殊味道是低鹽發酵過程中,魚體蛋白、脂肪等在自身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反應,蛋白質被降解生成游離氨基酸、游離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鮮味物質時,釋放出來的氣味。
這類“臭”味美食,除了可以帶給人們嗅覺與味覺間的特別體驗外,自古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補腎功效。《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記載“:北方色黑,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臭鱖魚正是如此,腌制后色黑、味咸、臭腐,這些特點都與上述描述吻合。此外,天然具有臭腐味的水果之王榴梿,也被證實具有溫養心腎的作用.
臭鱖魚的烹調
腌制好的臭鱖魚屬于半成品食材,還需進一步烹調,才能成為一道美味佳肴。
徽菜中臭鱖魚最傳統也最常見的烹飪方法是紅燒。首先,將腌制好的臭鱖魚取出并稍微清洗一下,打入柳葉刀,這一步驟可使其在紅燒的過程中受熱均勻。之后,用五六成熱(溫度在120攝氏度至160攝氏度之間)的油炸至魚體表面金黃后撈出,用余油煸炒五花肉丁,放入用適量的蔥、姜、蒜、辣椒、醬油、食鹽、料酒、白糖等調料炒至均勻。最后,將炸好的臭鱖魚再次放入鍋內,加清雞湯或清水浸沒,大火燒開湯汁后,轉至中小火將魚燒透,收汁裝盤即可。
紅燒臭鱖魚鮮嫩微辣,用筷子稍稍撥弄,魚肉就會呈百頁狀或蒜瓣狀,魚肉酥爛,極易脫骨,細細品味,齒間留香,令人難以忘懷。
除了傳統的紅燒制法,臭鱖魚還可根據個人喜好制作成家常味、糖醋味、醬香味、香辣味、蒜香味、椒麻味等不同的口味,是脾胃虛弱、腎精虧耗、消化不良人群,以及老年人和兒童滋補健體的絕佳選擇。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云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系。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